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实验小学 邮编:442100
小学阶段接触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对小学生而言,比较适合感知的量是“千克”。“克”过于轻,无法形成明显的体感,“吨”过于重,无法实现体感。因此,“千克”便是质量单位中比较适合体感的基本计量单位,也就是质量单位教学的“种子课”,质量单位中有了“千克”这一基本计量单位后,我们巧妙设计生活体验,就能培养学生量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质量的相关知识。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特别是计量单位这样抽象的知识,更需要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知。
第一步:课前生活大调查------寻找“身边的千克”
因为是起始课,课前作业可以设计社会调查,寻找身边的“千克”,学生有单独行动的 ,有小组一起的,我不动声色,学生们在这期间少不了讨论交流,谁都想找到出其不意的例子。果然一周后,我们的这节课上分享到了方方面面使用“千克”的物品,好佩服孩子们!几十双火眼金睛,“千克”无处藏身。整个流程基本呈现为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学生亲身感悟,记忆深刻。
第二步:问题讨论:1千克有多重?这些东西真的是1千克吗?我们生活中多用哪个计量单位来表示?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解决问题:用天平测量验证学生所猜测1千克物品是否是1千克,体验天平测量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多少,1斤有多重,多少克是1斤。
深层次讨论:(小组活动)1千克棉花、1千克铁块、1千克石块、1千克水一样重吗?
实验验证:(小组活动)先估再用手来掂掂各种的物品,看看误差有多少?根据体感估一估一桶洗衣液、一袋小米、一块豆腐是不是1千克?
第三步:体感升华到数感。
最后学生手上的1枚硬币验证了“1克很轻”。因此,克的知识由纯粹的体感建立逐渐过渡到通过数感来建立。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1克的物品?
大约重1克的物品有一枚2分硬币、2粒花生、一粒纽扣、3粒药片、6颗黑豆、4个回形针......
我们清楚学生对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枚2分硬币重1克”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学生对1克有了初步的感知后,随机给学生提供了多次估测、称量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量知道了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还有2粒花生、4枚回形针、7颗黑豆…增加了学生对1克的更明确的感性认识,同时熟悉了测量方法和过程。
第四步:归纳生活中“克与千克”
一般用克计量的物品:钉子、黄豆、巧克力、药片、硬币、昆虫、一袋盐、羽绒服含绒量等。一般用千克计量的物品:人的体重、动物体重,家庭购买粮食、蔬菜、肉类、蛋类、大多数家具重量等。
“量感”无疑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养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量感”的建立、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体验逐渐成为每一个人必备的一种数学素养和数学本领,所以加强估测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体验,在知识的内化中升华。
基于“数感”的间接体验,参与多层次体验活动,积累较大计量单位“量感”。较大计量单位“吨”,本身更为抽象,它们不仅“大”而且离学生的生活“远”,这些大的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对小学生来说更加困难。在这个教学环节应该更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丰富的体验活动,一步一步铺好“路”搭好“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随着学生量感的积累,学生头脑里这个远不可及“吨”的概念逐步地建立起来了。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我通过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量”和“形”中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40个学生的体重, 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40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以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想一想:1吨有多重?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是1吨。
2、以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称重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一名同学小明的体重是25千克,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 250 )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3、以学以致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整堂课,学生心情激动、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学以致用: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一块橡皮重约10( )。 ② 1头猪重约120( )。
③1头大象约重5( )。 ④ 1头鲸约重50( )。
(2)我会算。
6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15000克=( )千克 2吨200千克=( )千克
1吨-300千克=( )千克 4000千克+5000千克=( )吨
(3)我会排:把下面的质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
400克3吨3600克3克4千克
(4)拓展练习:一辆自重4000千克的卡车上,装有5台重700千克的机器,要通过一座限重8吨的桥梁,能安全通过吗?
三、体验,多维度发展学生思维。
单一质量单位的认知是支离破碎的,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要把它放在质量单位的知识体系里去感悟、理解和应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多维度发展学生思维,学了吨的认识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画《吨的认识》的思维导图体验练习。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学生在画思维导图的体验练习中,大大提升了记忆力,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四、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情感。
(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质量单位及发展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斤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从1979年1月1日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克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两、钱、分”等。这些数学文化教育的渗透有效的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
(2)了解与质量有关的成语。例如“半斤八两”“千钧一发”“斤斤计较”你知道成语里的“钧”“斤”“两”各是什么意思吗?类似这样有意思的成语还有很多,在数学学习的同时渗透了传统文化,不仅有着爱国教育的意义,还是新颖的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方式。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之美”,显然数学是美的,数学的美是一种抽象、严谨、含蓄、理智,它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背后,需要用心体悟才能看见。数学还是积累的科学,是历史的记录,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知识必须在教学中进行螺旋式地深入和巩固,它对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积累丰富的“量”的活动体验,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