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2.宁波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
【摘 要】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银行和电子货币在实际经济中迅速发展使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梗阻,从而使货币政策效应难以预测。本文分析了电子货币发展对传统货币理论的影响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电子货币 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
一、引言
货币伴随着人类已经走过了大约5000年的历史。货币不是人们主观创造物,而是伴随商品经济发展而进化的产物。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同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货币的形态有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等。其中电子货币是伴随着电子商务而迅速发展的,是继中世纪法币对铸币取代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的变革。
电子货币可以降低商品交换和资金流通的交易费用,提高货币流通的效率,提高了电子货币使用者的经济效益,带动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电子商务的进一步的发展等等的优点。使得电子货币代替通货成为必然的趋势。然而货币形态的变化,对货币供求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电子货币的特殊性,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货币供求理论造成冲击,从而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新的挑战。如果中央银行不能有效的控制基础货币供给量;准确的预测货币需求量,那么央行将无法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最终就无法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以,电子货币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经济学者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人们日益关注因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冲击,如何应对电子货币的浪潮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面临的现实选择。
二、电子货币的定义
电子货币作为当代最新的货币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近几年,电子货币呈现多种发展形态,如数字现金、电子钱包等一系列货币。
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较多,但基本内容大同小异。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认为: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产品和预付支付机制。[1]所谓“储值”产品,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这种物理介质可以是Mondex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电子钱包”等,所谓价值使用后,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追加。而“预付支付机制” 则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为“数字现金”,也有人将其称为“代币”,由一组二进制数据(位流)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包含了电子货币中的在线交易和离线交易,是较为准确 、完整的电子货币概念。
欧洲中央银行(ECB)认为:电子货币是将货币价值预先储存于技术设备上,可以广泛用于向发行人以外的主体进行支付,但交易并不涉及到银行账户。
三、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一)货币供给方面的影响:基于货币乘数的分析
电子货币不仅会影响货币需求存量,而且可以影响货币乘数和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下文用货币供给方程来研究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设M代表货币存量,C代表公众持有的通货,D代表活期存款,R代表银行的准备金,B代表基础货币,p代表加权平均准备金比率,等于总准备金除以总存款,T代表定期存款。
(1)
(2)
(3)
(4)
(5)
(6)
则 (7)
引入电子货币之后, (8)
则 (9)
其中p加权平均准备金比率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最大的负债是流通中的通货,电子货币的使用替代了通货流通,从而缩小了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使得央行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缺乏资产,货币政策目标受到影响。为维持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央行可以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来增加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然而法定准备金的变动可产生强大的冲击力,故央行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使用的。而超额准备金率则由商业银行自己决定,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应付日常支付的资金准备,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会减少这种支付准备,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会略有下降。
通货与存款的比率c取决于人们对通货和存款的偏好,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不断的完善,人们逐渐发现基于网络银行通过电子支付手段进行的结算可以降低交易的成本和增强了电子支付过程的安全性,这一切都使得人们更愿意拥有电子货币,从而降低了对通货的需求,即通货与存款的比率c将降低。通过计算中国1990年到2020年的通货比率c,可以看出该比率在不断地下降。
图1 通货与存款的比率c的变化趋势
定期存款与存款的比率主要受利率的限制,如果利率上升,会使得人们更多的将财富以定期存款形式保留,而电子货币的发行对其影响并不大。
随着电子货币的普及,使用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使得货币乘数变大,甚至变得更加随机,预测货币乘数将变得更加有难度,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货币供给总量将会变得更加困难,传统的货币政策机制将会受到冲击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将会大大折扣。
(二)货币需求方面的影响:基于鲍莫尔货币需求模型的分析
货币的三个主要职能是: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然而对电子货币而言,它主要承担着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根据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出于三个动机,分别是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如威廉鲍莫尔和詹姆斯托宾等学者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并提出了极具代表性的“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模型”,即鲍莫尔-托宾的存货理论方法。在其模型里,没有利息收入的货币之所以被持有,是由于电子货币可以用以支付完成各种交易。
鲍莫尔[2]认为:“一企业的对现金余额通常可以看作为一种存货——一种货币存货,这种存货被其持有者随时用来交换劳动﹑原料等。这种存货同鞋子制造商随时用以交换现金的鞋子存货并没有本质区别。”在交易量或手续费增加时,最适度的现金存货余额将增加;而当利率增加时,交易性的货币需求余额会下降。
事实上,由于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电子货币的普及使用,已经使人们不必花大量的时间跑银行将债券变为现金,致使债券变为现金的交易费用降低。例如,客户可以在家中使用Internet与银行进行联网,可以直接访问自己的账户,同时也可以在线实现债券的变现。显然,电子结算技术的普及,使存款、股票和债券变现的交易成本减少和交易速度加快,于是人们增加变换现金的次数,以减少手中不生息的现金余额。总之, 根据基于以上的货币需求模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电子货币的普及产生了减少货币需求存量的效果。
四﹑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
货币的层次划分、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改变了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环境。当网络金融中的电子货币、电子结算技术对银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之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都将会表现出与传统经济不同的特征。随着电子货币逐步取代通货,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完善,将会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机制受到挑战。对于电子货币发展将如何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机制,这已经成为金融理论研究较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为使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能有效地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地选择必须具备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等三方面的条件,然而选择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其以上三方面的条件受到较大的冲击。[3]
1.从可测性来看,是中间目标对货币政策能做出快速和准确反应,而且央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数据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电子货币使用规模的扩大和电子结算技术的发展完善,可以加快实现现金、储蓄、定活期存款和购买证券的资金之间的转换速度,使得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货币供应量的测定难度加大。要准确测量某一层次的货币总量几乎不大可能,即使可能,其所需成本之大足以使其失去测量的现实意义。
2.就可控性而言,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以及准确的控制中间目标的变动。然而,货币不再是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可独立发行电子货币,对央行直接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电子货币的快速可流通性,使其替代了流通中的现金即通货与存款比率下降。而在影响货币乘数因素中,只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由央行决定的,而其它因素主要受到电子货币的分散发行、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各类金融资产之间替代性加大等影响,其不确定性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受到极大的冲击,最终使依靠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制定货币政策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3.关于相关性,是指中间目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有密切的联动关系,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中间目标的控制和调节,从而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顺利实现。由于电子货币构成的复杂性和流通速度不稳定使中央银行难以对货币进行准确的计量,而且电子货币的国际性使得总需求和总供给统计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在如此情况下,央行难以通过对中介指标的控制和调节,达到对最终目标的有效影响。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使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率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和调节。受到网络金融和电子货币的影响,三大政策工具的作用在网络金融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1.存款准备金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的准备金,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实现对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间接控制。对于电子货币余额是否得征收一定的比率的存款准备金,目前在学术界仍处于争议阶段,从现今各国实施的政策来看,大多国家对于电子货币并未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要求,只有少数像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对于电子货币的发行者征收一定的准备金,总得的来讲电子货币普及已使存款准备金处于下降趋势。另外,替代存款的电子货币的普及,促使由必须执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存款向无需存款准备金的电子货币形态转换,这样就破坏了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理,使得央行通过增加或减少存款准备金来调节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减弱,央行的宏观调控效果将受到冲击。
2.对于公开市场操作而言,是指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式,在证券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影响利率水平,据以实现中央银行的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随着电子货币使用的普及,它会逐步替代通货,使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大大缩减,会使中央银行难于及时的实现公开市场的大规模的操作,减弱了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效果。特别当一国外汇市场受到攻击时,如果央行未能及时的进行“对冲”操作,会使外汇市场急剧的波动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甚至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强烈威胁。
3.贴现率政策实质上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向商业银行的提供的贷款利率,来干预市场利率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当央行提高贴现率时,使得各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成本升高,同时商业银行也会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央行达到收缩信用规模的作用。当电子货币可由商业银行等机构发行时,即使央行提高贴现率,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主发行电子货币来缓解因贴现率提高带来的贷款规模缩小的压力。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根据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其中M货币供应量,r利率,I投资, Y国民收入。即通过货币供给M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会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4]然而由上述分析可知,首先,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职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其次,在这传导机制中,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作用大小有三个因素,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支出的利率弹性和投资乘数。[5]由于电子货币的交易成本低,流通速度快,匿名性等优势,使得人们更愿意持有电子货币,降低对人们对货币需求存量。而且,由于电子货币在信用创造方面的作用,又使得货币的需求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二者导致利率波动。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与利率直接相关,利率的波动反过来又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又反作用于利率,构成利率波动与货币需求不稳定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利率在传导机制中的传导作用减弱,即货币政策在执行中受阻。最后,电子货币及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使货币需求和资产的结构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从而加重了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在时间上难以把握,传导过程的易变性很高,给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判定效果带来了困难。
(四)对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独立性的影响:基于铸币税损失的分析
对中央银行而言,货币发行权是其特殊的职能,它能够增加国家的铸币税收入(seigniorage revenues),铸币收入是指中央银行由发行无息负债所换取的利息性的资产的收益。当现金不再只是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商业银行机构、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也可以发行类似现金的网络货币的时候,央行的现金发行权的垄断性受到了挑战,而这一挑战更多的体现在会使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减少。电子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将在相当程度上取代现金,导致流通中的现金量的减少。国际清算银行研究认为:电子货币这种新型支付工具的使用最可能会影响小面额的现金。在大多数国家对于电子货币的发行未征收准备金,故在电子货币取代活期存款时将会导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减少。当电子货币对现金和准备金造成影响时,同时也会对中央银行的铸币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央行的利润收入大幅减少时,央行将不得不在资金方面更多会依赖于政府,从而使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甚至于有学者提出中央银行必然消亡的论断。由于电子货币发行对小额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引起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减少。我国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占GDP的比重整体走势是下降的,尤其是在1990年的后五年变化特别明显。之后几年的也是有所减少的,可是幅度趋于缓慢。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施货币职能的所必须的资金来源,其资金的来源是铸币税的收入,电子货币的发展影响了央行货币发行的垄断性使得铸币税收入减少,然而收入的减少使得央行在资金方面不得不依赖于政府,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了抵消铸币收入的减少,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几种方法如自己发行电子货币;对电子货币实施法定准备金要求;对向银行提供的服务收取费用。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知道,电子货币的普及应用,它对各层次货币的划分、对传统的货币供求理论、对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对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都产生较大的冲击和挑战,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实现,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中央银行应当注意:第一,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使得货币乘数扩大甚至于不稳定,这显然提高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如果中央银行还是以货币供给量为中间目标来调节货币供给,必然使其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大折扣。故中央银行不应只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应将电子货币考虑在内,也可尝试其他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二,金融全球化发展强化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快了各国金融的发展,金融深化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潜在的金融风险也相应增长。故中央银行应积极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在电子货币发行规模,电子货币的网络结算安全,监督电子货币洗钱活动等方面的合作。第三,随着电子货币逐步替代流通中的通货,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渐渐缩减,使其铸币税收入将减少,央行将不得不在资金方面更多会依赖于政府,使得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严重的威胁。为应对如此困境中央银行可实施自身发行电子货币,将存款准备金要求扩展到电子货币等措施。第四,在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则应及时制定电子货币监管框架。如果实行监管的时机延误,很可能需要付出很大的监管成本。[6]
【参考文献】
[1] BCBS,1998,“ 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2] 胡庆康,2001年:《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3]尹龙,2000年:《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金融研究》第4期,第38~37页。
[4]陈雨露、边卫红,2002年:《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国际金融研究》第1期,第57页
[5] 金秀,韩文琰,王晶,2003年:《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东北大学学报》第2期。
[6] 王军、马上,2000年:《论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政策建议》,《国际金融研究》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