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培养与涂片镜检在微生物检验中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2

细菌培养与涂片镜检在微生物检验中的价值

李献梅

金平县人民医院 云南金平县   661599

【摘要】目的:探析在微生物检验中应用细菌培养和涂片镜检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21年9月-2022年8月内,纳入本院检验科收集的100例行微生物检验的标本为参考对象,进行细菌培养和涂片镜检不同检查方法,观察直接进行涂片镜检ABC三类与细菌检出率的关系以及涂片镜检合格标本结果与细菌培养的符合率。其中。结果:共检测出89例合格标本,占比89.00%;其中48例A级标本(53.93%)、41例B级标本(46.07%);不合格标本11例,占比11.00%。在镜检合格标本中,检出67例标本有细菌数,其中,A级检出40例细菌数、B级检出27例细菌数,分别占比59.70%、40.30%;不合格标本中检出4例细菌数,检出率12.50%。A级细菌检出率比B级、C级高(P<0.05),B级检出率高于C级(P>0.05);涂片镜检合格标本结果与细菌培养的符合率为75.28%。结论:涂片镜检对细菌培养结果有着互补作用,可进一步为细菌学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细菌培养;涂片镜检

现阶段临床检验微生物的常用方法包括细菌培养和涂片镜检,细菌培养是微生物检验的金标准,涂片镜检是病原学诊断的传统方法[1]。进行细菌培养,存在耗时长、结果准确性低,在细菌培养前进行直接涂片和镜下检查,可快速提供诊断信息,有助于评估标本质量。为此,本文取2021年9月-2022年8月内本院收集的100例微生物检验的标本为参选对象,在微生物检验中应用细菌培养和涂片镜检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考时间:2021年9月-2022年8月内,参考对象:本院检验科收集的100例微生物检验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涂片镜检不同检查方法。

1.2方法

1.2.1涂片镜检  对所选标本进行直接涂片和离心沉淀处理,沉淀后涂片,再分别进行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报告涂片阳性标本的形态;若未找到细菌或是无法辨认判定为涂片阴性。

1.2.2细菌培养  基于涂片结果择取不同的培养基,孵育18-24h观察结果,若孵育48h未发现细菌生长则表明无菌生长。

   1.3观察指标

观察直接进行涂片镜检ABC三类与细菌检出率的关系,三级评估标准:A级:白细胞在低倍显微镜下≥25个,鳞状上皮细胞≥10个;B级:白细胞在低倍显微镜放大下≥25个,鳞状上皮细胞约10-25个,且喜剧种类≥3;C级:鳞状上皮细胞>25个。其中适合细菌培养的为A、B级。

分析涂片镜检合格标本结果与细菌培养的符合率。

1.4统计学处理

    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21.0软件,以%表示计数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对比研究结果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直接行涂片镜检的标本合格率:

于所有参选标本中,检测出89例合格标本,占比89.00%;其中48例A级标本(53.93%)、41例B级标本(46.07%);不合格标本11例,占比11.00%。

2.2涂片镜检ABC三级标本与细菌检出率的关系:

所有检测标本中,共有75例标本检出致病菌或是优势生长菌,检出率75.00%。在镜检合格标本中,检出67例标本有细菌数,其中,A级检出40例细菌数、B级检出27例细菌数,分别占比59.70%、40.30%;不合格标本中检出4例细菌数,检出率12.50%。A级细菌检出率比B级、C级高(P<0.05),B级检出率高于C级(P>0.05)。详见表1。

表1涂片镜检ABC三级标本与细菌检出率[n(%)]

细菌数

检出率

X2

P

合格标本(n=67)

A级

40(59.70)

5.0448

0.0247

B级

27(40.30)

2.3605

0.1244

不合格标本(n=8)

C级

1(12.50)

6.4250

0.0112

2.3 涂片镜检合格标本结果与细菌培养的符合率

涂片镜检合格标本结果与细菌培养的符合率为75.28%,其中,在合格标本中检出链球菌属、真菌、革兰阴性菌以及革兰阳性菌各2例、10例、14例、43例,以革兰阳性菌检出率64.18%尤为突出;在不合格的标本中,检出肠杆菌属、白念珠菌各1例、3例,白念珠菌检出率高达75.00%。

表2涂片镜检合格标本结果与细菌培养的符合率[n(%)]

致病菌种类

例数

合格标本(n=67)

链球菌属

2(2.99)

真菌

10(14.93)

革兰阴性菌

14(20.90)

革兰阳性菌

43(64.18)

不合格标本(n=4)

肠杆菌属

1(25.00)

白念珠菌

3(75.00)

3讨论

涂片镜检操作简便,对于一定数量的细菌,可快速对样本进行检查,多用于初步诊断但源于正常菌群的标本。细菌培养是当下微生物检验的金标准,但因耗时长、培养期间易发生污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低,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性低。但在细菌培养前完善直接涂片和染色显微镜检查,可迅速提供诊断信息,有助于标本质量的评价,对质量的管控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可进一步提高细菌培养的速度和准确性,为药物的使用提供参考性依据,改善某些疾病患者的预后效果

[2]。本次研究发现,共检测出89例合格标本,占比89.00%;其中48例A级标本(53.93%)、41例B级标本(46.07%);不合格标本11例,占比11.00%。在镜检合格标本中,检出67例标本有细菌数,其中,A级检出40例细菌数、B级检出27例细菌数,分别占比59.70%、40.30%;不合格标本中检出4例细菌数,检出率12.50%。A级细菌检出率比B级、C级高(P<0.05),B级检出率高于C级(P>0.05);涂片镜检合格标本结果与细菌培养的符合率为75.28%。这说明涂片镜检对细菌培养的结果由明显的互补作用,可提高细菌培养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在微生物检验中,先进行涂片镜检可作出预测报告,为临床诊断提供初步依据,再结合细菌培养,可进一步节省细菌学检验报告时间,增加细菌培养结果的可靠性,为细菌学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提供客观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慧.细菌培养与涂片镜检在微生物检验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10):100-101.

[2]韩晓云.细菌培养与涂片镜检在微生物检验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