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
摘 要:天气现象借助诗词表达,不仅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还可以从地理的角度去探究。通过经典诗词中的生动描写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学习的过程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的传承。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天气;暖锋;冷锋;准静止锋
1 研究内容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经典诗词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诸如天气、气候、地形等。古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中的璀璨明珠,而且也是地理知识的宝库[1]。本文针对经典古诗词中描写的天气现象,结合地理知识,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加深学习理解。
2 中国古诗词中的天气现象
杜甫名作《春夜喜雨》中的经典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精彩细腻地描绘了一场夜间春雨:好雨知道下雨的时令节气,夜晚,随风无声无息地落下,滋润万物。相比这样和缓的降雨,欧阳修在《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写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则精彩地描绘了发生在三月黄昏的一场狂风暴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经典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将北风吹起雪花飞舞的场景比喻成梨花盛开,“忽如”表述了天气变化突然、急骤[2]。贺铸的《青玉案》中的著名诗句“试问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梅子黄时的连绵春雨比如无尽的闲情愁绪,生动形象[3]。
诗词中这些天气现象多种多样,千差万别,这些天气现象由哪种天气系统引起的?其本质又是什么?
3 天气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究
影响天气的是天气系统,常见天气系统有锋面和气旋。上述诗词中描写的天气现象是由不同的天气系统引起的,而锋面系统则是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
3.1 锋面系统
锋面系统即为温度、湿度、密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冷气团、暖气团相互作用的天气系统。冷气团并非指温度很低的气团,暖气团的温度也不一定很高,冷、暖气团的概念均是由该气团与到达地区的温度相比较后而定义的。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又称为过渡带。锋面主要有三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4],其形成原因与冷、暖势力强弱、移动方向有关,不同类型的锋面系统有各自的天气特点,主要表现为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不同。
3.1.1 冷锋
冷气团势力强,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冷锋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过境时,常出现阴天、雨雪、刮风、降温等天气。
3.1.2 暖锋
暖气团势力强,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形成暖锋。暖锋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暖锋锋面坡度较小,过境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常体现连续性降雨。
3.1.3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或遇地形阻挡, 小幅移动,来回摆动,形成准静止锋。准静止锋剖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准静止锋锋面坡度很小,过境时,冷、暖气团来回摆动常出现时间较长的持续性降水。
锋面经过引起天气变化,降雨只是其变化的一种,暖锋过境会有连续性降水和大雾天气,北方冬、春季的沙尘暴,以及源自西西伯利亚的寒潮等也是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5]。
3.2 古诗词中的锋面过境时的描写
如何辨别古诗词中描写的天气是何种锋面类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区域地点、时令季节、持续时间、强度、范围及所表达的情感等[6]。
3.2.1 冷锋过境时的描写
古诗词中不乏冷锋天气的描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经典诗句:“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陆游精彩地描绘了发生在浙江绍兴寒冬夜晚快行冷锋带来的一场狂风暴雨[7]。《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雨横风狂”指出冷锋过境时的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夏季,冷锋到来时经常乌云满天、狂风骤起、暴雨倾盆,天气变化迅速。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把这种冷锋带来的天气急剧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从黑云翻滚、大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狂风卷地、云散雨停, 雨过天晴[8],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冷锋天气在我国四季都会出现,冬季相对较多。
3.2.2 暖锋过境时的描写
暖锋过境时会带来连续性降水或大雾天气,降雨量小,伴有风。《春夜喜雨》描写的正是四川成都春夜降雨的景象,诗中对这场春雨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用精炼的语言展现出了暖锋降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所处情景心怀喜悦之情。暖锋雨的精彩描写在《渔歌子》有充分的展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人张志和所处的湖州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时节正是受暖锋影响强烈的地区。“斜风细雨”说明降水的强度较小,在这首诗里,人与山水、天气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9]。
3.2.3 有关准静止锋的描写
准静止锋天气的特点是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最典型就是梅雨。范成大的《喜晴》描写出了梅雨的阴雨连绵。“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连日下雨,都感觉不到春天已结束,天气一晴,发现已到深夏。柳宗元的“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明确写出了梅雨出现的时间,而苏轼的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指出了梅雨结束的时间,三时就是七月上旬。舶棹风即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
[10]。这个时期,冷暖气流势均力敌,锋面徘徊在江淮一带。这几首诗都作于我国长江流域,梅雨发生的地点主要是沿着长江一带,主要涉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这六省一市。
4结语
中国古诗词在散发自己本身独有的绚丽光彩的同时,也为地理的教学和学习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教师对精品诗文进行评析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地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体味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真正成为一个文化自信者。
参考文献:
[1] 刘星亮,李清. 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新视野[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8):69-70.
[2][7] 刘立明. 谈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地理教学, 2006(3):29-30.
[3][8] 王宝琪,万红莲,石岩,等.基于中国诗词的跨学科协同地理教学模式应用探究[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10):70-72.
[4] 王强. 图示冷锋和暖锋及其过境前后的天气特点[J]. 课程教育研究, 2012(30):178.
[5] 周幼华. 中外诗词文赋中气象现象描写与情感抒发[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1(4):142-146.
[6][10] 高明波. 地理学习方式的改变—探究式学习[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5(5):42-43.
[7][9] 任金胜. 地理教育中环保意识的培养[J]. 课堂内外:教研论坛, 2013(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