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科技学院 地区 河南郑州 邮编 450000 )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个错误的思想文化受到广泛地传播,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的群体中,借助于大学生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复杂化,以及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等特点,对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通过探究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并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高校思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强化思政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出思政教师的模范教学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学;影响
引言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育人教学原则的主要课程,是培养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学形式载体,担负着重要的教学使命和教学责任。但是鉴于历史虚无主义在互联网平台的快速传播和演变,大学生由于缺少自制力和坚定的政治觉悟,极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诱导,使思政课教学效果出现偏差,无法真正树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因此,高校应该明确历史虚无主义对思政课教学的相关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扰和危害。
一、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一)影响大学生树立价值观念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者和创新者,其价值观念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能够影响整体社会价值观念的树立和传播,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并将其作为考核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生活的多样化演变,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较为流行的自媒体平台,被不法分子进行加工和创造,借助于文章、短视频等形式,逐渐进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而故意抹黑抗日英雄、分解正确的历史事件、将正史碎片化和娱乐化等等,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体现。那些打着研究历史和评价历史观念的自媒体人士,却对正确历史进行恶意曲解,用通俗的语言带着主观观点对历史进行多元化评价,并引导网友带入到日常生活或社会问题当中,企图以局部观点覆盖综合认知。其目的是想要歪曲历史事实,瓦解人们的正确认知结构和精神意识。当代大学生自主探索意识较强,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潮流,但也缺乏一定的辨别思维和辨别能力,历史虚无主义极容易快速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变体和传播。因此,大学生在社交网络平台收集和阅览信息的过程中,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导,进而对社会事实和历史事件产生误解,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将错误的历史事实被动散布,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率,阻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二)影响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事件的恶意歪曲和抹黑,究其本质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贬低和排斥。基于此,历史虚无主义会影响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正确认知,甚至会使青年群体对历史的认同感逐步下降,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爱国精神的培养。长此以往,随着历史虚无主义相关事件的流行,会逐步削弱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无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维和发展,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产生一定的阻碍和困境。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想切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扰,就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教学作用。思政教师要明确历史虚无主义对思政课教学的相关影响,运用科学、合理的思政课程理论知识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拉近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距离,消除大学生在进行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将思政课程作为连接师生之间的桥梁,创设和谐、活跃、平等的思政教学环境,立足于大学生群体的角度探索思政课程的创新方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高校思政教师要创新教学表达形式,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传统的思政教学以教师重复讲解教材内容理论知识为主,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更倾向于借助新潮流和新事物来收集相关的思政学习资源。因此,思政教师要与时俱进,自主收集和整合大学生感兴趣的思政话题或者历史事件。将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点同大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采取通俗、准确的语言进行思政理论知识教学。思政教师可以选取时下热议的社会热点,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坚持理性与感性相统一,弥补传统思政课堂的不足之处,全面提高思政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思政教师还要以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和特征为落脚点,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历史虚无主义。在面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评论观点时,能够坚定自己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政教师要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原理,利用客观理性的世界观,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在叙事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弊端,全面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恶意扭曲历史、企图挑衅客观事实的邪恶本质。
(二)创新校园精神文化思政活动
高校还要借助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立足于校园思想文化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连同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手段。在进行校园活动的建设过程中,相关负责人要广泛收集大学生的喜好,围绕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来开展相关的校园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参与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学效果。首先,高校要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开展特征鲜明的红色主题活动。比如,红色革命剧场、烈士陵园清扫、党史知识问答、红色主题演讲等等。使大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中,持续强化对英雄人物和革命事实的正确认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其次,高校还要注重对基层党组织的培养工作,结合学生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等,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开展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学生活动,充分发掘和整合丰富的历史文化教学资源,潜移默化地在默化地在学生活动中渗透思政教学。最后,高校还要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当地的社会组织和社区进行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志愿劳动服务、社会实践考察等,感受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发展历程,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能够对思政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切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结构。高校要想从根本上抵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就要明确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发展变化。在进行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要自主提高思政教师的引导作用,树立先进的思政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全方位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别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紫娟,王琼.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3):74-77.
[2]任颖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3]韩贤胜,李雅兴.历史虚无主义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危害及应对策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理论观察,2020(12):38-41.
胡得见,男,汉族,1991-10,河南郑州人,郑州科技学院,助教职称,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思政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