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脂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程度与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择选2015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70例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轻症组、中度组、重度组。收集3组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TG、TC、HDL-C、LDL-C、ALT、AST、TBIL、ALB等实验室指标以及BISAP、CTSI评分。结果:重度组患者的TC、TG、HDL-C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HDL-C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 P<0.05;重度组的ALT、AST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ALB、TBIL水平低于轻中度组,P<0.05;重度组患者的BISAP、CTSI评分也明显高于轻中度组,P<0.05。结论:AP患者血脂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临床上,可通过血脂水平来评估高脂血症性AP患者的病情程度。
关键词: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血脂;肝功能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的消化系疾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例高脂血症性AP被诊断出来,高脂血症遂成为胆结石、酒精后引起AP的第三大病因。近些年有关数据显示,高脂血症引起的AP概率已经超过酒精因素引起的该病发病病因。AP可累及全身器官,病情凶险,病死率极高,特别是重症AP[1]。目前,临床上有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量表,如AP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CT严重指数(CTSI)等,可有效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为疾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由于高脂血症性AP的发生与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密切相关。因此,推测AP患者的血脂相关指标变化,有助于为高脂血症性AP的病情评估提供依据,但这方面的研究相较少见,需更多的研究去支撑[2]。鉴于此,本研究分析高脂血症性AP患者的严重程度与血脂之间的关系,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高脂血症性AP患者,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三组,轻症组(41例)、中度组(22例)、重度组(7例)。轻症组:男32例,女9例;年龄:25-64岁,平均(42.35±3.27)岁;体质量指数19.4~30.2 kg/m2,平均(24.05±2.03)kg/m2;。中度组:男21例,女1例;年龄:24-65岁,平均(42.37±3.24)岁;体质量指数19.3~30.4 kg/m2,平均(24.03±2.05)kg/m2。重度组:男6例,女1例;年龄:23-66岁,平均(42.43±3.28)岁;体质量指数19.3~30.3 kg/m2,平均(24.06±2.04)kg/m2。2组一般资料满足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符合AP诊断标准;(2)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高脂血症诊断标准;(3)初次发病;(4)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5)发病至就诊时间<24 h。
排除标准:(1)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2)为复发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3)伴有消化性溃疡、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4)已经在接受激素治疗、化疗及使用降脂药物。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对比三组实验室指标。
1.3观察指标
(1)血脂指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2)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TBiL);(3)对比3组BISAP、CTSI评分。
1.4评价标准
BISAP:共5项,总分值范围为0~5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CT严重指数(CTSI)评估:采用由Balthazar评分改进而来的CTSI,由平扫分级评分与胰腺坏死程度评分相加,总分加越高则严重程度越高,I级0-3分、Ⅱ级4-6分、Ⅲ级7-10分,以CTSI>4分为重症[3]。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表示计量、计数,实施t、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正态分布的资料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三组之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脂指标比较
三组血脂相关指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详如表1。
表1 三组血脂指标对比表(± s,mmol/L)
组别 | 例数 | HDL-C | LDL-C | TC | TG |
轻症组 | 41 | 1.44±0.28★ | 2.91±0.28★ | 8.74±3.12★ | 12.75±5.64★ |
中度组 | 22 | 1.03±0.38 | 3.26±0.43 | 10.23±4.15 | 15.42±7.36 |
重度组 | 7 | 0.71±0.24△ | 3.74±0.57△ | 12.51±5.28△ | 21.12±8.74△ |
注:与中度组、重度组比较★P<0.05;与中度组比较,△P<0.05
2.2 肝功能指标
三组的肝功能相关指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 s)
组别 | 例数 | AST(μ/L) | ALT(μ/L) | ALB(g/L) | TBiL(μmol/L) |
轻症组 | 41 | 44.53±8.26★ | 85.27±33.28★ | 35.37±5.26★ | 10.05±2.14★ |
中度组 | 22 | 48.13±11.15 | 128.36±31.17 | 24.54±4.81 | 8.02±2.75 |
重度组 | 7 | 58.72±12.43△ | 156.89±47.58△ | 16.72±5.81△ | 6.43±2.36△ |
注:与中度组、重度组比较★P<0.05;与中度组比较,△P<0.05
2.3 BISAP、CTSI评分
三组的BISAP、CTSI评分明显有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三组BISAP、CTSI评分 (± s,分)
组别 | 例数 | BISAP | CTSI |
轻症组 | 41 | 1.74±0.56★ | 1.86±0.75★ |
中度组 | 22 | 2.31±0.78 | 2.35±0.94 |
重度组 | 7 | 3.59±1.17△ | 4.12±0.57△ |
注:与中度组、重度组比较★P<0.05;与中度组比较,△P<0.05
3.讨论
高脂血症引起的AP与饮酒、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众多因素有关,与其它病因引起的AP相似,但高脂血症性AP病情变化更快,更易发展为SAP,且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此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种生理、病理参与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发病后,血液循环量降低,微循环灌注量也减少,导致胰腺缺血、缺氧发生坏死,还有大量炎症介质、胰蛋白酶、细胞因子的释放对胰腺组织造成侵蚀,也对胰腺内血管造成刺激,进而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使胰腺组织附近聚集更多的白细胞,加重了病情。当患者存在高脂血症时,阻碍了胰酶原的释放,导致溶酶体水解酶及酶原形成了大量空泡,从而激活了胰蛋白酶原,造成胰腺组织自身消化而家伙总病情。机体丢失大量水分,有效循环血量降低,肠粘膜缺血,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加之疾病需要禁食,更破坏了肠黏膜屏障,增加了肠壁的通透性,导致细菌和内毒素外侵移位,造成继发性感染,加重了病情[4]。
高脂血症相关AP病情进展快,临床上针对此类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比较重视。当前有多项评估量表,如BISAP、CTSI等。但研究显示,由于高脂血症性AP的发生与血脂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TG,因此,很多学者推测血脂水平变化与高脂血症性AP的严重程度有关,尝试将此方面的研究为高脂血症性AP的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寻找新的方式,即用血脂指标来评价[5]。有研究认为高脂血症性AP患者血清的TG、TC等可作为预后评价指标,认为病情越严重,TG、TG等指标含量越高。也有研究发现HDL-C、LDL-C等对高脂血症性AP的严重程度有预测价值。此外,ALT、AST、TBIL、ALB等指标也用于评估此病[6]。本研究结果显示,重度组患者的TG、TC、LDL-C、ALT、AST等指标水平均高于轻、中度组,HDL-C低于轻重度组,BISAP、CTSI评分低于轻重度组,说明,高脂血症性AP患者的血脂水平越高,疾病严重程度越高。
综上所述,高脂血症性AP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与血脂水平有一定的关系,血脂水平越高,则发生AP的疾病严重程度就越高,临床上可通过血脂相关值检测来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张璐,彭时成,姜娇,等.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2,31(4):444-448.
[2]历海清,刘卫,唐郡,等.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19,47(9):923-925.
[3]何文华,祝荫.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降脂治疗策略[J].中华胰腺病杂志,2022,22(4):241-246.
[4]朱杰伦,程建国,郭凯,等.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脂和炎症反应指标的关系[J].中华胰腺病杂志,2020,20(5):383-386.
[5]姜景平,盛锦义,方聪.不同程度高甘油三酯血症对于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性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0,28(15):730-734.
[6]安文慧,杨婧,何旭昶,等.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脂代谢的关系[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4):86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