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金山中学
【摘要】《2020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自2022年4月颁布,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学校教育新的任务与使命,也形成了文化自信视角下与之协同的育人策略思考。本文试图以新时代背景结合福建福州金山中学的文化特点,努力构建校本化“文化自信”教育体系,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文化自信 是何 如何 应何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及“文化自信”。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他讲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022年4月正式颁布的《2020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关于“目标导向”中有这样的表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这里明确将代表“文化自信”的教材内容作为课程育人目标。我们思考:基础教育层面,教育者该如何融盐于汤,确立“文化自信”的教育定位和实施策略呢?
(一)是何: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1.回归“文化”谈“自信”确定“文化自信”的内涵: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以校园教育观之,文化是立国之本,也是立校根基。人之自信源于自身硬实力,族之自信源于本民族对于人类发展的崇高价值。中华民族泱泱文化,则是这价值的发源,是国人智慧的源泉,未来中国之胜利归根到底是中华文化的胜利。
2.以情感态度认知“文化自信”的基本含义:
文化自信首要确立自信。自信是指国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果。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是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中国特色之特色就是中华独特价值观之特色,这种价值观与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之路上,只有文化自信才有走自己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底气。
3.以历史观明确“文化自信”的三“最”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我们的志气之源。长期以来存在一种“文化虚无”的论调,例如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华文化”“正统的中华文化在日本”“中国文化缺乏创新能力,缺少包容性”等,要充分认识到这样言论的危险性,在反思批判文化糟粕的时候,更要警惕这样的“政治祸心”,这不是一个小问题,是对中国人立身之本的否定,是对中国人是否行的颠覆。一个国家、民族如果丢失了文化,那就失去了根。历史上,所有被殖民地都有这样惨痛的教训。为什么《最后一课》让我们深省,当精日、精美等文化以各种无形有形的方式开始渗透到我们周围,甚至麻痹我们灵魂的时候,我们更要引起警惕。保持民族的精神独立,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弘扬文化自信的持久之力。
(二)如何:文化自信建设的校园履践策略
1.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并育
筑精神底子,打造物质精神文化。福州金山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学校层面上墙展示新校训、新校风、新学风,“新校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歌词释义;重新设计校标、校徽等符合学校文化的标识,以校训为主题元素,着手“明善园”、“达诚园”、“求真园”、“致远园”四个主题园区的改造。各年段和班级进行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年段文化布置,打造积极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
如以校歌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初一、高一新生刚跨入校门,在新生入学教育时, 将学唱校歌作为一堂必修课;班班有歌声活动,以各班大合唱校歌作为常规节目; 校园广播,每日滚动播放校歌。以课促学,以声育人,这是一种校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当学生自觉哼唱“金山中学金色摇篮,玉成学子勇于担当”、“求真致远做栋梁”时,一种为校争光、振兴金中的强烈责任意识跃然纸上,金中学子的自觉和自信意识悄然行成。利用周年校庆,进行了校歌MV的重新拍摄,通过各个学段学生的参与拍摄,各个社团的演绎,重新诠释校园精神文化,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如以设计校标、校徽等活动为契机,让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全方位参与校史的了解、学习与承续,对学校史脉的深入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校园文化认同感,更产生我为其中一份子的自觉参与意识和强烈的自我责任感,是链接校园文化和自我认同的极佳方式。
2.传统文化的教育新样态
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的文化开蒙,可以多种方式培植自信。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校园内各种读书活动,各种读书为载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创设衍生,是培养文化自信的有效方法。如借用学校图书馆藏资源,举办形式丰富的读书会,激发学生阅读与悦读;有效利用学科课堂,将文化定位在学科教学之中,内化于形,则能起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新奇趣活的阅读作业,利用朗读会,诗歌会,戏剧社等形式,并用网络资源或其他高科技手段等,促使学生浸润于美好的阅读空间,阅读氛围,阅读兴趣之中,传播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助学生厚植文化自信之根。传统节点教育是良好的契机。如新春送福、拗九送粥、重阳敬老等等节日志愿服务,让学生们学会关爱与奉献,让传统文化浸润人心,增强他们文化传承的的心理意识,以校为荣,彰显个体自信。传统文化的精神博大,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血脉相连。此时,艺术教育参与其中,如通过欣赏央视经典咏流传,河南卫视舞蹈等艺术节目,自创古诗新唱,并编曲配乐,盘活传统文化;通过国宝鉴赏、名家名作欣赏等,借陶艺社、美术室等场所实践,将传统工艺绘画带入课堂,在不同的媒介上装饰绘画,有斗笠,纸伞,面具,灯笼,瓶子,竹筛,以校园风景,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丙烯画,毛线拼贴画、卡通动漫等元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校园文化教育成果看得见
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积极展示学生成果。如金山中学为了用好战疫“教材”,鼓励学生用自己方式向医护人员、志愿者们致敬,开展了“写给抗疫英雄的三行情书”的思政德育活动。通过活动,金中学子真切地感受着疫情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弘扬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致敬“逆行者”的同时,他们进一步增进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达成更高的政治认同。文化成果的“校园展”则以一次次的活动实践形式逐一呈现,将每个“人”的智慧广泛挖掘。教师利用当地资源,精心布置一份特别的暑假实践作业,文化成果的“假期行”正以化德育人的技巧链接校内外,将每个“人”的精神凸显弘扬。
(三)应何: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重传承弘扬而非盲目自信:当下社会,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是必然存在的。我们看到中华文化的先进之处,也要有“胸怀天下”的大志,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对本国文化中糟粕之处,也应理性看待,大胆舍弃,留存精华。在面对各种文化的时候“内修外用”,个人内在的修养包括对身体的调养及对情绪的调御,能够进一步影响你的做人处世,对家庭、单位、社会、国家有所贡献。这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最重要的地方,而且它不只是知识而已,内在修养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及实操体系,同时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够“外用”,去帮助整个社会,造福全人类。
2.重“化育”而轻“说教”:说教易流于形式化和程式化,接受度低。育人的最佳方式是浸润,教育的过程应融盐于汤,雪落无痕,润物无声。这需要教育者巧用智慧春风化雨,以德育人。教师是一本书,学生是一本书,班级是一本书,那么学生必是书中之人,在这样文化土壤的浸润中,文化自信才可能悄然形成,操之过急的心态往往导致揠苗助长。以文化为骨架,化育人的骨气。
泱泱大国,教育为本,每一位教育者作为文化的守卫者,任重道远。保护独立清醒的认知,从自身屡践文化内涵,将文化建设融入教育生活的每分每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