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上"快"或"慢"的掌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1

小学语文课堂上"快"或"慢"的掌握

孙海微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第二子弟小学

不知什么时候,"慢"成了语文课堂新的节奏﹣-“仔细读一读,再慢慢想一想”“不要急,读慢一些就更好了”“等他把话说完,好吗”……的确,这样的话语体现了教师对每个孩子的尊重、信任与期待,无论是上课的孩子,还是听课的教师,听了心头总会是暖暖的,甜甜的,洋溢着温馨感动。

可是,当"慢"成为一种流行语,成为语文课堂新的时尚之后,听起来却另有一番滋味。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读到"寺外山风呼啸",月亮"移到了中天",教师问:"为什么课文结尾不写人,而写山风和月亮呢?"由于前文教学中,教师对环境描写缺少必要的关注,教室里一片静寂。教师只好说:"不着急,再想想。"好不容易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可以看得出这里特别荒凉。"教师似乎也有备而来:"再仔细读一读上下文,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教师没有明确指明一定的方向,面对一篇文本,学生只能望文兴叹。最后,教师只好自问自答:"其实,这里是环境描写……"教师缺乏引导、点拨的功力,没有及时把握孩子发言中的有用的信息,只是一味说"慢慢想""仔细读一读",听久了无非是一种温柔的废话。

语文课上的"慢"常常还表现为对学生学情的误判,人为降低了教学的起点。一位教师在教学《推敲》时,导入新课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用'推'还是'敲'呢?"这个问题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大都能有所了解。所以教师话音刚落,好几个学生举起了小手。这时,教师示意学生把手放下,说:"不要急,把这个问题带到课文中去读一读,想一想,一定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学生只得按教师说的回到课文中兜圈子。最后回到这个问题,答案无非还是韩愈所说的一段话,并没有像教师说的有新的发现。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所谓的"慢"无非是一种拖沓的节奏,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也制约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习的热情。

其实,"慢"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教学理念,而针对实际问题的时候,是"快"还是"慢"则应有具体的策略和操作方法。学习是快不得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当然也不是只要"慢"下来了,就一定是对的,一定是好的。我经常看到,三四年级的课堂上,教师还要留出将近10分钟来指导书写三四个生字,反复强调要"一笔一画地描、一笔一画地写"。

在充分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前提下,课堂上"快"或"慢"的节奏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九色鹿》时,在整体感知过课文人物后,薛老师说:"课文有9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对应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绘成9幅画。"本以为薛老师怎么也要选择几幅重点的图画带领孩子读一读、品一品,毕竟这里有太多值得品读之处了。没想到在孩子读完之后,薛老师问道:"9幅画中,有一幅出现的人物最多,情节最紧张,是哪一幅?"学生立刻把目光聚焦在第8幅图画,即课文的重点内容第8自然段。这样的教学直奔文本的核心内容,教学节奏不可谓不快。在具体学习课文时,薛老师要求学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一个学生没有领会老师的要求读起课文来。薛老师没有让学生继续"错"下去,而是果断指出:"你这样太像读书了,没有听故事的感觉。"于是当场示范讲故事,学生也心领神会,讲得有模有样,"快"节奏的教学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真正意义上的"慢",绝不是教学时间的拉长,教学节奏的放缓,而是学习的深度开掘,是思维的深度开发。而在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快"节奏的教学常常也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思维激情,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不让课堂成为匀速前进的列车,而是要依据学情在"慢"与"快"之间找到自己行进的最佳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