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与管理方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3
/ 2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与管理方案分析

包翔宇,盛坚 ,嘉涛, ,汤佳明

152501199409150039

33062419950220497X

330621199601315457

330621199510114238

摘要: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保护,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要要求,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我国地域辽阔,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地方的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显著的短板。为此,必须加大对土壤的保护力度。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管理方案

引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土壤污染问题远不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那么严重,因而没有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其治理工作也就落后了。但通过对我国土壤资源现状的调研发现,我国土壤资源的利用现状并不理想,局部区域的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土壤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土壤污染事故,使得土壤污染的治理受到了各国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1 污染场地土壤治理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1.1 监督体系的不健全

最近几年,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走向了一条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尽管国家在大气、水、噪声等方面都加强了监管,但是在对现场污染的监管方面却没有采取足够的行动,特别是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规划的布局调整,土壤的使用方式的变化,使得现场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大规模的企业搬迁或用地性质的变化后,缺乏对土壤的监督和防控的有效手段,再加上被污染的地点的土壤修复难度大、成本高、时间跨度长,没有进行日常的监管与跟踪,造成了在后续的现场修复工作中的困难。

1.2土壤环境污染防范意识不足

在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部分企业和个人对于土壤环境的保护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忽视,总体而言,土壤环境污染防范意识不足。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一些企业并没有将环保放在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位置之上,缺乏相应的土壤环境保护意识;其次是政府部门也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管作用,导致相关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执行;最后则是公众层面对于土壤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较低,参与度不高,无法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局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土壤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与监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落实。此外,应当进一步完善土壤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促进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污染物的勘测程序繁杂

与水污染相比场地土壤污染表现出强烈的隐蔽和异质性,有的时候即使一个点的污染非常严重,但是在附近一段时间内,对其进行的检验结果都是合格的。也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比如表面上看起来“无污染”,但是当深度超过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然而,由于污染现场的环境条件与其它环境条件下的环境条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异,。

1.4 规范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保护技术规范还不健全,因此本项目的实施缺乏依据。在进行土壤治理的过程中,对现场的污染土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其进行了评估,其结果将会对治理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从宏观上看,国内土质种类繁多,并且每一种土质在性质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国内对于污染场地的治理研究起步比较晚,所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土壤治理的规范,这就造成了污染场地的治理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也就很难进行后续的土壤治理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因此,有必要对相应的规范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2 污染场地的土壤治理规划

2.1 强化对受污染场所的监督

应该按照不同地区的污染公司,有针对性地构建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在此过程中,要事先做好对土壤污染的监控工作,还需要对可能会污染地点土壤的公司,如实将相关信息汇报上去,其中包含了污染的种类、污染的范围、污染的风险点和具体的预防措施等内容。环境监管部门要按照企业申报的企业的种类和可能会对地点土壤造成污染的程度,做好调查评估等基础工作,充分利用行政监督的力量,对可能受企业污染影响的地区进行评价,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要加大企业的日常管理,避免企业的非法转移和堆放,造成环境污染。

2.2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施工过程监管

在进行污染场地的治理工作时,需要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义务,将监管工作落实到位。首先是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主要责任,加强对于该项工程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其次是企业方面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环保制度体系,并将其落到实处,保证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及地方规定;再次是建设单位作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参与方,也应当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做好施工现场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等工作;最后是监理单位则需切实发挥好监督管理作用,督促参建各方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2.3 改进土壤受污染的处理工艺

污染场地的修复不仅包含了对污染土壤的调查与评价,还包含了后续的现场修复工程的实施,其全流程大致可划分为:污染场地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污染风险评价、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等五个阶段。首先通过实地考察、大量采集数据,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设置监测站和观测指标,保证对土壤环境进行全面、精确的调查,制定完整的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计划。其次进行污染详细调查,主要工作内容是更多的采样分析;第三根据详细调查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制作出一份风险评估报告,并对需要修复的地点的范围、修复量、目标进行评估。

第四,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初步的修复试验,确定各技术修复效果,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形成受污染的土壤的治理方案。然后进行到了第五步,也就是在工地上进行修复工作。

2.4 完善土壤污染治理的批准程序

为了保证污染地点的土壤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现行的标准体系,并以其为依据,科学的细化污染地点的土壤修复审批制度。也就是说,在现场被污染的土壤的治理工作完成之后,相关的部门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和评价工作,并将工作报告和其它的信息提交到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环境保护机构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能违反有关法规的要求。而作为负责评审与验收的第三方责任人,在进行工作时,必须要严格按照各种有关规定,其可以通过土壤取样点、实验室测试等工作进行评估,这也是测试污染地点修复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恢复审批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将这一工作制度化和标准化,提高污染地点土壤修复工作的效率,达到对环境的保护。

3 总结

总的来说,在国内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的土壤治理还处在初级阶段,而这项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扯到了生产公司的生产类型、工艺以及责任负担和二次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协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与地方的具体情况相联系,对污染地点进行初步的调查,并掌握第一手的数据,从而构建出具有地方特点的污染物修复管理体制,并对修复技术进行科学的选择,最终达到对污染地点的土壤进行修复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环境效果。

参考文献

[1]熊杰.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土壤管理修复对策研究[J].2021(2019-12):134-135.

[2]常春英,董敏刚,邓一荣,等.粤港澳大湾区污染场地土壤风险管控制度体系建设与思考[J].环境科学,2019,40(12):11.

[3]张智.浅谈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实践[J].低碳世界,2019,9(1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