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类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高校外语类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研究

王建兰

河北外国语学院 050000

摘要:目前,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随着“课程思政”建设逐步推进,系统重构外语类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尤为必要。教学内容上挖掘外语类实践教学资源,和实习基地实行校企合作,开办实习讲座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学方法上,采用双导师制教学,将知识、能力、价值培养融合,探索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外语类实践教学的探索,同时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真正践行教书育人。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模式研究

引言

外语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重要的一项,具有时代价值。因学科的独特属性,学生课内外接触外语一手资料和话语,受到外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直接冲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具有迫切性和重大意义。立足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际,阐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和内涵,探讨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和保障体系,旨在为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参考。

1高校外语教学当中的渗透文化自信建设的价值

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只有在当前的高校外语教学中增强课程思政内容的渗透,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他们正确地看待中外文化差异、才能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下这种媒介泛在的时代大环境中,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毫无疑问,在外语教学中渗透更多的课程思政的内容成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筛选外来文化思辨能力及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同时,在外语教学中渗透有关文化自信内容的教育,也是培养学生传播中国文化能力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综上所述,文化的传播需要语言,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通过思政教育使学生对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能知彼知己,精于攻守;着眼于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养,让他们未来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可以更加高效、准确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外语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是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这一转变有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有一个正确的三观和国家意识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大前提。同时,课程思政教育相关知识的推广也是教师思政能力和思政意识提高的前提。在新时代之下,不光是学生要不断学习思政的相关内容,增强文化自信,教师也更是要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基于外语教材进行教案预设,教材思政元素挖掘,为学生带来更具有人文关怀和民族情感的外语课堂。在高校外语教学的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未来就业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校外语类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研究

2.1将文化教育融入外语语言实践教学始终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的知识)比语言能力(语言结构的无意识知识)更重要。因此,外语语言课程必须教会学生说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可接受的。同时,学生也需要知道什么适合目标社会,什么不适合。只有在学习他们语言的同时,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才能做到这一点。参照现行的外语学习标准,外语课程的真正内容不是语法和词汇,而是通过该语言表达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产生兴趣,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是多么的多样化,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其他的文化,并唤醒他们与其他文化互动的愿望。首先,让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学术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与不同文化相关的交际和行为的基本规则,重点将放在外语教学的交互式方法上,这意味着一种互动、合作的学习和教学。其次,通过鼓励学生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运用外语,通过发展他们的口语、阅读、写作和听力技能,可以提高他们应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社会的能力,正确地处理和避免文化冲突。最后,鼓励学生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反思自己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使他们能够针对所遇到的情境找到自己的意义和解决办法,并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提高自己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且会以不同的方式“建构”一个跨文化的领域,强调所有文化中存在的多样性。

2.2教学评价——多元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课程中的难点。在于实践教学的思政评估环节。就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估,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利用了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思政资源,又要看教师是否挖掘、提炼、归纳了隐性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资源和元素合理、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中。完善课程评估和评价体系,运用激励机制。实践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离不开学校师生激励机制的完善,其中评价机制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加强实习答辩的管理,加强实践防御管理,制定实习成绩评价标准。制定实习课程的评估体系时,须加入思政因素评估。在制定实习报告写作要求时,应将实习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等加入思政元素,用于反映学生对文化、道德、价值观的理解与应用。针对学生的实习日志,教师指导反馈进行形成性评价。从学生的实习反思日志,实习答辩等环节分析学生在情感、态度及价值层面的变化,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今后教学的反思和提高。

2.3外语第二课堂建设契合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政教育要求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释放青春活力、凝聚聪明才智、发挥主动积极性的课外平台,是第一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外语第二课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是高校推动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第一课堂所学的语言技能和人文精神。外语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既提高了大学生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也使大学生浸润在浓厚的外语校园文化氛围当中。通过外语角、英文演讲比赛设计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英文话剧节融入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既调动学生参与的能动性,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互动协商、寓教于乐,自然而然地在外语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外语第二课堂的建设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以发挥,完成了思政教育的要求,例如,我校外语协会通过阅读英语版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收听中英文时政新闻、欣赏中西方文化影视作品等活动,使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提高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文化。

结语

本外语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以“课程思政”为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系统地构建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尤其,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采用双导师制教学,将知识、能力、价值培养融合,探索日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因此,本课程是“课程思政”理念如何融入到外语类实践教育中的探索实践,加强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真正践行教书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在外语类实践课程中的融合,为课程思政在外语类实践课程中开展提供一个范例。在思政背景下研究高校外语类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宏观上探索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外语实践教学的路径,微观上给出如何引领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范例,这是顺应时代和政策的需求,是国家标准下培养外语人才的趋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6.

[2]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