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尚普商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618000
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研究课题组
“双碳”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战略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德阳顺应时代大势,认真贯彻落实“双碳”战略新要求,立足自身优势,推动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服务国省战略大局、支撑德阳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一、迈上新征程,德阳主动融入世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大势
为落实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四川发布《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 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决策部署,并赋予德阳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历史使命。
德阳为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全力推动清洁能源装备生产、支撑、应用全链条优势重塑和价值跃升,出台了《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决定》,注重产业生态圈理念,打造“五大中心”,形成集中布局、集群成链、集约高效的清洁能源装备发展格局。同时,还制定了《支持加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若干政策》,从财政金融、人才保障、市场应用等方面,支持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重大项目落地德阳;举办“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向世界展示德阳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成果,提升德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核心竞争力,助推德阳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二、研判新形势,德阳发展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后劲十足
(一)德阳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基础雄厚。2021年德阳市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实现产值570亿元,居全省第一。产品竞争力强。全国30%的火电机组、40%的水电机组、60%的核电机组都由德阳制造,发电设备年产量世界第一,8万吨模锻极限制造能力世界第一,规上工业企业数全省第二。技术创新力优。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拥有长寿命高温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页岩气评价与开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华龙一号”、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50兆瓦重型燃机等一批“国之重器”。资源丰富度高。四川省水力资源仍有约2000万千瓦开发规模,风能、太阳能等资源总量超1亿千瓦,目前仅开发约5.5%,天然气资源探明率仅9.3%,地热资源位居全国前三,为德阳清洁能源装备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二)清洁能源产业赛道广阔。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为8.31万亿千瓦时,发电装机容量24.1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在2.48万亿千瓦时,只占全社会用电量29.8%。源端产业机遇巨大。“十四五”期间,全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预计将新增大约7亿千瓦,将直接拉动清洁能源装备市场需求2万亿元以上。网端产业潜力无限。在西电东送的输电格局下,特高压电网建设将承担解决新能源的消纳问题,降低弃风弃光率。预计到2025年,电网总投资将达到2.23万亿元,智能化改造达到3200亿元,国内特高压线路将突破40000公里。荷端产业前景广阔。2019年开始,随着电力物联网建设,负荷精准调控下全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必将推动电网二次产业链升级换代。以“大电网”和“分布式”兼容并举为主要形态,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重要基础,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要支撑,为电网荷端的输变电产业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储能产业引领市场。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供应和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并网,需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布局,统筹发展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新型储能。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超过90%,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池三大赛道是当前储能产业的主要战场。
(三)德阳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仍存短板。德阳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主要问题表现在:产业发展合力不足,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未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要素保障力度不够,资金、土地、人才、能耗指标等无法支撑德阳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综合性服务平台缺失,尚未建立起为清洁能源及清洁能源装备全产业链条提供服务的平台;产业应用基地缺乏,龙头企业的先发优势未能转化成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多能互补发展模式滞后,“风光水储氢”互补协作、一体化融合模式尚未形成;碳资产管理欠缺,产业链上游企业普遍存在减碳焦虑。
三、描绘新蓝图,德阳领跑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势头强劲
(一)明确发展目标
到2025年,清洁能源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初具雏形。到2030年,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产值突破2200亿元,初步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到2035年,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全面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二)厘清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德阳“工业强市”战略,坚持世界眼光、市场导向,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主导一批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国际标准制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链主型企业和国际品牌,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示范应用基地,打造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三)锚定发展航向
聚焦“五大产业”。紧抓清洁能源发展风口,培育全球清洁能源装备地标产业。在保持水电核电优势基础上,以“风光氢储热”五大产业为重点,壮大风电装备,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氢能装备,推进储能系统商业化,推动热能开发利用技术突破。
建设“五个中心”。统筹短期和长远,把德阳建设成为世界先进的清洁能源装备创新策源中心、全球卓越的清洁能源装备成套和极限制造中心、行业领先的清洁能源装备智能制造和产业互联网中心、国内知名的清洁能源装备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供给中心、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装备系统集成服务中心。
打造“多层次示范应用基地”。创新清洁能源开发模式,以国有平台公司为牵引,鼓励龙头企业抱团合作,开展国际国内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在资源富集区建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科研转化示范基地、低碳发展示范园区等应用项目,推进风电、光电、光热等集中、连片和规模化开发,推动“风光水储氢”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实现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从单一卖产品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
四、展现新作为,德阳打造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高地
围绕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大目标和任务,按照“市场驱动、企业主动、政府牵引”三位一体的原则,大力推动我市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加快发展。
(一)坚持市场导向,抢占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先机
1、找准发展赛道。一是弘扬传统优势。巩固传统水电、风电、核电、气电、热电、生物质发电等源端优势产业,统筹好现有市场和潜在市场的关系,在高端发电装备、燃气轮机等重点领域,加快实施重型燃机、高水头冲击式水电机组、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二是壮大风电装备。加强风电技术基础能力、风机设备零部件等关键领域研发,进一步提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制造水平,突破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的制约。三是扶持光伏产业。德阳在光伏产业上、中游失去先机,只是在下游领域光伏逆变器、光伏组件和控制系统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但规模偏小。亟需制定特殊政策,扶持相关的领军企业。四是发展氢能装备。依托“东方氢能产业园”,加大氢能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建、营”和氢能核心技术装备研制的投入,重点加强再生能源制绿氢、高密度储氢、低能耗加氢、园区氢能交通及燃料电池分布式系统的应用场景的建设。五是推进储能系统商业化。全力支持川发龙蟒锂电池项目的建设,支持飞轮储能和气体储能的市场化推广,在储能系统、逆变器、充电桩、换电站等领域培育市场领军企业。六是推动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应用。摸清川藏地区地热资源情况,对有开发潜力的地热资源投入勘探,鼓励企业与政府协作推进地热资源的商业化应用。
2、构建发展图谱。坚持全局视野,紧密着眼长远发展需要,结合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品、技术、价值等市场信息,全面梳理德阳市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条,摸排企业产品产能、供需关系、发展需求等信息,充分掌握产业创新资源、技术力量、配套能力、人才团队等要素,构建德阳市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图谱,做好基础支撑。
3、拓展发展空间。
一是培育具有影响力的能源示范基地。发挥六电并举、配套产业链健全的优势,深化政企银合作,探索“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抱团开展工程总承包模式,深入风光热资源丰富区域,布局建设“光热+光伏”“光热+风电”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推进源网荷储多能互补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德阳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弯道超车”或“换道超车”。二是做实具有带动力的科研转化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校的科技研发合作,推行“研发中心(研究院)-学院-产业园”联动的科创模式。共建供需对接平台,成立清洁能源装备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从“被动等候”转向“主动出击”,促进成果批量转化。依托龙头企业,打造“AI+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发展智能执行、精密测量、高精度控制与集成控制等技术,有效整合技术资源、集成业务系统,形成加工、检测、智能控制一体化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技术解决方案,塑造清洁能源装备“德阳智造”品牌。三是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园区。政府牵头,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园区配合,联合新疆、青海、云贵川、藏东南等清洁能源资源禀赋优势地区,打造带动力强、应用性好、持续性足的区域合作低碳产业园区。常态化举办“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发布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升产业和产业园区国际影响力,以“国际化+”高标准推进企业、市场、产业、园区、城市等国际化发展。借鉴“阳江基地”经验做法,鼓励园区向智能化方向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建立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及回收利用等全环节管理、全过程追溯的绿色智能制造生产体系。
(二)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活力
1、明确产业链主体。市领导兼任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链长及分链长;支持国机重装、东电、东汽、川发龙蟒等行业优势企业瞄准清洁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成长为具有生态主导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链主型龙头企业。
2、夯实产业链基础。支持链主企业进一步发展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推动清洁能源装备基础材料企业、基础零部件企业与链主企业的战略合作,促使产业链上下游产品设计、材料开发、工艺开发、示范应用推广等环节的企业和机构协同联动。借鉴乐山晶硅光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探索建立清洁能源装备上下游企业互相参股的利益捆绑模式,打造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产业组织新模式。
3、统筹产业链合力。一是统筹行政资源,包括发改、经信、科技、商贸、人才、招商,制定并落实产业发展策略。二是统筹产业资源,包括企业、资本、科研机构、医疗机构、领军人才、服务资源等,形成产业发展生态。三是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产业链场景图和清单。四是制定产业链发展分工责任机制,工作绩效奖惩办法。
(三)强化创新驱动,凝聚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动能
1、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一是整合产学研等创新资源。对德阳市清洁能源产业进行战略布局,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二是组建清洁能源装备技术联盟。推进省先进极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省先进水电装备创新联合体建设,加快打造技术服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创新平台。三是组建“清洁能源产业智库”。客观评价国际国内前沿技术趋势,研究发布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德阳指数,弥补国内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指数空白,为政府政策制定和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四是建设清洁能源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装备大数据平台、风光热资源平台、运维平台、预警平台,将装备特性、运行数据、人工智能算法与清洁能源基地运行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全新数字化装备升级和智慧运维服务新模式。
2、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制定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技术攻关路线图,聚焦高端发电装备、燃气轮机等重点领域,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研究。依托清洁能源、储能、柔性网络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对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实施“智能+”改造计划,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
3、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建设,打造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定期发布技术需求和新技术应用场景清单,促进央企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加快实施新一代核电、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等一批最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锻造一批“国之重器”
(四)加强要素保障,厚植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基础
1、加强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好装备制造产业基金、绿色智造产业基金作用,加大对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倾斜支持力度。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结合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特点,推进融资租赁、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为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提供精准、有效支持。
2、加大土地要素供给。加大统筹力度,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领域重大项目落地,确保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实现土地指标精准投放。学习借鉴宜宾动力电池项目落地经验,全力争取将用地指标纳入全省统筹。
3、确保能耗指标保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腾出环境能耗空间,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保障。加快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通过“绿电”节能腾出能耗指标。积极争取国省重大项目能耗支持政策,增加能耗利用空间,优先保障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重点项目所需环境容量。
(五)坚持双碳引领,优化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模式
1、找准“双碳”价值链定位。发挥四川省充沛绿电资源优势,对涉及清洁能源产业的企业进行碳价值定位,实行全过程“碳足迹”管理,对其在生产运营中使用的设备和原材料低碳化、零碳化,建立低碳化、零碳化生产管理体系,提供生产流程绿色系统性解决方案,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2、参与碳排放市场交易。增强碳资产管理意识,主动建立碳交易市场数据和信息管理体系,结合产业平台发展指数和大数据信息云平台,充分考虑德阳清洁能源供应链不同环节企业碳配额价值,收集了解企业运营状况,使用祖父法、基准法等碳配额分配方法,结合产业驱动方向提高配额分配精准度,让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公平承担碳排放任务,降低企业减碳焦虑。
3、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坚持“主导企业带动配套企业、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原则,高起点布局绘制核电、水电、风电、光电、氢能、储能装备制造产业“鱼骨图”,健全绿色能源产业体系。创新绿色融资模式,为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制度保障,如企业“绿色债券”、“补贴确权+碳配额质押”等,探索扩大绿色电力证书、水电经营权、碳交易收益权、电费收益权、在建工程等担保融资业务规模。加强宣传引导,规范碳交易、碳足迹、碳金融、碳普惠、碳培训等减碳衍生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