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 511400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其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与小学生的成长状况息息相关。小学生自残行为性质恶劣,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小学生的自残行为必须做好适当的心理应对及干预,通过班主任对小学生的有效引导和管理,避免自残问题的再次发生,在做好心理辅导的同时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就小学生自残行为的成因展开分析,提出了小学生自残行为的心理应对干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班级管理;自残行为;心理干预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不断加快,当前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在无形中给小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成长压力,目前关于中小学生自残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自残行为的成因与学校生命教育缺失,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以及学生自身意志薄弱等息息相关,在充分了解小学生自残行为成因的情况下,必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班主任作为小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在关于自残行为的心理干预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班主任必须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原理,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小学生做好科学指导,针对自残行为做好有效管理,避免自残行为的再次出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自残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生命教育缺失
当前许多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相关投入较为有限,通常较多关注对小学生文化知识教育却忽略了生命教育的全面渗透,一方面体现在没有专门开设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这对小学生产生极端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际上目前许多小学生对生命缺乏敬畏对自身的成长缺乏应有关注,因此对生命教育的认知不够清晰,出现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情况,由此导致自残行为的出现。在学校生命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小学生脑海中缺乏对生命应有的敬畏,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由于小事而出现自我伤害的情况。
(二)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目前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采用的方式过于单一化,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许多家长在经济方面给予孩子一定的支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忙于工作,缺少与孩子沟通的经历,对于小学生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缺乏认知。还有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关怀,在小学生遇到问题时没有第一时间做好疏导,比如在学生成绩不佳时,许多家长采用责骂的方式给小学生带来了许多压力,这也导致小学生容易产生偏激抑郁的心理,这对出现自残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还有部分学生家庭成长的环境特殊,比如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儿童,他们长时间缺乏父母的爱,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导致自残现象的出现。
(三)学生自身意志薄弱
目前许多学生自身表现出的抗挫折能力较为有限,在成长过程中意志较为薄弱,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出现偏激行为。许多小学生自身娇生惯养,在家庭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受到父母长辈的溺爱,在成长过程中很少遭受挫折,无法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还有部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通常将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很容易由于生活中的不如意而产生偏执的心理,这些心理情况得不到有效舒缓,很容易导致出现自残行为。
二、小学生自残行为的心理应对干预策略
(一)运用多种沟通方式建立良好关系
全面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是针对自然行为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前提,为此班主任应当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借助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在心理辅导中认真倾听小学生的相关反馈,并且做出积极的反应,让小学生能够意识到班主任与他站在同一位置。在语言引导的过程中,还应格外重视对学生情绪的抒发,比如应用纸和笔画出脑海中的美好世界,又或者在大声呐喊的同时舒缓压力,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小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肢体语言和言语交流中更好的拉近彼此关系,为后续的心理干预和辅导奠定基础。
(二)聚焦问题成因共同解决心理问题
充分聚焦自残行为的成因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在小学生出现自残行为的过程中,必定有诱导自残行为的具体原因,教师应当在关于自残行为的心理干预中找到根本原因所在,并且结合具体问题做出具体分析。比如有的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交往的经验不足,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不懂人际交往技巧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在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产生了自我伤害的情况。在了解成因的情况下,这时应当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与小学生共同面对问题,并且共同探讨如何解决遇到的难题,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小学生指明出路,在心理辅导中真正解决问题。
(三)深化家校合作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家校合作能够拉近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应当格外重视与家长之间的密切沟通和交流,首先与家长共同制定相应解决措施,在遇到问题时,从家长口中了解小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并且主动向家长反馈小学生的在校表现,通过双方的信息互换,共同挖掘深层次的原因。班主任自身应当具备较强的心理干预和辅导能力,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并且通过家长和班主任之间的有效配合,进一步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在家庭生活中减缓压力,对小学生更加关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避免后续心理问题的再次出现。
(四)做好持续追踪保障心理辅导实效
做好对小学生心理状况的持续追踪,是保障心理辅导实际效果的关键,为此班主任应当格外重视与小学生之间的持续沟通和交流,一方面从其他同学口中了解小学生的近期状况,另一方面也要在日常管理中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好持续追踪,避免由于自残行为导致小学生难以融入集体环境。此外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持续追踪还应做好统筹,能够定期做出反馈,并通过持续沟通,进一步拉近师生关系,巩固心理辅导成果。
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生自残行为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必须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充分了解自残行为成因的同时给予充分的支持,在沟通交流中拉近师生关系,营造适合小学生的健康生长环境,确保心理辅导发挥应有作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董业娜.美丽的青春不能承受之伤——一位反复自伤、自残学生的案例分析[J].心理与健康,2019(12):40-41.
[2]陈嘉男.青春不能承受之伤——一个反复自残、重度抑郁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6):54-57.
[3]苏利娟.为什么我做什么都不对——一个自残学生的辅导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