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语言教学,提升幼儿语言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2

规范语言教学,提升幼儿语言素养

吴巧英

江西省宜春奉新县示范幼儿园  330700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教师要主动提高普通话水平、规范教学语言、提升语言魅力,促进幼儿园师生用语规范化。夯实自身语言功底,做到语言力求标准规范,语言力求文明纯洁,语言力求丰富多彩。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尊重幼儿,以平等的身份、同伴的身份和孩子互动,平等交谈。强化人性化教育理念,用语浅显易懂,立足因人、因时、因事用语。

关键词:语言教学 提升 语言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主阵地。对于语言发展迅速的3—6岁年龄段的幼儿来说,幼儿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影响,其普通话水平会直接影响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要主动提高普通话水平、规范教学语言、提升语言魅力,自觉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要求,促进幼儿园师生用语规范化。那么,如何规范教学语言,架起与幼儿相互沟通的桥梁,提升幼儿语言素养呢?

一、夯实自身语言功底

一是语言力求标准规范。在幼儿园,教师无疑是幼儿们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腔一式甚至某种口头禅,幼儿都非常敏感,乐于模仿。当教师以规范的、丰富的词汇、语句与孩子交谈时,孩子学到的自然也是规范的、丰富的,反之则不然如有的教师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夹杂方言,用这个、那个、啊之类的口语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矫正自己的发音,不用方言、土语教学,因此要加强幼儿教师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做到顺畅、准确的使用普通话。

二是语言力求文明纯洁。纯洁、文明、健康的教学语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激发幼儿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情感。反之,粗俗的语言只能给幼儿带来负面的影响。在幼儿园, 如果老师看到有个孩子流鼻涕就给孩子取绰号“鼻涕鬼”,于是孩子们追着这个孩子叫“鼻涕鬼”,这个孩子委屈地看着小朋友,眼里还含着泪水,这种粗俗的语言极端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有一些老师甚至于用“提他出去、关起来”等一些口头禅恐吓孩子,严重损害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是语言力求丰富多彩。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来看,幼儿语言的处于由自我中心语言逐步向社会化语言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语言学习的启蒙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黄金期。抓住这一重要时期,丰富幼儿语言教学,为幼儿打下夯实的语言基础,开启幼儿的语言天赋。语调亲切柔和,语速应随说话的内容决定快慢,适时的让语言抑扬顿挫,可以牵引孩子的注意力,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幼儿轻松愉快的体验活动。

二、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一是要尊重幼儿。孩子虽小,但他们也都很有很强的自尊心。《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指出,成人应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班有个张轩的小男孩。平时总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张轩打我了”“老师张轩抢我的玩具”我们班里的三位老师不知教育了他多少次。他还是调皮捣蛋。今天中午吃过午饭,他和小朋友一起看图书。开始时,他边看自己的书,还边给旁边的小朋友讲解,和小朋友的关系很融洽,过了一会儿,他忽然把旁边的彤彤小朋友的图书抢了过去。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我刚想大声斥责他,可转念一想不,看看他要干什么?于是我走到他身旁,很随意的问:“你在干什么呢?”张轩说:“吴老师,彤彤小朋友的图书坏了,我想帮他修修。”听到这话,我才恍然大悟。我鼓励了他的做法,并帮助他找到了一个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后,我暗自庆幸,没有按以前主观的判断去批评他,如果不尊重幼儿的行为,那必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教师蹲下来听幼儿话,这就是本着平等的精神尊重幼儿,比如:对孩子守信,履行对孩子的承诺;一些简单的事和孩子一起商讨,听取孩子的意见等等,常保持着平淡的心态对孩子,让孩子觉得你不单是老师,还是他的朋友。

二是要平等交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义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既要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又要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帮老师收玩具时,我们可以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以此来得到幼儿的帮助,锻炼幼儿,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气说:“还不来帮老师收玩具!”当幼儿在美工角活动时,为了防止幼儿乱扔纸屑,我们可以委婉的提醒幼儿:“你们需要一个垃圾篓吗?”这样幼儿就会清楚的意识到要把纸屑扔到垃圾篓而不能扔在地上。但如果直接说:“不许把纸扔在地上!”这两种方式收到的效果肯定不一样所以我们应常说,“你好”、“请”、“没关系”、“能不能”、“我们一起来好吗?”、“你说应该怎样呢?”、“你先试试看,如果需要帮忙就叫我。”、“你可以帮我一下吗?”,而不能习惯于用强制性的“要这样做”、“那样可不行”、“不许”、“不能”等命令式的语言,否则会阻碍孩子主动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强化人性化教育理念

一是要因人用语。教师语言的选择和应用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立足因人用语。比如,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就应不同。比较内向、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更多地采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以消除幼儿紧张、恐惧的心理切忌大声斥责幼儿;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在语速上适当的放慢一些;对脾气较急的孩子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急躁的形式得以缓和。再如,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多使用些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将一切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而对于略大一些的中大班幼儿则要注意语言的坚定和亲切,使幼儿感到老师的话是经过思考的,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是值得听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语言不能千篇一律,对不同的幼儿、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时间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因人、因时、因事用语”,如此才能使教师的语言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要浅显易懂。教师使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孩子易理解并会愉快的接受。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吃胡萝卜时,我们如果说:“胡萝卜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给身体提供所需要的营养,提高免疫力,所以小朋友都要吃胡萝卜。”这样的话,孩子们很不容易理解,自然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但如果简单的说:“胡萝卜很有营养,对小朋友的身体有许多的好处:吃了会长得更快、更高,眼睛更亮,变得更聪明......”我想孩子们应该会对胡萝卜有新的认识。如喝水时,老师提醒孩子喝水:“我们今天玩得真高兴,出了很多汗,谁还没喝水?愿意跟老师一起喝水的请来喝水!喝水的好处可多了:水会把身体里的脏东西冲掉,可以少生病,可以变得更漂亮......老师每天都要喝八杯水,所以才这么漂亮。”老师以自己的感受跟孩子亲切交谈,容易让孩子形成开朗、积极、健康的人格。

语言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作为幼儿教师,在掌握规范化语言的基础上,不断搜集专业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升幼儿语言素养,使天真无邪、纯真爱的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