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口县委党校 661399
河口与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是中越边境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通关最便利的陆路口岸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国家“一带一路”、RCEP、“两廊一圈”、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叠加,将充分激发河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潜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主动作为,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基层治理等方面提出一些管用举措,特别是要研究谋划中长期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有针对性地部署对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牵引性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战。必须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程中,探索河口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将为补齐河口高质量发展短板,提升河口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奠定坚实基础。
一、南溪村基本情况
南溪村委会位于南溪镇政府南边,与镇政府隔街相望,距河口县城18公里,东邻龙堡村委会,南邻蚂蝗堡农场,西邻南溪农场,北邻安家河村委会,属于非边境村。国土面积15.1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分别是马多依上寨、马多依下寨、戈哈小组、曼爬小组、龙冬小组、李麻山小组),共有农户336户935人,居住着壮、瑶、苗、汉等7个民族。海拔在86米至130米之间,平均海拔105.4米,属亚热带雨林气候类型,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平均气温23℃,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1.9℃,年日照时数1691小时,无霜期345天。山地土壤主要由红壤土、沙壤土和黑壤土组成。
该村有耕地面积6656亩,占土地面积29.4%,其中:水田400亩,旱地6256亩。林地面积6412.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452.1亩,森林覆盖率29.7%。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有香蕉、菠萝、芒果等,较适宜种植橡胶、杉树、肉桂等多种经济林果。盛产香蕉。201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7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543元。
目前共有党组织6个,其中党总支1个, 党支部5个(4个农村支部,1个非公支部)。共有党员43名,女党员13名,占党员总数的30.23 %。35岁以下党员6名,占党员总数的13.95%;60岁以上的党员11名,占党员总数的25.58%。少数民族党员35名,占党员总数的81.40%。大专以上党员2名,占党员总数的4.65%。目前共有申请入党人员1人。
二、善抓善解主要矛盾,衔接推动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理念互融、体制互通、主体一致的逻辑关系,但是二者也面临着理念目标衔接难、体制机制融合难、参与主体延伸难等方面的困境。为做好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我们首先需要认识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化解主要矛盾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好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前期需要在加强返贫动态监测的基础上,做好衔接乡村振兴的前期准备工作,理顺乡村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层面的关系及利益,加快推进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制定可操作性强、便于执行的规划。总体而言,可从做好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人才引进与培养三个方面的工作入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足准备工作,把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内外联动、相互促进,全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进而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率和质量。
(一)厘清问题堵点,掌握发展实情
1.治理方面:
(1)一是目前外出务工年轻人较多,村内多为中老年人,村庄空心化问题日渐凸显,村内工作缺乏年富力强且熟悉本村情况的年轻人,村两委班子急需年轻干部加入以加强工作推动效率,改进工作方法。二是当前村干部受自身文化水平及视野限制,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对政策的理解力及执行力不足,对政策的宣传方式和力度把握不准,进一步导致村民对政策执行配合度降低。三是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不高,主人翁意识不强,认为村庄事务就是村干部的事而与自己无关,除非上级部门要求配合或与自己利益明显相关,否则通常较难主动参与村庄事务,乡村治理工作相对处于被动治理模式。四是村干部承担了大量行政村事务,村庄缺少自治组织,导致村庄能人没有发挥作用的平台。
(2)干群关系不紧密,村民思想不统一。一是村民平时欠缺对村庄事务的关心,在工作推进中缺乏对村干部工作的理解及对村庄整体利益的考量,导致村庄许多工作在实际执行中需要村干部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影响工作推进效率及完成质量。如为方便本村香蕉采收、运输,在山地开挖道路过程中,许多村民认为开挖山路会破坏自家山地而出面阻止。二是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存在单打独斗现象,如为发展产业需要整合全村水田,但是仍有村民不愿将自家水田整合进集体,不与全村一起发展产业,导致村庄发展产业的规模受到限制。
2.产业方面:
(1)一是南溪村山地多,坡度大,村民发展山地林果产业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山地产业发展只能依靠人力且耗费量大,特别是疫情期间用工成本大幅增加;二是全村平坝水田面积仅有400亩,且被山地环绕,产业发展受土地面积、地形限制,难以形成规模及订单式农业,对外商吸引力不高。
(2)需要健全和加强政府帮扶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村民在摸索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对政府给予指导和帮扶的期待高、需求大,在南溪村产业发展前期政府曾指导村民规划建设大棚并且投入补贴资金,但是在产业发展后期,当村民因种植收益降低,缺乏继续发展产业的信心时,未及时有效疏导和帮扶。
(3)村民对市场经营的风险抵抗能力弱,缺乏市场环境分析能力,市场经营思维欠缺,经营能力不足,产业发展受挫后,信心容易受到打击。
(4)产业发展模式需要创新,以保证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村民的持续增收。
(5)缺乏种养殖专业技术带头人及统一的种养殖管理操作规范,一方面导致土壤污染、质量下降,需要对土地进行改良,而这一过程耗时长,导致产业难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影响客商对产品的口碑。
3.人才方面:
1. 产业带头人及治理带头人队伍结构不优,乡村工作环境及待遇难以吸引大学毕业生等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才到村内服务,目前村内年轻人不愿回乡,难以培养村干部后备力量,乡村治理干部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现象。
2.当前村干部队伍受制于文化水平、视野等因素,在政策解读以及政策执行等方面有时存在不到位情况,如在专职普法、便民服务、产品促销等方面缺乏专业性人才。
(二)以乡村治理为抓手,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
1.构建治理共同体,理顺乡村内部关系
(1)搭建治理平台,激发治理活力。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邓大才教授经过案例研究发现,基层治理能力由各主体行为互动及制度性参与平台共同决定。受此启发,我们一方面可以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疫情防控工作为契机,建立流程思维,根据所要实现的治理职能,划小自治单元,实现组织要素化;另一方面,在村议事规则的各个程序、各个环节中保障村民参与权利,通过激发群众主动参与、共同商定管理章程,对议题处理结果进行公示,积极回应村民的合理关切,保障村民知情权。通过双向驱动,建立以单元下沉为基础的职能分化的自治组织为村民自治提供载体,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和加强村庄治理各主体间互动,最终提高村庄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2)实施暖心工程,加强干群融合。一是各自治单元以问需于民与为民解忧为目标,不定期通过走访入户等方式与困难群体谈心谈话,收集群众意见,将反映较多的问题及时向上反映;二是根据村庄一定阶段内的实际情况,不定期与村民代表、老党员、村庄能人等在村内有一定权威的人员了解村民近期思想动态,及时掌握苗头性与倾向性信息,尽早发现,尽早处理;三是加强对村庄内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日常琐事进行调解,通过经常性地为村民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增强对村庄道德伦理、经济利益的协调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村干部权威。通过多种方式组合,增强干群之间的相互理解,不断加强干群之间的感情联系,营造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四是充分挖掘民族习俗节日,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娱乐活动,用共同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唤起村民的共同社区记忆,增强村庄凝聚力、向心力。
(3)完善考评体系,激发干部动力。一是可根据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目前对村干部较为单一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村民的意见纳入考核,提高村民评价在村干部选举和考核中的比重,建立科学、透明的村民评价体系,加强村民对村干部日常工作的监督,进一步提高村民主动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增强村庄主人翁意识;二是根据考核评价结果设置不同梯度的经济和精神绩效奖励,合理有序提高乡村干部的工资收入,激发乡村干部积极作为的能动性。
(4)建强基层党支部,提升班子引领力。以开展干部规划家乡、“大擂台、大比武”活动为契机,一是充分发挥“一线工作法”的示范带动及抓整改、抓落实的作用,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建强基层党支部的责任。二是村级层面严格开展党内组织生活,通过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红红脸、出出汗”,以全面细致的研讨交流逐步查找、诊断村庄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办法,完善本村基层党支部工作组织纪律制度并加强落实情况检查,定期将检查情况向上报告,竭力将村庄基层党支部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将村庄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其推动各项工作的主心骨作用,进一步增强村两委班子工作引领力、推动力。
2.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增强利益联结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为实现村庄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村民的充分就业、收入来源的稳定可靠,可以从建立健全政府指导帮扶的长效机制、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规范统一管理操作流程等方面入手发展村庄产业,最终通过产业发展增强利益联结助力村庄治理有效。
(1)建立完善的政府全过程指导帮扶产业发展机制,保证帮扶指导发挥长效作用。
一是注重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做好发展产业前的各项谋划,做好投产前的准备工作。二是加强对村民进行种养殖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技能的培训或帮助引荐相关专业领域人员进行一定时长的跟踪指导,确保村民掌握最新的基本技能。三是发挥政府相关行业部门的资源优势,定期为农户提供市场经营相关信息,帮助农户了解农资采购成本信息,降低投资成本,了解产品市场需求,在产品出现销售困难时,协调相应的销售渠道或帮助研究销售策略,帮助村民在市场实践中提升经营思维和能力;四是在产业发展中善于倾听农户遇到的困难,掌握村民发展产业的思想动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处理,对群众遇到的困难及时派专人跟进帮助解决,坚定村民发展的产业的信心。五是制定统一的田间管理流程手册,从产品播种到收获装箱进行统一的操作规范指导,保证获得统一的产品品质,维护我县产品口碑。
(2)创新发展模式,保障产业持续发展。一是通过成立合作社提高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统一选种购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发展效益。二是加强培育村民权责意识,引进帮扶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合作社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通过保底价收购、利润返还、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杜绝企业通过与合作社合作借机向村民兜售高价农资、种苗等侵害村民利益的情况。
(3)聚焦长远需求,走观光农业路子。南溪村山地多、平地少,发展常规果蔬规模化种植受地形限制大,但南溪村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与县城距离适中,瞄准后疫情时代河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可充分利用南溪村现有水田,通过合理设计规划,将田园特种种植景观与南溪村现有山水融合,打造别具一格的山水田园景观,通过做好短视频运营,吸引客流,逐渐打造出南溪村鲜亮的农业观光旅游品牌,将南溪村发展规模化果蔬种植的劣势转变为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为此,在疫情尚未结束阶段可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整南溪村入村道路并做好景观长廊设计,清理河道,加固河堤,做好河流沿岸景观设计;二是做好村民的意见征求工作,保障村民的知情权,争取让最大多数村民参与到本村产业谋划的工作上来;三是做好可行性分析报告,争取上级支持。
3.引育结合:聚力共创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既需要管理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等精英式的人才引领,同时也需要掌握专业技能和乡土知识的一线行动者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要破解基层人才力量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政策引才力度,让更多的人才流向基层。
(1)政策项目齐发力,引入新乡贤,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一是因地制宜,从本地资源和区位特点出发,编制适合回乡人员投资和建设的项目,鼓励人才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通过推动乡镇农业示范园和工业园区建设,调动他们的创业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如马多依下寨的高标准农业科技综合种植示范园项目的落地可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返乡人员进入园区投资兴业,增强回乡吸引力。
二是发挥人才政策及项目的激励保障作用,通过政府和企业牵线搭桥,引入村外精英进村,建立符合本村实际的“一村一策”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管理、激励、保障机制,推动形成乡村人才振兴的长效制度体系,在改善工作环境、配套设施及畅通晋升空间等层面满足人才的合理需求,鼓励专项人才培育,保障人才培养经费,为人才提供到基层服务的锻炼机会,帮助人才成长进步、实现自我提升,增强服务基层的吸引力。
(2)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培育本土人才,增强人才培养内生动力。一是村集体可以职业、学历、家庭收入、农民是否发展产业等为指标,将人才划分为:到农村创业兴业的返乡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务农农民群体,并作为培训提高的对象,使受培训的该类农民群体具备较高的农业科技水平、较强的市场经营能力、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农兴农情怀,在此基础上,根据河口农村发展实际持续创新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不断实现人才培养机制及培养成果的转型升级。二是加大对具有公信力、行动力和有潜力的村庄能人的支持帮扶,进一步提高其在带领村庄发展产业、村庄治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加强对乡村各类实用人才如各类能工巧匠、传统技艺传承人的挖掘,加强培养,不断提高其技艺水平,探索发展乡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三、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村民富裕富足。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补足精神之钙,用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激发工作潜能的基石,要立足区县融合发展,根据新形势新要求适时转换、更新思想观念,善于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出具有河口特色的工作模式和制度模式,不断丰富自贸思维内涵,推动区县融合持续走向深入,助推河口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口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2,第264页。
2.颜德如、张玉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及其衔接.[J].社会科学统一战线,2021年第08期。
3.魏后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在激发内生动力.[J].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1期。
4.邓大才、余丽娟,如何获得乘数型能力:中国乡村建设行动中的治理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