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双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四川达州 635000
摘要:水稻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稻生产也被列为国内很多地区的重要粮食工程。因此重视和加强对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究,有效促进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提高种植效益,成为当前水稻生产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简要探究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种植管理,以期为水稻种植者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四川是全国种粮大省,达州市属全省粮食种植大市,粮食总产连续十年居全省第一,其中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最广。为更好促进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提高种植收益,结合科学有效的运用策略,对水稻栽培技术和种植管理进行探索研究和推广应用,提升其栽培有效性,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就显得尤为必要。是当前农业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品种的合理选择与处理
科学合理选择水稻品种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目的的重要基础。
其一,选种。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水稻品种必须要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特点、土壤成分等,避免因品种选择不当而造成水稻种植产量低下、品质达不到生产要求等问题。应优选高产稳产、抗性好、分蘖力强、耐肥抗倒、抗逆性强、适口性佳米质优的水稻品种,进而达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需求和经济种植目的。
其二,晒种。水稻播种前,选择阳光充足的晴好天气,将种子均匀翻晒1-2天,杀灭种子所带部分病菌和虫卵,激活种子内酶的活性,提升种子的整体发芽率和成秧率。
其三,消毒浸种催芽。一是采用多菌灵、强氯精等药剂兑水对种子进行消毒浸种,催芽播种;二是使用旱育保姆,将种子浸泡12小时左右后捞出并沥去水分,再进行包衣。按药种1:3的比例,将旱育保姆与稻种进行拌种包衣处理,均匀包衣后待其稍微晾干便可播种。充分发挥旱育保姆壮苗促根、调酸消毒、抗旱保水、防病治虫等一体化作用,培育健壮秧苗。
二、苗床选择与制作
在丘陵山区,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旱育秧仍然作为水稻育秧主要技术方式,在育秧技术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苗床选择。苗床应选背风向阳、质地疏松、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旱地或菜园地。土壤PH值呈弱酸性为宜。
其二,整地作床。按照厢宽1.2米,厢沟深10-15厘米,沟宽20厘米,进行作床,厢长8-10米为宜。
其三,培肥床土。床土培肥应根据地壤肥力来判定,在播种前的10-15天,施入适量氮磷钾肥与腐熟有机肥,结合“辛硫磷”、“乐斯本”等防地下害虫农药一起施入,多次翻耕,施土、肥、药充分均匀混合。及时清理田间残留的杂草和农作物。
其四,床土消毒。可采用敌克松或旱育保姆、壮秧剂等对床土进行喷洒消毒调酸,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三、适时播种育秧
水稻播种时间,应综合考虑当地气候特点,并根据水稻播种时期对温度最低要求,结合水稻各生育期进程,错开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敏感时期,来确定适宜播期。如川东地区,水稻播期的选择,应尽可能提前早播,以避开水稻抽穗扬花期与每年7至8月出现的高温伏旱期长时间相遇,以此降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我地在3月中下旬,当气温稳定在12℃以上,便可实施水稻旱育,可选在晴天播种。播种前,苗床底水必须浇足浇透。根据所育秧苗大小,进行分厢定量均匀播种,播后覆盖0.5-1cm厚的细土,再用清水喷湿表土。用竹弓搭架覆盖地膜,拱高约45--50厘米,地膜四周用土压实,保温保湿。
四、加强苗床管理
在出苗期,不可揭膜,如膜内温度超过35℃则需及时通风降温,若床土微干发白应及时喷水,保持湿度以利出苗快而整齐。在一叶期,需把控好温湿度,防止徒长,控制膜内温度不超过25℃。在二叶期,控制膜内温度不超过25℃,注意通风使苗床保持干燥,但不可淋雨,如叶片不卷筒,土壤不发白就可不用浇水。此期易发生青枯和立枯病死苗,可用敌克松或者恶霉灵喷施预防。在三叶期,应“少吃多餐”施肥促蘖,晴天揭膜炼苗控高,做到日揭夜盖,使秧苗的抗逆性提升。此时可结合实际状况泼洒或喷施肥料,施肥后用清水喷雾洗苗,避免出现烧秧苗情况。在四叶期,促根、促蘖、防徒长。为进一步提升秧苗抗逆能力,除雨天外可全天揭膜炼苗。此期也需继续控水,如叶片不卷曲便可不喷水。每7天左右看苗追肥一次,促进分蘖,培育壮秧。注意防治苗稻瘟。
五、适时移栽
当秧龄生长至40天左右时便可进行移栽,结合茬口及稻田收水情况,尽可能确保小苗早栽促早发。搞好健身栽培,起苗前1-2天,作一次病虫害防治。在起苗时,需避开高温天气,可在移栽当天清晨起苗,避栽过夜秧、深水秧。在移栽时,尽量使水稻秧田保持平整,水深控制在2-4厘米,栽插做到“浅、匀、稳、直”。
六、合理密植
根据水稻品种特性、田块性质、肥力程度、海拔高度、施肥水平、目标产量等,合理确定种植密度。做到既不因少栽密度不足,浪费田块面积降低产量,也不会因栽植密度过大,造成通风透光不良、影响成穗数量及穗平均着粒数,滋生病虫害等情况,而造成产量损失。因此合理密植才能有效保证水稻的基本产量,并夺取高产。
实际生产中,可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如水稻三围强化栽培、等行距栽培或宽窄行栽培等,一般每亩栽植1.2--1.5万株。具体则根据水稻品种特性、田块性质和肥力程度、施肥水平等因素来确定。其中荫蔽田、烂泥田宜稀,而冷浸田宜密;品种分蘖力强的宜稀,分蘖力弱的宜密;大肥田宜稀,瘦弱田宜密。
七、施肥除草
合理的施肥技术是有效应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各种营养要素进行合理搭配,既做到肥料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获得最佳的水稻产量,又能实现肥料的减量使用,避免肥料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影响。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平衡施用,微肥因缺补缺。确保提供给水稻充足的营养成分,为稳产丰产打下坚实基础,一般采用“重底、早追、酌施穗肥、粒肥”。
以腐熟农家肥为基肥,加氮磷钾肥微肥一起混合作底肥施用。丘陵山区的冷浸田一定要注意补充足量的锌肥。追施分蘖肥在移栽后25天内分2次追施;拔节肥在水稻圆杆期施用;穗肥在孕穗末期晒田复水后施用;粒肥在抽穗后10天左右施用。
水稻大田除草,一是在水稻移栽前除草,参考水稻品种特性,稻田水深、天气气候,并根据田间杂草种类,以及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和要求等综合情况考虑,来选择安全、高效、对路、适量的除草剂,与底肥混合耙田进行。二是栽后7天可结合追施第一次分蘖肥,混合撒施进行除草。三是对分蘖盛期田间仍有较多恶性杂草,可选有针对性的选择性除草剂进行喷雾防除,杂草较少时可人工清除。
八、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在水稻栽后的各个时段都尤为重要,与水稻生长好坏、分蘖、成穗、产量高低都密切相关。总结起来就是“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寸水促穗、湿润壮籽”。
水稻移栽时,保持田间水层2-4厘米,过深会影响返青,分蘖晚;旱育秧苗素质好,移栽后没有明显的返青期,栽后即进入分蘖期,分蘖前期保持田间3厘米左右浅水或者湿润状态,采用干湿交替灌溉相结合,有利分蘖早生快发,为培育壮杆大穗高产打牢基础。到分蘖后期,根据水稻长势强弱,当分蘖达到预期有效穗的80%左右时,总苗数约每亩15--18万时,就应及时排水,进行晒田促根,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对前期氮肥施用过多,秧苗长势过旺,以及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烂泥田、冷浸田要早晒。随后进入拔节孕穗期,此阶段是水稻生育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保持水层3厘米左右,切忌断水影响幼穗发育,否则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形成。水稻进入抽穗开花期,此期不仅要保持田间3--5厘米的浅水层,还要求空气有较高的湿度,否则影响水稻的授粉结实,形成秕粒,减低产量。川东地区每年7--8月水稻抽穗开花期经常遭遇高温伏旱,容易导致田间断水和空气湿度低,影响水稻授粉结实,应采取相应技术和对策措施,确保水稻获得稳产高产。水稻进入灌浆结实期,采取干湿交替,以湿为主的调控管理,有利于保根养叶促灌浆,使水稻籽粒获得更多的养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九、病虫防治
生产中应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生产区域的季节气候、地理特点、土壤性质、水源环境、以及种植习惯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结合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预测机制,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相应的预防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以抓住农业生产中的各个关键环节,以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期、科学合理的栽培方式、加强田间管理等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物理防治可以采取灯光吸引方式,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导捕杀。生物防治上一是可以利用有益生物如水稻虫害的天敌青蛙、蜘蛛、赤眼蜂等防治害虫,二是使用如BT杀虫剂、白僵菌、灭幼脲等无污染、无药害的生物农药制剂。既能长效防治病虫害,生产出优质无公害稻谷,又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化学防治快速高效,仍是当前水稻病虫害最主要的防治方法,特别是在爆发性的水稻病虫害发生时。防治应选择合适的剂型和施药方法。
对水稻病虫害的预防防治,应掌握住关键时间阶段,重点抓好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瘟病(穗颈瘟)、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进行防治。如一代二化螟应把握住卵孵高峰到低龄幼虫盛发期这一关键防治期;穗颈瘟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水稻破口期进行防治,应重点关注之前发生过穗颈瘟以及稻瘟病抗性低的水稻品种。
结束语:
四川达州主要的育秧方式是以旱育秧为主,具有早播早育早栽早发、省工节水、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秧苗素质好、抗病高产、可育苗集约化等优势。因此,加强本地区优质水稻(旱育秧)高产高效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种植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是极其必要的,以更好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稳步增加水稻种植者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石宗益.水稻旱育秧应用及其关键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10年04期 .
[2]周勇.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农家科技,2014(4).
[3]余启发.我国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9年21期.
作者简介:邓一文(1972- ),男,大学本科,农艺师。现于达州市通川区双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