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百年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3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百年实践

聂汝玉

   杨善洲干部学院    678000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坚持”总结了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出的十条宝贵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胸怀天下”;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做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在报告的第二部分,以“六个必须坚持”指明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正确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以贯之的用“胸怀天下”的伟大胸襟和博大情怀指导对外交往工作,既坚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坚持为世界人民谋进步、为世界人民谋大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就树立起了宏阔的世界视野,在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等人发起成立新民学会时,就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目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时,就邀请当时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会,并在会上发表致辞,他在致辞中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三国际添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党添了一个东方的朋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也曾多次派代表参加共产国际的代表大会等活动,主要是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活动和主张等。同时,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对于中国共产党日益进入共产国际的舞台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构成了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解放事业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有着相当的推动作用。1922年7月,中共二大正式宣布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成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当成共产国际的一部分。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对外交流,同外国人士开展诸多交往活动,胡志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尼赫鲁(印度开国总理)人曾与毛泽东进行了革命经验的交流,多位西方人士也曾被邀请到陕甘宁边区访问。毛泽东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态势变化,创造性的提出了“中间地带”的理论,认为在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隔着欧、亚、非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构成的中间地带。美国要进攻苏联前要将这些中间地带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否则谈不上进攻苏联。根据这个理论,毛泽东又提出要“巩固同苏联的团结,巩固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基本利益所在。再就是亚非国家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应当巩固和发展同它们的团结。”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面对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绞杀。而面对突然发生的日本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共产党决定摒弃前嫌,统一战线,共同抗争,同国内各党派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积极合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展现出一个年轻党派“胸怀天下”的格局与胸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对外援助方面,始终伴随着新生的共和国的成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积极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民族解放事业,维护其他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利益,实现与各国的共同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是周恩来同志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在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上,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加以表述,最终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战后的产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代表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需要,概括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更是中国在和平发展时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般的国际关系的原则,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坚持对外援助,支持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开始建设新中国,当时的中国继承的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金融崩盘,再加上国内的解放战争没有完全结束以及国民党撤离时带走大量的资金,给国家建设带来了很多困难。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仍在这一时期开启了对外援助历史。“一五”计划期间,重点援助的是两个社会主义邻国:越南和朝鲜。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派出100多万志愿军入朝参战,军费开支达到了人民币7万亿元;到1953年停战协定生效的三年时间里,中国政府向朝鲜政府恢复经济、重建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生活,以及接受实习生来华培训

。1953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访华,中朝之间签订了一系列友好合作协定,除了经济和文化合作之外,中国将入朝作战的费用一笔勾销,并额外援助朝鲜8亿人民币用于国内的建设和发展。

1950年,中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建交。为了支持越南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国拿出大量的军事物资支援越南军队抗击法国殖民者。截止到1954年,中国直接援助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和军队共计1.67万亿人民币,除此之外,还派出了军事顾问团协助越军指挥和训练,在许多重大战役中都能看到中国军队的身影。1955年以后,对越援助开始转向经济方面,中国派出大量专家、工人和技术人员在越南建立了煤矿、发电厂、水泥厂等,直接经济援助达到了8亿元人民币。1956年之后,随着中国“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对越援助更是大幅提升。1959年向越南提供人民币3亿元的长期贷款和1亿元的无偿援助。

此外,这一时期中国还先后向蒙古国、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不同规模的物资和项目援助。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两党分歧日益尖锐化和表面化,中苏关系全面恶化,苏联单方面终止对华援助,并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对中国展开意识形态攻击,最终发展到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的边境直接冲突和全面军事对抗。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处于封冻状态。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行对华敌视和威慑政策的巨大压力,为了实现战略突破,中国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对外援助的战略先导作用,全力拓展外交空间。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14国期间正式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即援外八项原则),推动中国的对外援助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援外八项原则指引下,中国在继续保持意识形态领域援助力度的同时,努力扩大对非洲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援助。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等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事情,中国自身的发展已经及其困难,但是中国还是在义无反顾的进行对外援助。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对外援助不谋求任何地缘政治目标,不干涉他国内政,也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压迫下的痛苦,深知这些国家和民众所遭受的水深火热,中国共产党感同身受,并设身处地地去帮助他们,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感备受世界各国的好评。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开始将全部工作重心转向国家的经济建设,他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的关系时指出:“如果在本世纪末,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达到一万亿美元,中国就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他强调,到21世纪中叶,中国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他强调到21世纪中叶,我们实现了“三步走”发展目标,“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正是在这一外交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大局之下,适时调整同周边大国的关系,不断深化周边睦邻友好关系,特别是不断加深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大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人类共同繁荣富裕的方向发展,在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过程中,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大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面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主题,中国共产党果断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开始对外开放,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依靠自身满足一切经济活动所必需的资源,任何国家都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封闭必然会带来落后,中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就是闭关自守。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是一个长期经历战乱的国家,仅仅在抗日战争阶段,就有超过3500万人伤亡,4200万难民食不果腹、无家可归。这些刻骨铭心的历史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积极参与国际反恐行动,为国际反恐作出重大贡献。自2001年爆发“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成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反恐斗争也就成为了21世纪前10年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世界大国,毅然决然地参与国际反恐斗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早在2001年6月,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就签署《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从而在法律意义上揭开了六国联合反恐的新篇章。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纵观新的外交思想,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成为了主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中,如此重视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发展,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2015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出,在经历了改革开放,获得了较快发展以后,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时间就希望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来带动全球的发展,分享中国的成功经验,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积极为世界各国提供优质的资源、技术、市场和道路,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出之于言,践之于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贯彻于长期的中国实践中。

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面对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作用更加明显。近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面对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疫情冲击之下,面对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之下,经济发展依旧是稳步向前。而这种稳步前进并不是中国作为大国的先天优势,这主要是靠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积极调整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认真制定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甚至在某些方面牺牲自我利益换取全球的金融市场稳定。2020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积极组织复工复产,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对稳定世界经济、增强各国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推进保护生态和应对气候变化。自1992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来,我国作为其缔约方积极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在国家和区域层面开展了多维度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工作。2016年,我国继续签署了《巴黎协定》,并坚决落实其中各项条款,在2018年就已提前3年落实《巴黎协定》部分承诺。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新冠疫情下的大国担当。本次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各方面力量支持疫情防控,充分发挥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强大组织和动员能力,更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胸怀天下。

在疫情爆发的前期,中国第一时间测定病毒基因组序列,研制成功快速检测试剂盒,研究确定诊治方案,并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与全世界科研机构分享。在疫情蔓延全球后,中国向巴基斯坦、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派遣医疗专家组,赶赴救援。同时,中国通过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向上百个国家提供检测试剂、医疗物资和疫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20亿剂新冠疫苗”,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新时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最高理想,自觉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之上,以开放、合作、共赢的眼光,通过真诚的行动,促进自身与世界的共同繁荣发展。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坚持胸怀天下”的中国共产党,必将迎来更多尊重与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