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市场一体化、要素集聚及政府债务负担缓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4

区域市场一体化、要素集聚及政府债务负担缓释

周万红

重庆工商大学 400067

摘要:区域市场一体化战略正逐渐打破“行政单元”发展限制,深刻影响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模式和债务压力缓释。且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不同地区金融、产业要素的集聚程度和协调度也不同,对该种缓释也会产生明显的异质性影响。因此,本文以十九大城市群包含的地级市为研究样本,以相对价格指数构建的区域市场一体化指标为基础,讨论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整体影响,并结合关键要素的集聚特征展开异质性检验,得出如下结论:区域市场一体化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存在显著的缓释效应;且该种缓释效应会受到关键要素集聚的影响,其中金融集聚程度越高,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两要素集聚度协调性好的地区,作用会更为显著。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打造金融集聚与创新监管有效互动的金融体系,合理利用金融集聚拓宽政府融资路径;二是推动产业集聚与金融集聚的协调发展,缓解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区域市场一体化;金融集聚;产业集聚

一、引言

在传统相对割裂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通过投资拉动地方经济持续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推手。但受行政分权和绩效考核的特定架构限制,地方政府也采取了诸如设置贸易壁垒的方式分割市场,围绕“行政单元”界限展开“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迫使其驱动债务增长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这不仅增加地方政府负债的压力和负担,也潜藏了地方债务风险的系列问题。而基于地方经济区域协同的现实背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正由传统的板块经济、行政区经济向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转变,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正逐步打破传统的“行政单元”和市场分割束缚,深刻影响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模式和债务压力缓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各资源要素逐步实现自由流通,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内资本和金融资源的要素集聚,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区域内部也能在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促进区域间的产业集聚和产业合理分工,进而实现产业升级转移(尹庆民和祁硕硕,2022)。因此,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藉由金融和产业要素的集聚发挥极化扩散效应,促进区域内和周边地区实体经济的增长(刘军等,2007),减轻地方政府负债的需求。但考虑到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不同城市群的发展时间不同,获得的制度支持也各异,会因此呈现金融集聚、产业集聚及其协调程度的发展差异,且此种差异会影响到区域市场一体化对地方政府的缓释效应。因此,基于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背景,探索不同要素集聚程度下,国内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演变趋势和发展动向,不仅符合构建政府债务治理长效机制的战略部署和期望,也高度契合于党中央的经济发展新思路。

基于此,本文从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角度展开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分析,并且主要从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关键要素的集聚程度对其进行异质性分析。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主要是实证设计和结果分析;第三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二、实证设计与分析

(一)、实证设计

1、样本选择和模型设计

根据中国的“十三五”规划部署,要建立三大类共十九大城市群,以进一步打造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具体而言,第一大类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长中游五个城市群;第二大类包括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以及北部湾五个城市群;第三大类包括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九个城市群。由于十九个城市群既不仅涵盖了不同的行政区划,体现了不同的地域特征,还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结合这一发展背景,这里以十九大城市群涵盖的不同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更具典型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如下所示:

式(2.1

其中,是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指标;为相对价格法测得的区域市场分割程度,用某个地级市与所属城市群内部其他相邻地级市之间的相对价格指数来衡量;为控制变量集;为待估系数;反映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为模型扰动项。

2、指标选取和构建

区域市场一体化(MS)。参照Parsley Wei (2001)桂琦寒等(2006)的研究,市场分割和区域市场一体化互为反面,因此这里利用相对价格指数测算市场分割程度,进而反映区域间的市场一体化程度。且构建相对价格指数采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包含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和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七类,主要从各地级市的统计年鉴搜集到。

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指标构建(DB)。这里参考毛捷和黄春元(2018)的研究,纳入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余额来度量地方政府债务的实际债务余额水平,并除以GDP衡量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理论逻辑上看,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指标结合了我国的特有经济背景,因此用于刻画地方政府实际债务水平而言具有一定合理性

控制变量。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主要包含土地出让金、第三产业占比、经济景气指数、人均贸易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合同数、实际人口负担、教育从业人员数、互联网宽带接入数、绿化覆盖率。各控制变量主要来自于各地级市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城市统计年鉴,其中土地出让金主要从国信房地产信息网以及同花顺IFind数据库收集得到

(二)、实证分析

1、基准回归分析

依据表2.1估计(1)的全样本估计结果:市场分割程度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即市场分割程度越高(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越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越重。反之,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提升能够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理论而言,打破区域间的市场壁垒,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有助于抑制地方政府的负债冲动,同时能够提供新的区域经济增长动能,从而会对缓释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产生积极影响。

2、异质性分析

为进一步说明关键要素集聚对区域市场一体化之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缓释的异质性影响,这里添加关键要素集聚的相关指标,进一步检验不同要素集聚对本文基准回归结果的影响。

1)、金融集聚程度

参考Baldwin等(2001)、刘军等(2007)的研究,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会促进区域内的资本和金融资源集聚,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促进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提高,并进一步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的实体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区域市场一体化也可以进一步整合金融资源,提升地方政府融资的便利程度。因此,金融集聚一方面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提高金融资源和服务的便利性缓解政府债务负担。有鉴于此,这里引入金融集聚指标以进一步检验金融集聚对前述结论的异质性影响。本文参考张鹏和于伟(2019、杨晓丽和吴富强(2022研究,通过构建区位熵指标测度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DFA),计算公式如下:

式(2.2

其中,表示某城市金融从业人员数,表示城市就业总人数,表示城市群金融从业人员数,表示城市群就业总人数。依据这里计算得出的金融集聚程度将研究样本划分为高金融集聚和低金融集聚两个组别,具体见表2.1估计(2-3)。估计结果显示,在高金融集聚程度组别,区域市场一体化对政府债务的缓释效应更为显著,而这一现象在低金融集聚组别不显著,即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越高,区域市场一体化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的缓释效应更为明显。理论而言,金融聚集可以改善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提高金融创新能力,通过金融带动实体,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也能提高地区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的举债融资便利。因此,在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中,金融集聚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2)、产业集聚程度

此外,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可以促进政府间信任与合作机制的完善,利用政府层面的整体规划构建区域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层层承接和转移产业链条,促进合理分工和差异化产业体系形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聚,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因此,这里又引入进一步检验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其中表示城市GDP表示城市群总GDP。据此将产业聚集度分为高度聚集和低度聚集两类,回归结果见表2.1估计(4-5)。结果显示:在产业集聚程度高的组别,区域市场一体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缓释效应更为显著,而这一现象在低产业集聚组别不显著,即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区域市场一体化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的缓释效应更为明显。理论而言,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分割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而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通过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实际收益,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负债;此外,也能缓解地区间的重复建设问题,减少地方政府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减轻债务支出负担。因此,区域市场一体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缓释效应在产业集聚程度高的地区更显著。

2.基于金融集聚的分组回归结果

变量

估计(1)

估计(2)

估计(3)

估计(4)

估计(5

DB

高金融集聚

低金融集聚

高产业集聚

低产业集聚

MS

0.0195**

0.0109*

0.2071

0.0392***

0.0429

(0.0085)

(0.0064)

(0.1539)

(0.0147)

(0.0333)

控制变量

Yes

Yes

Yes

Yes

Yes

个体效应

Yes

Yes

Yes

Yes

Yes

时间效应

Yes

Yes

Yes

Yes

Yes

N

1400

735

665

704

696

R2

0.235

0.405

0.279

0.304

0.422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检验水平。

3)、金融、产业集聚的协调度

前文回归结果表明,在高金融集聚和高产业集聚的地区,区域市场一体化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缓释效应更显著。考虑到不同地区金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协调度也存在差异,若产业集聚和金融集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地区容易出现发展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因此,这里又进一步融合金融集聚程度和产业集聚程度,依据两个指标的平均数将样本分为高金融高产业聚集、低金融低产业聚集、低金融高产业聚集、高金融低产业聚集四组。具体回归结果见表

2.2估计(1-4):据回归结果分析可知,高金融高产业聚集、低金融高产业聚集的地区回归结果显著为正,低金融低产业聚集、高金融低产业聚集的地区回归结果不显著,这表明无论金融集聚程度如何变化,产业集聚程度较低的地区区域市场一体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缓释效应始终不显著。理论而言,产业集聚程度跟不上金融集聚度速度,地区容易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尽管通过区域市场一体化提升了地方政府金融资源利用的便利性,但此种缓解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方式只是借助金融资源和金融工具暂时缓解债务压力,本质上没有通过经济本身的发展缓解债务问题根本,因此不具有可持续性。所以,只有产业集聚程度提升,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配套高效的金融资源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整体效益提升,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

考虑到不同地区金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协调度也存在差异,若产业集聚和金融集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地区容易出现发展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进一步说明上述问题,这里又进一步利用SPSSAU计算金融集聚程度和产业集聚程度两个系统的协调度,将每个地级市不同年份的协调度进行平均,得到每个地区的协调度,再依据此指标进一步将样本分为高协调度和低协调度两个组别。依据表2.22估计(5-6)回归结果,在高协调度地区,区域市场一体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缓释效应更为显著,而这一现象在低协调组别不显著,即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协调性越好,区域市场一体化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的缓释效应更为明显。理论上,金融和产业集聚的协调性越好,表明该地区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同时从金融和产业两方面改善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一方面区域协同提升金融集聚程度进而提升资源利用能力,不仅提高金融服务能力还进一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通过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体经济实力,拓宽政府资金来源。

2.基于金融集聚的分组回归结果

变量

估计(1)

估计(2)

估计(3)

估计(4)

估计(5

估计(6)

高金融高产业聚集

低金融低产业聚集

低金融高产业聚集

高金融低产业聚集

高协调度

低协调度

MS

0.0222*

0.0265

0.3779*

-0.0429

0.0764***

-0.0001

(0.0112)

(0.0278)

(0.2024)

(0.8910)

(0.0237)

(0.0015)

控制变量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城市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年份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N

284

245

420

451

525

875

R2

0.428

0.204

0.326

0.515

0.321

0.316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检验水平。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基于整体分析而言,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提升对于缓释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确实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从异质性检验看,区域市场一体化对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的缓释效应会受到关键要素集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金融集聚程度越高,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会强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债务压力缓释效应;且金融集聚和产业集聚同时对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之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产生影响时,两要素集聚度协调性好的地区,作用会更为显著。

在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可对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提供如下的对策建议:

第一,打造金融集聚与创新监管有效互动的金融体系,合理利用金融集聚拓宽政府融资路径。一方面,要合理利用金融集聚,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更优质的资金,拓宽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渠道并改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新的金融工具和手段提供政府融资便利,有效提升金融体系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

第二,推动产业集聚与金融集聚的协调发展,缓解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一方面,区域市场一体化要重点设计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体系,打造产业价值链,利用产业集聚拉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而通过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围绕区域发展现状设计金融和产业集聚相匹配的发展战略,以产业发展为主,配套高效的金融资源合力促进经济整体效益提升,从发展经济入手,减少地方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本解决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尹庆民,祁硕硕.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长三角中心区域城市的准自然实证分析[J].软科学,2023,1-16.

[2]刘军,黄解宇,曹利军.金融集聚影响实体经济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07,163(04):152-153.

[3]Parsley D C, Wei S-J.Explaining the border effect: 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 shipping costs, and geography, 2001, 55(1), 0–105.

[4]桂琦寒,陈敏,陆铭,陈钊.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6(02):20-30.

[5]毛捷,黄春元.地方债务、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验证[J].金融研究,2018(05):1-19.

[6]Richard E, Baldwin, Philippe M, et al. Global Income pergence, Trade,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Geography of Growth Take-Off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1, 6(1), 5–37.

[7]杨晓丽,吴富强.金融集聚、空间溢出与城市绿色发展效率[J].武汉金融,2022,266(02):79-88.

[8]张鹏,于伟.金融集聚与城市发展效率的空间交互溢出作用——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间联立方程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0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