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如何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2

“双减”政策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如何减

邹健

重庆市綦江区文龙小学  

摘 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在缓解家长们原有焦虑的同时,也给家长们带来了新的焦虑点,本文从“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新的教育焦虑点形成因素进行阐述,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阐明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三法宝”。

关键词“双减”;家长;教育焦虑

一、引言

当下中国,教育焦虑几乎已成为未成年学生乃至婴幼儿的家长们面临着的一个共性问题。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家长的焦虑程度可能不尽相同,但对子女教育的高度关注以及内在的紧张却是不争的事实。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提出1.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2.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1]“双减”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孩子们的学业负担,缓解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但不可否认的是,家长群体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焦虑和迷茫。家长们担忧:作业量减少,小学一二年级甚至没有书面作业、没有纸笔考试的情况下,我的孩子能学好吗?培训机构被大量取缔,“想给小孩报个班”都难的时候,我的孩子该如何应对高考?认识家长教育焦虑,结合“家校合作”的发展现状重新审视家长教育焦虑,分析并寻求纾解之道,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满意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家长无处安放的教育焦虑

(一)担心自己的孩子被落下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被无形画上一条“起跑线”,这条线无时无刻都在提醒家长,自己的孩子不能落后,不能输。所以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格外的严格,选名师、名校,择学区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孩子每天除了日常的学习时间,剩余空闲的时间都是在补习班度过的,长期的压抑会让孩子失去对生活和学习的乐趣,但是家长却觉得非常的安心。“双减”政策落地了,如果大家都一碗水端平,倒也挺好,但家长们担心其他同学借机“弯道超车”,自己的孩子本来有希望读名牌大学的,但因为此时的松懈,让其他同学赶超了,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请看这一组数据,笔者所在学校曾要求每个班统计班上孩子在校外机构上兴趣班的人数,笔者就以自己所在班级为例:

类型

绘画

篮球

跆拳道

书法

舞蹈

其他

人数

17

5

3

7

3

4

班级总人数44人,参加课外兴趣班的就达39人次,占全班总人数88%,二年级其他班主任也反应班上仅有几个人没有参加课外兴趣班,其中绘画人数最多。虽然不能补习功课,但不能让孩子闲着,因为别人孩子在学,我的孩子也要学。

(二)视校外教培机构为“救命稻草”

这些年早已习惯校外培训,突然被限缩了,心里放不下。多数家长都将校外教培机构视为“救命稻草”,在他们看来,学校教的知识只能管“饱”,若想吃“好”,就得“开小灶”。如今这棵“救命稻草”被限缩了,家长们焦虑的“情绪稻草”被点燃了。

(三)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

现如今,人们比吃穿用,比孩子,当两个家长坐在一起聊天,不是谈论孩子的成绩,就是谈论孩子身上的“优秀事迹”,一旦家长听到其他的家长的孩子教育得比自己的孩子还要优秀时,他们心中就认为凭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如其他人家的孩子!于是他们就不自觉地将这种“压力”转移到孩子的身上,逼着孩子拼命学。

(四)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试点”

尽管家长会时学校鲜明地阐述了“双减”政策背后的深刻思考,也在奉劝家长格局要放开、视野要放大,用开放的视角观察这样一项政策,但家长们却说:国家政策出来后我们肯定要支持,而且目前政策的效力正在显现,可就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试点”,如果能从自己孩子的身上试出“经验”当然皆大欢喜,怕就怕试出来的都是“教训”……

三、缓解焦虑“三法宝”

“双减”政令把孩子更多时间还给家庭的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从202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切实回应了“减出来”的时间去哪里、做什么等问题,为“双减”政策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2]彰显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教育新认,家校携手促发展

父母要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确立全面发展的成才观,端正教育目的,维护儿童成长的理性期待。家长应明确学业成绩仅仅是选拔性教育中的一把尺子,并不是衡量个体是否优秀的绝对尺度,要破除唯分数论,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3]家庭教育跟其他教育一样,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开展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这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责任和使命。[3]家长应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粒“扣子”就是确保树立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而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寄希望于学校,父母的管教才是基础。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定是严格管教和正确督导的结果。教师作为教育的经验者,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给家长支招,引导家长履行好父母的责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家校携手,才能育见美好。

(二)慧眼如炬,孩子天性要尊重

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学校教育在因材施教上有局限性,而家庭教育却是孩子追求个性发展的乐土。家长要有一双慧眼,发现自己孩子的与众不同,并加以引导。

玩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的天性。当然,放手让孩子玩,绝不是放任不管。怎样使孩子玩的丰富多彩,玩的有意义,需要家长给予配合、指导。比如,孩子喜欢收集鹅卵石,家长最好给他一只纸箱,让他放喜欢的书签,并提示他怎样去收集鹅卵石,教会他如如何分类。家长可以发现,收集鹅卵石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活动,孩子不仅利用鹅石摆放出各式各样的造型,而且可以成为口头计数的工具。孩子年幼,一旦玩起来就会玩掉一切,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好时间,跟孩子“约法三章”,让孩子在玩的时间里玩个痛快。家长也应该与孩子一块玩,并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一块玩,让孩子在玩中学会平等地与人相处,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三)重构美好,家庭教育归初心

生活本该丰富多彩,而当孩子每天深陷题海,抑或无休无止地奔赴补习班,对分数、升学的过度聚焦,失去了家庭生活的美好,变得单调乏味。“双减”提出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减轻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为家庭教育重放光彩提供了契机,家长可以重新规划家庭生活,回归美好未来的初心。

家庭应首先满足儿童对健康的需求,比如足够的睡眠和适宜的体育锻炼,儿童良好的体质是所有成长的基础。二是注重情感互动,通过对话交流了解儿童思想动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使其保持积极向上、阳光向上的态度。再者是劳动教育,家庭应加大实践活动的力度,在“双减”之下,家长要引领孩子回归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到生活这本大书中,接受活生生地教育,做一个有烟火气的人。

四、结束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未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希望广大家长不要焦虑在心里,唠叨在嘴上,行动上却无力。传统教育中“父严母慈”的观念虽早已过时,但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却是不变的,家庭教育理应顺应新时代的要求,理性而有温度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Z].国办发[2021]第22号,2021-07-24

[2]边玉芳.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双减”背景下全社会如何支持家长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而教[J].人民教育,2021

[3]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Z],20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