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  学习路径支撑  十进制的反向延伸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大概念  学习路径支撑  十进制的反向延伸建构            

金俊倩

金华市南苑小学 321027

无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还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都有赖于一种更具整合性的教学样态,大概念为整合性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理念指引。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小学数学作为最基础的数学,更应该从小培养科学的学习观念和思想方法,让后续的学习更具生长力。大概念作为思想方法的引领,那么学习路径的分析,则有利于教师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建构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本文阐述了大概念统领下,学习路径支撑的《小数意义》十进制的反向延伸建构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大概念统领下的“数的认识”学习路径分析

分析北师大版教材,不管是整数、小数、分数,数系的规则都是基于“1”的十进制生发,10个10个往大了生发,产生更大的新的单位和新的数位,往小了10份10份分,产生更小的新的单位和新的数位。分数则是更加普遍意义的“分”,可以分成任意份,产生新的分数单位。综上分析,数的认识基于“单位”,单位的基本原则是十进制。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数的认识,是按照十进制的规则,创造新单位,然后各个计数单位累加,组合成新的数,所以核心数的认识大概念应该是“源于”,核心大概念是“十进制、位值制”的认识。(见表1)。

册别

数的认识

通用大概念

核心大概念

一上

·1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数的认识及大小比较

源于

十进制、位值制

一下

·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大小比较

二上

/

二下

·万以内数的认识及比较大小

三上

·元、角、分与小数的初步认识

·元、角、分背景下一位小数的比较大小

三下

·分数的初步认识

·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的大小比较

四上

·亿以内数的认识及比较大小

·自然数、整数、整数、负数

四下

·小数的再认识及比较大小

五上

·倍数、因数、质数、合数

·分数的再认识及比较大小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下

/

六上

·百分数的再认识

六下

/

(表1)

十进制、位值制一直贯穿于整数、小数认识的每一个阶段。分数单位的认识,是基于十进制知识迁移。20以内数字认识的时候,学了十进制,到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时候还要学什么?万以内数的认识呢?更大数的认识呢?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要把十进制、位值制重新学习、体验一遍吗?并不是,十进制、位值制的学习是有关键学习节点和后续生发的过程。

十进制、位值制的理解主要有三个侧重点:一是满十进一是可以迁移的,相邻数位都可以这样;二是可以按不同数位进行数数,这是对数的大小估计的重要方法;三是数是由各个数位上的数值累加得到的。如5732是由5个千,7个百,3个十,2个一累加起来。所以,十进制、位值制的学习是层层递进的,教学的设置要基于整个数的认识系统中,有连续性的递进性得进行设计。具体递进的层次,如表2:

册别

数的认识

十进制、位值制层层递进阶段划分

一上

·10以内数的认识

体会用10个数码符号来表示数量,并能一个一个累加和递减,并能比较大小。

·20以内数的认识及大小比较

9到10的认识,不如11的认识重要,9到10学生可以去观察,跟前面有什么不同。学生至少要能说出两点和前面的不同,一是没有再用新的符号,而是用了2个数字。但真正位值制的初步渗透,应该在11的认识。11的认识,除了两个1有什么不一样,其实还有很多层次,比如,用11根小棒表示11;然后是11根小棒,可以把10根绑起来;之后是能不能用2根小棒表示11,但首先这两根小棒要不一样,先体会“值”的概念;然后是2根一样的小棒怎么表示11,才出来“位”决定“值”的概念,最后才是计数器。

一下

·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大小比较

体会,每个数位都可以数,每个数位都最大数到9,然后进阶到下一位。

二上

/

二下

·万以内数的认识及比较大小

继续体会每个数位都可以数,每个数位最大数到9,经历十数到百,百数到千,千数到万,数出新单位的这个过程一定要丰富,每一位都要数,体验新数位就是由前一个数位数出来的,像999数到1000这种活动,要在9百数到1000的后面再去体验,因为这个要经历3次进位。

到这个阶段,十进制已经建立完成。

三上

·元、角、分与小数的初步认识

·元、角、分背景下一位小数的比较大小

三下

·分数的初步认识

·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的大小比较

分数单位的累加是十进制学习方式的迁移。

四上

·亿以内数的认识及比较大小

·自然数、整数、整数、负数

学生在这一个阶段,已经明确十进制、位值制的规则可以一直适用,能不断产生新数、新的数位,各个数位上的数值相加就是这个数的大小。新的问题是,不断产生新的数位,怎么办?于是人类文明的通法:变成一段一段来认——分级。这样所有自然数就认识完成了。

四下

·小数的再认识及比较大小

小数的认识就是满十进一的反向延伸,不仅可以十个十个组起来,也可以十个十个来分,而且,每一个数位都是可以拿来数的。一样先把1分成10份,得到0.1,0.1再分成10份,得到0.01,而不是1直接分成100份到0.01,不符合十进制的逻辑生发。

五上

·倍数、因数、质数、合数

·分数的再认识及比较大小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下

/

六上

·百分数的再认识

六下

/

(表2)

基于以上分析,十进制的内涵学习,分为下面几大阶段:

 

二、《小数的意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基于以上的一些思考,反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我对其中的“小数的意义”这几个课时开展了研究与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内容

课时

具体目标

小数的意义(一)(认识小数的意义)

1

  1. 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如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 结合寻找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小数的意义(二)(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1

  1. 结合测量长度、质量等活动的具体情境,体会把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为较大的度量单位是小数产生的现实背景。
  2. 会用小数表示长度、质量等常见的量,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小数的意义(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2

  1. 理解和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进率关系。
  2. 理解并掌握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

比大小(小数的大小比较)

1

  1. 结合小数的意义,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在数线上表示它们的位置。
  3.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分析教材和教参,我们发现,小数的意义教材用了4个课时,认识的顺序是:第一课时,先基于生活模型联系分数引出简单的小数,并用面积模型支撑小数与分数的联系;第二课时再基于生活模型联系分数,引出更复杂小数的认识;第三课时才回到小数基于十进制的计数单位的理解。这样的教学顺序弊端是,割裂了十进制和小数计数单位的联系,反而需要分数作为现实支撑,而且这里分数,如米、千克,又是作为“数量”的分数,但是和小数建立联系时,又是利用面积模型,表达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分数。学生在这个阶段,对于分数这两个功能,表达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功能,和表达数量的功能,本身就处于混乱中,一方面,要借助一个学生处于混乱中的知识来认识新知识,会加大难度;另一方面,小数本身就处于十进制的系统中,从“1”反向延伸,10个10个来分,生成一个新数,对于小数计数单位的生成和理解,更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按照教材的编排,分数横插一杠,反而给学生认识小数增加了难度,也让知识的生成变得不再顺畅。

(二)学习起点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以内数的认识,到20以内数的认识,到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到认识更大的数,对十进制的10个10个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单位,产生新的数位的认识层层递进逐步深刻,那么顺延到10个10个分,产生新的小单位和小数位,是可以达到知识的迁移的。

三、大概念统领,学习路径分析支撑的整合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我对“小数意义”相关的这几个课时进行了整合。

内容

课时

具体目标

“1”的故事后续

1

  1. 梳理整数计数单位及计数单位的关系,复习十进制、位值制的计数规则,引出往小了继续分成10份,产生新的数,这个数记作0.1,再往小分成10份,每一份记作0.01.
  2. 在数数中体验计数单位的累加,0.1、0.1的数,数到0.9再多0.1就进位成1个一;0.01、0.01得数,数到0.09就进位成0.1……经历多种数位的进阶数数过程,强化小数单位的十进制关系。建立小数数位顺序表。

生活中的小数

1

  1. 寻找生活中的小数,0.3元、0.5分米、1.35元、0.36米、0.113千克,解释每个小数的意思。
  2. 寻找每个生活中小数的共同点,建立面积模型,深化小数计数单位十进制的理解。

小数的大小比较

1

  1. 理解并掌握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
  2. 结合小数的意义,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在数线上表示它们的位置。

大概念统领有助于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的把握,学习路径的分析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建构。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建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归纳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