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测评与应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2
/ 3

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测评与应用探究

刘振

桂林市消防救援支队东江消防救援站 广西桂林 541000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震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地震灾害是众多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灾害之一,迄今为止,人类尚无有效的措施能够防止地震灾害的发生。这就需要提高地震救援队的应急救援能力,以尽可能地将地震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以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当某一地区发生地震时,地震救援队要在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到达救灾现场,还要确保与地震救灾相匹配的救援物资要及时到达指定位置,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灾害无法避免,但救灾速度越快,能够将损失降到越低。因此,有必要展开研究地震救援对应急救援能力的测评与应用,以切实提升救援能力,从而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震救援 应急救援能力 测评 应用

引言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质结构和地理条件也比较特殊且丰富,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发生灾害较为严重、波及范围较广的地震灾害。特别是在我国的西部区域,伴随着地震灾害往往会发生各种山地此生灾害,对于交通、通信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人口涌入到城市当中,这也就使得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需要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很多的城镇房屋建筑大多以砖混或者混凝土结构为主,这对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来说,往往需要借助更加专业、现代化的设备和器具。相比于农村地区,城市的地震救灾难度要大很多,而且地震救援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也面临更高的要求。此外,我国是地震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目前的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虽然能够应对常规的地震灾害,但对于特大型的地震灾害来说,仍然是一个未知数,现阶段仍不具备较为有效的测评手段和方法。对此,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效能,探讨了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测评指标,及综合测评方法,并提出了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策略,借此希望能够为政府单位提供当地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的测评和应用参考,以此帮助相应的政府部门建立健全更加完善、针对性的地震灾害防御策略,从而维护当地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1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效能分析

地震灾害救灾效果最直接的体现形式之一就是生存率。当某一地区发生地震灾害时,地震救援队要在接到救援任务的第一时间内赶到救灾现场。一般来说,地震救援队到达救灾现场开展救灾工作的速度越快,受灾人民的生存率越高,救灾效果也就越高。地震救援队救灾效率的直接反映就是生存曲线。受灾人民永远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救援对象,最为有效的救灾方式就是自救互助。之后才会有专业的地震救援队、部队和志愿者等赶到救灾现场,尽快展开救灾工作,以最大限度保证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救援能力主要包括了组织架构和数量、指挥体系、团队运营、应急救援能力等等。地震救援队伍的组织架构和数量必须要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要确保救援队伍的人员数量充足。除此之外,其他几个方面对于救援工作场所的要求也不同。地震救援队需要具备搜救、安全、医疗等专业技术能力,要保证救援队不同职能的服务相匹配。所以,地震救援队必须要确保组织架构和数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合理安全救援场所及其救援人员。与此同时,地震救援队还要对自身的数量进行总结分析,要合理搭配级别、年龄等组别架构,以及救援队伍的专业地震救援素质。

2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测评指标

2.1组织结构

组织架构是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测评的主要指标之一,要综合不同的救援驱动形式,明确界定各种不同的救援工作,以保证救灾资源、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由于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基础信息需要视具体的环节而定,再采用集约功能,要严格遵守相应的应急救援基本原则,比如,指挥能力、执行能力、支援能力和后勤能力等等,都需要充分发挥组织结构的作用罗列多种不同的信息,再由集约型管理,实现应急救援指令的精准下达,以促进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序开展。

2.2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是整个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的全局指挥中心,需要将上级领导下达的各种应急救援指令发送至下属的各个救援分队。地震救援队应急能力测评的指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经验。地震救援队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时,往往需要深入且全面地分析遇到的多种不同的地质地理条件和救灾工作场景,并制定相应的救援计划,以确保救援人员和救援任务的同步进行,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救援。而且由于地震灾害还会带来很多的潜在威胁和隐患,需要确保持续供给资源,以确保地震救援队人员能够在救灾环节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提高应急救援能力。2.体力。一般来说,地震救援队往往需要深入地震灾害的中心区域开展救援工作,由于地震等级的不同,很多地震救援往往会持续几十个小时长时间的连续作战,比如,5·12汶川地震,此次地震是我国最近几年遭受的最大地震,其直接破坏了地震范围内部的交通和通信等,地震救援队往往需要借助直升机等专业设备才能深入地震灾害的中心区域开展救援工作,连续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对于体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地震救援队应急能力测评的指标需要测评体力方面的内容,以确保救援工作的长时间、高强度进行。3.任务管理。地震灾害救援所组建和调动的人员甚至可以视作为一场小型战役指挥。这需要指挥系统具备高度的大局观,具体的救援部署要视不同阶段的不同信息而定,要及时准确地分析救援过程所暴露出的问题,并下达直接有效的指明,这往往需要具备高度的救援任务管理能力。4.通信。作为地震灾区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载体,通信系统及其设备一旦损坏,将会导致地震救援工作被迫开展地毯式搜救,不仅无法实现精准搜救,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救援资源。因此,必须要确保地震灾区全域共享通信系统,以保证基层救援队伍与指挥系统的实时沟通,从而提升地震应急救援的质量和效率。

2.3行动能力

所谓的行动能力,主要指的是地震救援队伍在上级高层的救援指令要求下,自身自主抵抗外界工作环境的能力,在严格遵守安全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应急救援的质量和效率。主要是由于在地震救灾的过程当中,一旦发生救援人员受伤的情况,其自身就会消耗一定的救灾资源。所以,行动能力是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的测评指标之一。首先,地震救援队需要具备有毒有害物质的自主辨别能力。如果在地震破坏的区域内存在工厂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很可能出现工厂内部存储和生产的部分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到公共环境当中,这就需要地震救援队具备危害的辨别能力。其次,地震救援队需要具备建筑结构的自主辨别能力。地震灾害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很容易就会吞噬建筑物,且被破坏的建筑结构也有可能出现二次坍塌的危险。地震救援队伍在救援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且全面地分析建筑的固定结构和支撑结构等等,以便于后续救援工作的安全有序开展。最后,地震救援队需要具备应急医疗救治能力。相比来说,地震灾害被困或者行动不便的人员往往需要更多的救援力量和资源,救援以后需要及时向后方安全区域转移,但对于丧失行动能力或者生命体征较为脆弱的人员来说,需要及时进行应急救治,以最大限度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4保障能力

救援保障能力是对救援工作提供持续性保障的基础,使得在执行救援任务时,不会对灾区固定资源产生消耗负担,同时也需要救援装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保证高效性的救援。装备保障中,需在出发前期检查相应装置的配备情况,结合灾区灾情,确保救援装备的应用合理性。生活保障中,应结合救援人数及具体救援时间、地点等,配备相应的救援物资,此外也可采用空投的形式将物资进行定位投放。技术保障中,主要以通信维修、医疗救援等为主。通过强大的后勤救援提高资源整合效率。

3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综合测评方法分析

3.1常见测评方法对比

第一,德尔菲测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定量加定性的方法测评应急救援能力。其主要是通过人工将采集的数据信息测评,再经由繁琐复杂的量化与性化的转换,以获得测评的基准。其优点是测评指标具备较强的独立性,降低测评指标的模糊性。但其缺点也较为明显,测评结果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且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第二,数据包络分析法。此方法大多应用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问题的测评分析。优点是对于投入产出比值较多的测评项目适用性较强,且测评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保证。缺点是无法同步处理固定组类项目。

3.2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确定

经由上文所述,常见的测评方法均存在较为明显的优缺点,对于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的动态性测评指标来说,难以实现系统的全面覆盖,很容易出现指标数值偏差的情况。对于应急救援能力的测评来说,需要综合考虑分析人员因素、技术因素、设备因素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较大,且专业跨度较广,一旦无法实现统一性的测评,那测评结果势必会出现数据核算割裂的问题。同时,对于被测评者来说,地震救援队应急能力的测评需要可靠的数据支撑及其精准、完善的测评方法,而这就需要在地震灾害此类具备较强动态性和模糊性的数据内容中提取出确定性的数据。模糊综合测评方法兼具定量与定性方面的内容,能够结合既定的控制思维,对决策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模式进行仿真模拟处理,从微观方向出发,以定性的形式描述定量的数据。总之,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确定能够结合定性处理和模糊处理,以切实提升数据的表达能力,从而更加科学地测评地震救援队的应急救援能力。

4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策略

4.1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地震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需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而这往往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应急救援预案、物资、避难场所、技术装备、宣讲、自救互助、疏散等。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地震应急预案和技术装备,基本上已经覆盖全国各个地区;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有计划地建设相应的避难场所,其所能容纳人员的数量与地震灾害人员需要安置的人员数量相匹配。在我国地震发生频率较高的城市,大多数政府单位都与各大超商存在相应的合作协议,以各大超商作为地震应急物资主要的储备地,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各大超商需要无条件、优先为政府供应相应的应急物资。与此同时,很多地方政府也进一步加强了地震灾害的宣传力度,并定时定期组织相应的疏散演练,以帮助普通民众掌握更丰富、更有效的地震自救能力,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2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防震效果

为了切实提升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确保救援任务的安全顺利推进,必须要加强先进科学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强化极端恶劣灾害环境下的通信能力,建立健全应急通信系统体系,从而促使地震救援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同时,还要积极建设地震灾害联动系统,对发生地震灾害地区所需要的物资、交通、地理信息等实现共享。而且还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防震效果,以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严重的地震灾害伤亡情况。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化科技的作用,搭建相应的地震灾害采集和评估平台,并实现及时定位,以方便后续地震救援队的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

4.3规范救援行动

第一,总结地震救灾的经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应急救援措施,规范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行动,完善相应的应急管理体系。而且还要认真且全面地总结防灾减灾活动的优点和不足,结合实际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较为完整且全面的规范性要求。协调和统一是新版应急管理体制重点强调的内容,防止出现违反法典规定的情况,从而为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管理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撑。第二,要明确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的责任,促使抗震救灾任务的安全有序推进。要以责任制为基础,区分和澄清政府的指挥权,对各级政府的权责进行细化分类,以促使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任务的安全有序开展。

4.4提升救援效率

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测评与应用的关键目的之一就是提升地震灾害救援效率和质量。这往往需要相应的技术、设备及其系统的帮助。因此,必须要搭建多源灾害的快速检测平台,并不断完善相应的技术,充分应用多种的检测与灾害预警技术,结合当下时代较为先进的城市管理系统、互联网、大数据、无人机、卫星等现代化技术,促使平台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收集地震灾害信息,以满足地震灾害预警的要求。而且还要建立健全地震灾害的风险预估和灾后快速分析的系统,以便于后续的抗震救灾任务的开展。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促使应急指挥系统的多层次发展,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创建相应的指挥系统。要积极建设综合化、专业化和核心化的地震救援队应急救灾平台,搭建集成化、智能化的协同调度系统,促使政府单位能够积极组织调度,保障后续抗震救灾任务的搜救、物资、重建等环节的进行。而且这也充分发挥了线上线下的双重作用,对各种应急救援措施进行更新和完善,科学地评估地震灾后的情况,促使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除此之外,作为现代消防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消防与武警的地震救灾力量整合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专门的统一应急指挥单位,对全国的地震救援力量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不断完善综合性地震救援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切实提升地震救援队的应急救援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涌入到城市当中,大大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密度。而地震灾害此类潜在的地质性灾害严重地威胁着群众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地震灾害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与财产损失,更是威胁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地震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测评与应用的探究非常必要,以切实提升抗震救灾的能力,维护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而为将我国建设自由、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莫莉,徐宏英.人机协同打造高效专业应急救援队新兴际华集团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掠影[J].中国应急管理,2022(01):68-71.

[2]李宁.地震灾害事故救援行动安全分析[J].湖北应急管理,2022(02):57-59.

[3]陈欣.线上演练可视线下情景仿真联合国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亚太区域地震应急演练侧记[J].中国应急管理,2021(12):80-83.

[4]杨晨,李晓宇,白付维,.重载铁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铁路,2022(01):85-90.

[5]潘星.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1.

[6]刘子艺,郭小东,王志涛,.空间尺度下城市医疗系统震后应急救援能力评估与韧性提升策略[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21,41(05):196-205.

[7]马军.信息化技术在消防应急救援中的应用探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1,22(10):146-147.

[8]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对贵州毕节一在建工地山体滑坡开展应急监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2,18(01):41.

[9]朱瑞凯,吕立文,吴兴华,.广西地区医学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回顾与展望[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1,14(11):1063-10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