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是每个产妇必经的生理过程,分娩疼痛是生理性存在的事实,若疼痛非常剧烈则可能会影响母婴结局。实施分娩镇痛有利于帮助产妇降低疼痛感,提升自然分娩率。但是与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产妇的使用分娩镇痛的人数较少,剖宫产率较高。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医疗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产妇选了镇痛分娩。但是,单纯的给予镇痛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在产妇分娩的整个过程中还应当给予全面的管理护理,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分娩过程顺利进行。
产妇在分娩时产生的剧烈疼痛以及不良心理情绪会导致其茶酚胺水平增高、产程被延长,发生胎儿宫内窘迫、酸碱平衡失调等情况,影响母婴安全。分娩镇痛是在产妇的分娩过程中给予其硬膜外麻醉以起到镇痛作用,从而使产妇减轻分娩痛苦。分娩镇痛方法主要包括非药物类和药物类两种。非药物性分娩镇痛具有创伤小、无药物不良反应等优势,主要包括拉玛泽分娩减痛法、导乐陪产、自由体位、穴位镇痛及按摩法等模式。但是非药物性镇痛也具有临床效果不稳定、不可靠的缺点,仅仅适用于轻度疼痛或作为药物镇痛辅助手段。药物类分娩镇痛多适用于耐受力差或者疼痛感严重的产妇人群。但是该种方法中所用的麻醉药和麻醉方法是否会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一直是人们担心的重点问题。因此,药物要根据产妇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需满足易给药,起效快、作用稳定、不影响宫缩和产妇运动、确保产妇清醒且可参与生产过程等。常用的镇痛类药物根据其使用方法可分为注射类、吸入类、静脉给药、区域性麻醉及椎管内神经阻滞等,例如哌替啶、笑气、瑞芬太尼、丁哌卡因、阿片类药物等。在使用分娩镇痛时,要注意给药及停药时机,部分学者提出可在潜伏期内给药,但是在潜伏期用药可能易引起剖宫产。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更倾向于在活跃期给药,此时期内药物不会过多积累,且不会抑制新生儿的呼吸,整体药效较好。
由于分娩镇痛涉及到产妇的全身心,因此需要给予其更为合理化、人性化的管理护理。参与镇痛分娩的护理人员要具有专业的素质,充分了解产妇的具体情况及个人需求,以最大可能的保护母婴平安。首先,要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对产妇进行产前认知干预,由于分娩的危险性和特殊性,部分产妇在产前会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明确其需求,若产妇存在不良心态,应耐心开导,给予其鼓励和安慰,帮助其建立信心。在产前主动向孕妇进行分娩过程、配合方法等健康知识,在即将分娩时要叮嘱产妇不要剧烈运动,以免意外发生。第一产程时,要全程密切关注产妇血压、呼吸机脉搏等生命体征,直至分娩完成。尤其是血压数值,应当每2分钟测量一次,持续监测15至30分钟。镇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使产妇的子宫张力和胎心率发生变化,因此要使用监测仪器对胎心音进行监测,同时要观察产妇宫口情况,发现异常要立即报告医生处理。严格掌握产妇的各项指征,督促产妇适时解小便,以免发生尿潴留。第二产程时,要关注产妇产力与宫缩情况,持续关注胎心音与产程进展情况。若产妇用力不佳或者宫缩受到抑制,需停用镇痛泵。如果产妇在第一产程的宫缩扩张较快,第二产程会相应的缩短。此阶段中,产妇处于镇痛效果较好的时期,无痛无便意,如果用力不佳则易出现第二产程异常。胎心音一旦发生窘迫症状,则要视情况缩短此产程或者剖腹产。第三产程中,若发生出血情况,则要立即寻找原因,是由于宫缩乏力导致的出血则应用双手持续按摩产妇子宫,由医生进行处理。缝合时,应当保证镇痛泵是打开状态,一旦产妇产生疼痛感,则需适量增加药量。在产后的2小时内,要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生命体征,检查宫缩、阴道流血和膀胱充盈等情况,观察是否存在不良反应。若存在不良反应,要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医师进行处理。
孕妇的分娩方式主要包括自然分娩和剖宫产两种,其中剖宫产率在逐年上升。资料显示,剖宫产可能会对于母婴造成不良影响。当剖宫产率超过20%时,围产儿的窒息率和死亡率也会上升,因此当产妇不具备明显医学指征时,更加提倡其选择自然分娩。实际生活中,由于产妇缺少对自然分娩知识的正确认知,且自身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生理压力,会促使其更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选择剖宫产。因此,如何降低孕妇的剖宫产率,提升分娩质量,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而合理的实施分娩镇痛可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完善的产程镇痛管理对于保证产妇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具体采取的管理措施还需要根据产妇及医疗条件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的设计调整,不能过于模式化,使其在保证母婴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前提下能够充分满足产妇的要求,降低经济费用,促进其产后恢复,实现真正的人性化产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