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南苑小学
人们常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在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真所谓“三分写七分改”。可见,修改文章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评价和修改,教师是主导者和权威者。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文中错误,常常喜欢用红笔刀砍斧削,改得满纸通红。但事与愿违,往往是教师认真批,学生马虎看。学生的作文能力总是得不到明显的提高,甚至下次作文仍然重犯上次作文的错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由习作能力极为不利。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本领。笔者认为,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激发学生评改兴趣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他就能乐在其中。兴趣是学生进行评改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我出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让学生想一想“绿”还可以换哪些词,在这些词中,哪个词最恰当。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斟酌”的意义,并且介绍这首诗的作者在推敲文字中作了很多次修改,最后才选用了“绿”,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得浅斟慢酌,从而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
二、建立机制,掌握方法
1. 教师评改 示范引路,
学生修改习作离不开导改,必须有个模仿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巧借精当的批改去启发学生,提供正确的批改方法,供学生借鉴。在导改前,教师要先了解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准具有代表性的习作投影于屏幕上,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删、添、改、调、换,进行修改示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整个修改过程,看懂每个修改符号的意思,使他们在今后自己修改和互相批改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集体评改,共同提高
在习作评改课上,引导学生对照本次评改重点,进行集体赏评,找寻“闪光点”,找准“修改点”,并有所侧重地针对错别字、标点、病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某一方面进行集体修改,促使学生去读一读,议一议,评一评,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既能从佳句佳段的赏析中强化认识,受到熏陶和感染,又能从对问题的剖析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环节就是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互相进行评改。其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在日常习作中能力的强弱分为六人的评改小组,并选举写作较好的学生为小组长,教师选择本班有代表性的三至五篇“典型文”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进行修改,教师加强指导。
鉴于学生的认识能力,评改中首先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错字、标点、不恰当的词和句上,尽量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不要急于发表修改意见,只给以口头上的提示,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自己去发现不足,改正问题。同时,教师讲授一些眉批、总批等作文批改方面的指示。待学生批完之后,每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广泛交流个人的不同看法,然后由小组统一反馈,并有小组长代表进行总结陈述,最后由教师根据小组发言的情况适当点评,及时对每组写出不同的评改意见。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找出他人文章问题的所在,而且能从不同的好文章中汲取精华,达到引以为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之目的。
3. 自评自改,展示风采
学生能够独立的修改自己的文章,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作文评改训练的最终目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通过互改,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正跃跃欲试,都想急于“露一手”,想亲自“摘个果子吃”,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极好时机,让学生进行自批自改。
自评自改不是放任自流,同样突出教师“导”的作用,做好“教练”工作,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 要求学生遵循“多读”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四读自改法”,在读中修改自己的作文:一读,通读全文,立足全篇,对照习作要求,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上,看看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的地方改一改;二读,默读习作,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三读,逐段逐句轻声细读,修改不通顺的病句,改正用错的字、不当的词语和标点符号;四读,有感情地朗读,全面检查润色。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改自己的作文。
修改作文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不管学生改得多还是改得少,哪怕只是更改一个错字,更换一个标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一种激励,比老师精批细改得体无完肤都强得多。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来学会修改,学会评价,能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种事物,通过推敲,考虑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等。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体验修改后的成功来激励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能力。
4.家长评改,利于提高
家长评改是一个大胆的举措,有人认为这可有可无:因为家长哪有“闲情”啊!其实不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只要能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孩子的习作,更有助于帮助孩子树立写作的信心;再者,父母与子女更容易沟通、交流,更有利于习作的提高。
上述几种评改机制完成后,教师应作跟踪管理,检查学生是否对别人的评价作出应答——认真修改。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学生不能认真对待评语,没有细致品读,导致马虎修改,甚至不改。这样,就失去评语的意义,也就没有达到评改的目的。
三、交流操作,提高能力
在有序的评改训练达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操作的方法,提高修改效率。如规定“修改作文十查”:一查格式是否适当,二查卷面是否整洁,三查标点是否正确,四查错别字,五查病句,六查中心是否明确,七查条理是否清楚,八查内容是否具体实在,九查有无真情实感,十查内容有无重点。每次作文练习,当初稿写成后,培养学生朗读初稿的习惯。这是朗读修改法。有些错别字、漏字、病句、笔误,只要学生多读几遍,就能发现,并纠正过来。还可以把作文读给同桌听,旁听者更容易发现问题。教师对学生修改后的作文,通过批语和修改符号指出问题,这样长期坚持,学生评改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四、注重激励,赏识为主
评改作文本身是一种学生的自我学习活动,教师应多创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扩大学生进行评改、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如在小组或全班展示自己习作“闪光点”、把修改后的习作贴在“作文展示栏”上,结合课外活动举办“自改作文小展览”,在板报上刊出“自改精萃”;组织对同一篇作文的“修改比赛”;开“评改作文经验交流会“等。
有的学生在改别人的文章时品头论足,查字典,问老师,批语写得工整。这时,教师要设立改作奖,给评改作文优秀的学生,适时地给予激励性的评语或体态暗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要及时总结,开展改后讨论,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作文的批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导向性。学生评改作文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习作内容三者之间的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参与活动认识中的主体,只有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淋漓的发挥,才会真正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焕发勃勃生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