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6
/ 2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陈珊珊

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武汉  430014

摘要:城市滨水区域的公共空间是由城市水域和陆地组成的面向市民开放的城市空间环境和公共活动区域,是同水体紧密相关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及空间要素之和。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稀缺的公共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集聚、交流、交易、驻留、观赏、娱乐等活动空间场所,并兼具景观、生态、文化及商业价值。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整合城市诸多活动功能,在带动区域商业和旅游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当地水文化新的延续。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优化策略

前言

城市滨水区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也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滨水空间是一个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对象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滨水空间既要满足城市居民对滨水空间景观功能和品质的需求,又要发挥对城市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功能和品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滨水空间所具备的环境承载力也成为未来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新的方向。从总体上来看,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具有综合性、多功能性、开放性特点,所以,在今后对我国整体城市滨江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过程中,应着重关注这几方面问题。

1城市滨水空间含义及类别

1.1城市滨水空间的涵义

城市滨水空间是指以河流为主要景观载体的城市地域范围内,在自然条件下以河流为中心的水环境、水景观以及水文化所形成的地域空间。它是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空间上的集中反映,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滨水区域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很大,而且具有天然的河道、湖泊或湿地、沼泽等自然条件,开发建设和利用都很方便。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滨水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滨水区包括以河流为主要景观载体,并能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而形成具有一定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一种自然山水景观区域或范围,即是对城市水体与滨水空间进行整体上把握并加以利用。滨水地段可分为3大类:(1)人工景观段和自然景观段;(2)滨水公共空间段;(3)滨水绿地及其他。滨水区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其范围主要为河流两侧、湖泊周围及湿地附近;二是其地域分布以河流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滨水地段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环境,而这两种环境也是构成滨水区完整空间结构最重要的基础因素。滨水区既属于自然属性,又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其价值在于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改善人居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品质,从而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以及美誉度。

1.2城市滨水空间的类别

城市滨水空间的类别:(1)城市人工滨水空间,主要是利用各种工程措施,如堤防、护滩等,对城市水体进行综合治理,保护和改造水体的自然形态。(2)城市自然湿地,是指在天然或人工环境中形成的,与水直接接触并具有一定保护和利用价值的生境空间区域。(3)城市湿地公园,通过人工设施如堤坝、道路、桥梁、亲水平台等改善其环境质量。(4)人工湿地公园是城市中最大、最有特色的生态系统之一。(5)生态湿地是一个自然和人工有机结合的复合体。

2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的策略

从城市滨水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中汲取设计元素,结合现有空间形态,进行更新设计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功能。对于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要根据水岸两侧地域特色资源的类型进行设计,使不同的分区有各自的主题内容和形象特色。根据人们的需求可以划分主题区:文化主题、生态主题、亲水主题。

2.1文化主题

当地的历史建筑与其承载的特色文化一直是当地人的记忆,对其进行保护、利用,能够触发当地人对场所的认同和依恋感。首先对范围内的历史遗存的建筑与古迹进行保护与传承,利用建筑具有的特色营造其场所氛围,强调其文化地位,树立特色文化形象,并对历史建筑价值的特色进行分析和利用。例如,对岸边的古庙进行修复,保留和改造周边的传统建筑,将道路与建筑风格进行统一的铺装,引入观景亭和流水,呼应建筑滨水的环境,运用水景建立内外联系。增加景观小品、解说设备、卫生设施等作为公共休闲场所,具有文化展示、科学展览的功能。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的变革,逐渐被现代技术所取代,在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中可以运用景观小品等形式再现,吸引人们的场所认同感,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场所记忆。例如,在水岸空间中可以营造渔船捕鱼的场景,结合货物晾晒、售卖等场景,形成渔业文化特色;在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利用上,结合节庆与文创作品开展活动,向人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手工艺文化;将本地的特色雕塑、石像等与景观小品相结合,在细节中展示本地的特色文化,增加趣味性。

2.2生态主题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水域植物营造层次丰富的水域景观,改变单一的色彩、形状印象。在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中可以依次从陆域、水际线、水域选择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进行营造。例如,可以在水际线处种植挺水植物,既可以从空间上增加水岸的层次变化,使人们获得丰富的视觉感受,也可以从生态上建立自然驳岸系统,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存。在考虑景观效果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功能,多选用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也要考虑植物生长的季节性,保证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赏,时移景异。滨水区驳岸的生态敏感性强,要维持生物多样性,建立滨水区驳岸生态可持续发展。可以选择草坡护岸种植耐水植物;卵石护岸耐冲刷,丰富岸线,增加亲水性,浅水区可种植水生植物;扦插护岸种植根系比较发达的植物,利用根系固土护岸,从而防止水土流失。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更新设计结合了生态理念,创造了一个更接近自然的空间,符合生态循环的观点。

2.3亲水主题

设计亲水空间的活动设施时,要从水域整体出发,将滨水区各个空间相互联系。根据水岸线形态结合特色资源,营造亲水景观氛围。利用外凸的岸线形态设置滨水节点,如码头、滨水广场等;内凹的岸线形态属于内涵形式,偏向于静态的空间环境,可以设置近距离的亲水活动。其中,包含亲水平台、滨水步道、滨水景观小品等。例如,可以利用渔船元素与现有岸线形态设置滨水木栈道,连接数个亲水平台作为节点空间,节点空间可以用渔船的形式呈现,作为人们的休憩场所。在水岸边缘安装步行通道,合理的道路可以将各个区域连接起来,方便人们欣赏各个不同的主题区。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在环保的同时,注重美观性,由不同的景观决定不同的形状及材料。亲水空间的设计是为了加强人和水域的联系,建立多层的滨水台面,增强亲水性,并给予水体较强的涨落浮动空间,为保证人们安全的同时,也保证水域环境。针对不同区域的堤岸性质分为不同的堤岸模式:涉水自然式、亲水台阶式、观景平台式。

结束语

滨水区景观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功能和美观等方面来分析滨水区景观设计,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生态建设的健康发展,还可以满足人们对城市现代化景观形象的需求。在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时,通过人性化设计满足人们亲水的需要,通过生态化设计维持生态循环,再通过地域性设计凸显城市特色,发挥城市滨水空间对文化保护、旅游、生态多方面的作用。据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相关资料的查询,了解到更新设计是大势所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区域的支持,希望能够找寻到更多解决更新设计的方法,提高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中国标识,2005(01):46-48.

[2]刘滨谊,王敏.景观规划设计中对自然景观要素的再认识—以合肥南艳湖生态景观区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00(0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