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大河镇中心卫生院 636661
中医骨伤敷药的基本介绍
中医骨伤敷药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将药物敷贴于伤口表面,以达到治疗骨伤的目的。中医骨伤敷药作为中医学中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其中总结了补骨髓、长肌肉、坚筋骨的药物,奠定了中医骨伤科学的药物疗法基础。中医骨伤敷药的主要特点是药物的直接作用于伤口,可以有效地促进伤口的愈合和恢复。中医骨伤敷药的原理主要与中医经络理论、气血理论和病机病因有关。中医认为,骨伤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气血运行障碍、经络阻塞、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等因素引起的。中医骨伤敷药的作用是通过药物的刺激,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改善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等病理状态,从而加速局部组织代谢和修复,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功能。同时,中医骨伤敷药可以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增强其治疗效果。此外,中医骨伤敷药还可以发挥消炎、镇痛、抗痉挛等作用,有效缓解疼痛和不适。
骨伤的基本介绍
骨伤从损伤部位分类可分为外伤和内伤,外伤可分为骨折,脱位和筋伤。内伤即是脏腑损伤及暴力所引起的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各种损伤内证。按外力性质又可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等。损伤的外因主要是外力因素,如跌仆,撞击,刀刃,闪挫等因素。外伤疾患多由于皮肉筋骨损伤而引起气血淤滞,经络阻塞,津液亏损,或淤血邪毒由表入里,而导致脏腑不和,亦可由于脏腑不和由里达表引起经络,气血,津液病变,导致皮肉筋骨病损。中医理论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于同一患者的不同病理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于骨伤疾病,中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经脉受损,气血停滞,经络不通,第二阶段,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瘀伤仍在,但骨组织未恢复,末期一般性骨损伤已修复,但仍需继续治疗,以镇定整体,促进骨重建和内环境稳定。
中医骨伤的病机主要与人体气血、阴阳失调和经络阻塞等因素有关。气血不足是导致骨伤的主要病因之一。气血不足会导致关节灵活性下降、肌肉弱化、骨质疏松等,从而容易引发骨伤、筋伤等疾病。阴阳失调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骨伤中,阴阳失调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等情况。阳气不足可导致筋骨失养,容易引发骨折;阴寒内盛则会影响气血流通,导致疼痛和不适感。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在骨伤中,经络的阻塞可以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此外,经络阻塞还会导致局部组织营养不良,使受损组织难以恢复。
中医骨伤敷药即是在受伤的部位通过外敷接骨膏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接骨续损的作用,使伤肢局部情况迅速改善。中医骨伤治疗强调内外兼治、活血化瘀、中期接骨续损、晚期培补肝肾。此外,还可配合内服中药辅助治疗,因骨伤后常可见肿胀疼痛,中医认为这是气血损伤后在机体内的外在反映。气伤则痛,形伤则肿,形气损伤,肿痛并见;气滞则瘀,不通则痛。如骨折,当断骨相接沟通后,就从气血功能入手,先达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的目的。为此,可分别组方补气活血、行气消瘀、通络止痛等予以治疗。这样综合起来,达到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良好效果,这完全符合中医的“简、便、廉、验”的特点,成本也相对低廉。
中医骨伤敷药的方法
中医骨伤敷药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中医骨伤敷药的方法主要包括熏洗法、贴敷法和熨法等。熏洗法是指将药物加热后,让其蒸发出的气体渗透到患处,起到疏通经络、祛风除湿、止痛等作用。具体操作方法为:将药物加热后,让其散发出的药气覆盖在患处上,直至药气完全散去。熏洗法适用于骨折、关节疼痛、腰肌劳损、筋膜炎等疾病。而贴敷法是指将药物敷贴在患处,通过皮肤吸收作用,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吸收,起到祛风除湿、疏通经络、止痛等作用。具体操作方法为:将药物敷贴在干净的患处上,用纱布或胶布固定,每天更换一次。贴敷法适用于骨折、腰肌劳损、肩周炎、跌打损伤等疾病。熨法则是指用热毛巾或药包熨烫患处,通过热敷的方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代谢,起到温经散寒、止痛消肿等作用。具体操作方法为:将热毛巾或药包敷于患处,轻轻按压或熨烫,一般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熨法适用于骨折、肌肉拉伤、筋膜炎等疾病。
中医骨伤敷药运用的药物
中草药是中医骨伤敷药的主要药物之一,常用的中药有防风、川芎、独活、羌活、桑寄生、丹参等。这些中药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活血、止痛消肿等作用,常用于骨折、腰肌劳损、肩周炎、跌打损伤等疾病的治疗。一些外用的中成药也是中医骨伤敷药的常用药物之一,常用的外用药有风湿宁、跌打风油精、金刚烷胶膏等。这些外用药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消肿等作用,常用于肌肉拉伤、筋膜炎、关节疼痛等疾病的治疗。
中医骨伤敷药的注意事项
中医骨伤敷药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疗效明显、操作简便、副作用小,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然而,在使用中医骨伤敷药时,必须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敷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首先,中医骨伤敷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选择合适的敷药方法和药物。不要自行选择药物,更不要随意更改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方法。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或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敷药前必须将患处清洗干净,以免污染药物或引起继发感染。应使用无菌棉球或纱布清洗患处,避免使用含酒精或其他刺激性物质的清洁剂,以免对皮肤造成伤害。敷药时还应选用合适的敷料,如纱布、棉布、绒布等。敷料应干燥、清洁、柔软、具有透气性和吸水性。选择敷料时应根据患处的大小、形状和位置进行选择,以确保敷料的贴合度和舒适度。在进行中医敷药后必须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或引起其他不适症状。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应避免将敷药部位暴露在寒风中,可以使用保暖器具或加厚衣物保持温暖。同时敷药时应注意敷料的更换,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块敷料,以免造成细菌滋生和感染。一般来说,敷药时间为6-12小时,超过12小时应及时更换敷料。对于病情严重或治疗需要持续的患者,应定期更换敷料,并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药物的添加或更换。敷药后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过敏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敷药,并告知医生。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但不会影响治疗效果,这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敷药时应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干扰,以免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如同时使用西药或其他中药,应遵循“少用、短用、合理用”的原则,并与医生协商使用。
中医骨伤敷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选择使用中医骨伤敷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避免禁忌症和注意事项。同时,在敷贴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选择、敷贴部位、敷贴时间、敷贴方法和卫生等方面,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