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文化馆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
在群体性文化活动中,主持人发挥着非常关键的引导和桥梁的作用。一位有丰富主持经历的主持人,能够有效地调动整个舞台的气氛,使群众文化活动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基于此本文就群众文化活动中主持人的非语言沟通和影响进行分析阐述,以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取得理想效果。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主持人;非语言沟通
在群体文化活动进行中,主持人的非语言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非语言沟通可以让文化活动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人体语言、身态语言、形体语言等非语言要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交际技能,从而作为对语言交流的重要补充,方便了主持人更好地展现群众文化活动。
一、非语言沟通对主持人的影响
主持人在群众文化文艺活动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需要主持人不断丰富自身的主持经验。首先,主持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交流和表达能力,简单来说,就是需要主持人能够很好地运用口语水平,自由发挥。口语的表达能够给观众非常直观的理解,既可以很好地阐明节目的主要内容和要点,还能够结合自身的口语表达和发挥,展现出自己特有的主持风格,进而显示出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是非常关键的。在基础的群众文化文艺活动中,主持人也发挥着很大的串连功能,而在这个基础上,主持人必须要对自己的形象和声音进行适当的包装。在进行实际的演出过程中,主持人进行合理的非语言沟通非常的重要,起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动作用,主持人的眼神以及手势等肢体语言都需要很好的融入到实际的文化活动过程中。非语言沟通的能力对群众文化文艺活动是至关重要的。非语言的沟通能力能够让整个节目更加生动活跃,表达的主题更加的清晰,风格也会更加统一。
二、群众文化活动中主持人非语言沟通的内容
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不仅要通过语言来进行交际,还要通过肢体动作的表现来进行交际,通过手势、姿态等非语言手段来辅助交际。这种非言语交流的内涵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然而,由于各种情况的不同,非语言信息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开展群体文化活动的时候,主持人要对非语言信息进行正确的利用。在活动进行中,主持人的身体行为语言、面部表情和穿着三种行为。
首先人体行为语言比较常用,表达的效果比较好,依赖于肢体动作的非言语动作,能让情绪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体现。表情、眼神、身态、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非语言身体信号,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补充,从而更好地传达出更多的信息,从而提升主持的效果和品质。在这些节目中,主持人可以用眼睛和眼睛与听众进行沟通,传达出更加明确准确的讯息;其次,在表演时,主持人可以调节自己与听众、表演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传达一些有声语言无法传达的信息。
得体的面部表情能够更好的丰富节目意蕴,同时使得群众获得一些亲近感。主持人得体的面部表情还可以传递赞同、友好、喜悦等含义,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此外,通过动作姿势可以更好地进行思想的表达,标准的礼仪姿势可以传达出一定的信息和情绪。最终,在穿着方面,要与群体文化活动的类型、主题等进行适当的搭配,在大方得体的前提下,要与主题相一致。
三、群众文化活动中主持人非语言沟通的特点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主持人的非语言沟通具有个性化、情境化、可信性、无意识性等特点。在个性化方面,主持人利用与他们的个性和气质有着紧密关联的个性化的非语言行为,来实现与演员和群众的交流。每一位主持人的性格和气质都存在着差异,他们所使用的非语言行为也展现出了他们的个性特点。演员和群众可以利用主持人个性化的非语言行为,来对主持人的个性进行诠释,并对主持人所表达的信息和思想进行理解。在情景性上,就像是语言交流,非语言也是如此,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传达出自己的意思,即便是同样的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情景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意思,所以,非语言行为也会呈现出一定的情景性,可以传达出在这种情景下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想法。在可信度上,如英国的阿盖依尔和其他心理学家都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讯息和一个非言语讯息所表达的意思不同,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去信任那些由言语讯息来表达的意思,因为言语讯息是被有意无意地操控的,很容易被伪造,而那些来自于他们心灵的讯息,可信程度很高。在个体化的层面上,非语言交流指的是人的一种属性或特点,它们是有目的的,并且还可以通过接受者有意识地进行反馈。因此,除了除了语言因素之外,对接受者而言,非语言交往是一种对接受者而言,具有信息价值的信息,或者是一种行为因素。
四、群众文化活动中主持人非语言沟通的作用
语言沟通是利用声音去进行信息的传递,而非语言交流指的是除了声音之外,还可以使用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信息的传输,它是信息传输人的一种习惯性和无意识的行为,可以通过模仿来实现。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两者又有着显著的差别与差别。在开展群体文化活动的时候,与语言沟通相比,主持人的非言语沟通可以发挥出更好的辅助解释作用,它是一种在语言沟通之外所表达的无形的思想和情感,它既可以传达信息,也可以进行感情交流。总之,主持人用非言语交流代替了语言交流,或者在语言交流中提供了一种帮助,从而加强了语言交流的效果和效果,这样就能更好地使用非言语符号。其次,通过非言语交流来代替言语交流,通过对观众的了解,对观众进行解读,从而达到很好的代替效果。最后,非言语符号作为言语沟通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可以让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通过对语言符号进行控制和调节,主持人可以利用它来表达在交流中各个阶段的意图,并将意图发生改变的信息传达出去,从而让主持人的行为变得更具有感染力,也让节目内容充满了更多的含义。
结论
综上所述,在群体文化活动中,主持人通过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种形式,向演员和群众传达信息,不管是哪种形式,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非语言沟通要比语言沟通所能传达的信息和内容更加丰富,它与群体文化活动的最后能否取得胜利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这就要求主持人要在拥有优秀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同时,要擅长使用非语言的方法来进行交流,而且还要在实际工作中持续地对自己进行自我完善,从而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将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广彤.群众文化活动中主持人的非语言沟通和影响分析[J].大众文艺,2020(3):9-10.
[2]顾波.浅谈群众文化文艺活动中的主持人非语言沟通[J].速读(下旬),2019(3):284.
[3]刘睿.人际交往中非语言沟通相关问题浅析[J].新商务周刊,2019(5):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