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明清学校 442200
摘要:高质量书籍能够带给学生长久的成长影响,整本书阅读促使学生收获更多的阅读养分。文章主要围绕小学语文《神笔马良》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探究,介绍了分析故事情节、解读人物形象、续写神话故事等几种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神笔马良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人品质不断成长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成长中,学生增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能够使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为完善,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健康与全面成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学生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说的不断增长。小学语文教师借助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整体接触优秀文化内容熏陶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质量与成长品质得到同步提升。下面,我们选择《神笔马良》这本书为素材,阐述高质量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与落实。
一、分析故事情节,把握创作主题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由于阅读内容较多,学生需要进行的阅读分析也随之增多,但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认识水平并不高,面对数量较多的阅读材料会产生抗拒心理,并且从客观上说,数量较多的阅读分析内容也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更多的负担,反而不利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探究与收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对情节的分析中,使学生从情节的发展中逐步认识到整本书的创作主题,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
例如,在《神笔马良》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和学生一同阅读整本书,和学生分析其中的情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重点情节筛选阅读的方式,将不同故事中的重点情节都为学生筛选出来,先让学生阅读重点情节。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整篇故事进行阅读与分析,由于之前已经了解了重点的阅读情节,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能够在再次阅读整篇故事中找到重点,有利于学生阅读印象的不断完善。在上述阅读方式的指引下,学生对《神笔马良》整本书的创作主题有更为深入的感知与理解,能够使学生为故事中流露出的人间真情所感动。
二、解读人物形象,理解真情可贵
整本书阅读既要求学生能够完整阅读书籍内容,更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找到重点,形成对书中关键内容的良好理解,整个阅读过程呈现出“把书读厚—把书读薄”的特点。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对书中人物形象的解读,只有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才能够对任务代表的含义,以及在书中发挥的作用有完整的认识。而在《神笔马良》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其中的不同人物形象,能够使学生对真情的可贵之处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例如,在《大富贵笔庄》这一个单元小故事中,马良在老爷爷的帮助下凑够了自己买笔的钱,但是转头回到商店中却遭到了老板的恶意提价,还有不良顾客站在老板一边仗势欺人,表示马良这样的穷人不配买这家店的笔。在阅读中,教师让学生分别分析慷慨的老爷爷、弯脊梁老板以及店铺客人这三种形象,让学生说一说阅读感受。学生在相互对比中,能够很快感受到老爷爷对马良的关爱之情,弯脊梁老板以及店铺客人只看得到钱的刻薄之情。在解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更加能够感受到真情的可贵之处。
三、续写神话故事,传递真诚善意
整本书阅读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更为完善,在更为全面感知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得到语文知识的拓展,得到对社会生活的更多理解,在触动学生情感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因此,整本书阅读绝对不是一种停留在纸面上的阅读,不是学生单向吸收营养的过程。教师应当构建学生与书籍之间的互动情境,引导学生将所收获的内容传递出去,增强学生的转化与应用能力。
例如,在《神笔马良》整本书阅读过程基本完成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整本书的印象,也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感悟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收获,教师需要安排学生进行故事续写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需要基于自己对神笔马良的理解,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中身边人的理解,写一写如果神笔马良成了自己的小伙伴,他会在现代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人,他又会有自己手中的画笔做什么,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在续写神话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延续作者撰写中传递的真诚善意,用自己的想法写一个充满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故事。
四、结语
整本书阅读下,学生站在整体视角下解读所阅读的内容,在带给学生更为新鲜的学习体验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综合探究中掌握整本书的内涵与价值,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把握具体情节与人物形象,也要引导学生的阅读畅想,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许秀兰.谈小学语文古典名著阅读教学的“三个注重”[J].教师,2021,No.474(27):21-22.
[2]景雅君.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选书现状及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35):88-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