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省武汉 430064
摘要:美国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师刘易斯·芒福德说过: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是承载市民生活的一个巨大的、复杂的、多元的容器;是自然、生活、人文、精神紧密联系的场所。城市建设到一定阶段,会不自觉或刻意地形成城市形象,它不是一朝一夕塑造完成的,而是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协调的产物,良好的城市形象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持。
关键词:城市;形象塑造;对外传播
一、城市形象塑造
1.1城市形象的基础概念
最早对城市形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城市设计学家凯文·林奇,在1960年著作《城市意象》中,他提出城市形象主要构成要素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个方面,并强调其主要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偏重于对城市环境认知的经验研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写到“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总体来说,城市形象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是基于某一城市的自然地理、地域空间、历史文化、人文生活等方面形成的具有认同感的公众总体印象。
1.2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
城市形象的概念决定其具有丰富多样的构成要素,且这些构成要素是变化的,能被人所感知的。如某一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标志、城市历史、特色节日、标志物、甚至是产业和饮食文化,都能成为城市形象的组成部分。
(1)城市自然地理
自然的馈赠孕育了生命的诞生和城市的起源。自然地理条件直接影响城市形态、建筑风格、社会风俗、生活饮食等方面发展,与城市中的一切息息相关。人们为适应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千百年来对其改造和利用,形成不同的城市形象。如山城重庆、“桂林山水甲天下”、内蒙古无边无际的草原、敦煌的茫茫黄沙都是自然赋予的城市特色。
在现代社会中,人工对于自然条件的改造日益增长,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象的影响逐渐地减弱,但自然地理仍在城市形象塑造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
(2)城市地域文化
城市的空间形态、发展脉络、建筑特征、城市风貌、衣食住行都体现着地域文化的特征,逐渐形成的城市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区别于其他城市,深深渗入市民生活,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宏村的白墙黛瓦、北京的皇城故宫、拉萨的藏式建筑、广州的骑楼无不展示着城市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要素。在城市宣传以及旅游规划上,地域文化特征都是每个城市的亮点,展现不同区域的风貌和个性。但在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许多地域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不再具有识别性,导致城市形象趋同。
(3)城市精神文化
提到法国想到浪漫和时尚;提到美国自由和活力;提到北京想到皇城风范;提到上海想到魔都。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客家文化、码头文化等。悠悠历史的沉淀,或是名人古迹的加持,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城市的精神文化,也是城市形象塑造的脊骨。城市精神文化是城市形象的非物质组成部分,它包括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城市精神、城市人的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最易凝聚人心,是形成价值导向的重要因素,对塑造城市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标志物
城市标志物代表着城市形象与个性,往往人们能一眼辨认出所属城市,是后天形成的公共共识。如美国“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广州塔“小蛮腰”、上海东方明珠、巴黎埃菲尔铁塔皆是伟大的城市标志物。出色的城市标志物在建成后,经受人们的检验,逐渐形成深刻的印象,对城市的形象识别具有不可取代、独一无二的视觉标识作用。
1.3城市形象与环境艺术
城市环境艺术是城市形象的载体,使城市形象具象化。环境艺术为城市形象注入可识别性、可读性,让每一个进入城市的人能看到并感受到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历史与沧桑。环境艺术为市民与城市形象架起沟通的桥梁,切实塑造着城市形象的外衣。
城市形象既是一个发散的概念,也是一个聚合的概念。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城市环境艺术如蒲公英的播种,聚时是一个整体,随风飘散时无论落到城市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生根发芽,展示着城市的形象特征。在设计城市环境时应融入城市形象,无论是建筑风貌、街景美化、雕塑、公共小品还是人文产品,都应该在同一个体系中,彼此关联、彼此影响。城市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一闭塞的,城市可以同时拥有自然地理特色、地域人文形象和精神旗帜,几个相互协调的城市名片,在环境艺术中可逐一体现或相互融合。
二、城市形象的塑造阶段
本文将城市形象的塑造阶段划分为混沌阶段、雕琢阶段和消亡阶段,城市形象塑造能否结合实际以及获得认可需要时间与人心的共同检验。
2.1 混沌阶段——自然形成的城市形象
初期的城市印象来源于自然赋予以及朴素的劳动人民智慧创造,没有大规模的规划与刻意的创造,而是基于一方水土,天时地利而形成,往往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
2.2 雕琢阶段——人工打造的城市形象
当今时代政府自上而下的打造城市形象,不断挖掘城市历史文脉、城市精神、城市特色,形成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精心雕琢城市形象以提升经济实力与文化影响力,如“彩云之南”、“创客之都”、“设计之都”“改革开放窗口”等城市形象。
2.3 消亡阶段——逐渐衰落的城市形象
散乱、拼贴的城市形象是许多三四线城市的发展趋势,无核心竞争、无特色、混乱无序。城市之间争抢不休的形象打造,产生恶性竞争,才出现几个曹操墓的闹剧。还有部分因历史原因,区域位置优势下降,由辉煌走向衰落的城市形象。
2.4不同阶段的塑造策略
混沌阶段的城市形象是自发形成,此阶段应重视已有的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将已经形成公众印象的城市形象保护和发扬,未形成良好城市形象的挖掘和塑造,将混沌引导向有序,提高资源的整合度,更加体现城市的优势。
雕琢阶段的城市形象由人工打造,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政府自上而下的宏观控制考验着设计者以及当权者的长远眼光与判断力,拒绝简单刻板的城市形象拼贴,避免一头热的热点追捧,认真解读城市的文脉与内涵,个性与亮点,才能更好塑造现代城市形象。
处于消亡阶段的城市形象往往有过曾经的辉煌,由于时代的变迁,未能完成快速转型。拯救危亡的城市形象,需要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和当代城市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于当代,重塑能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的塑造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有效整合城市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体现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挖掘城市自身的优势和闪光点加以打造。不能张冠李戴、盲目堆砌时代流行的城市形象,需要重新挖掘和整合,结合历史与现代的特色,打造当代独一无二的新发展道路。
三、城市形象对外传播
城市形象塑造由提取、互动、塑造三个阶段组成。城市形象分为两种:无意识形成、有意识塑造。无意识形成的城市形象仍需要人工的塑造和保护。有意识塑造的城市形象则需要提取城市的特色,或树立鲜明的标志。
结束语:
对外传播是城市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与核心目的,提高城市的影响力,以增强城市经济实力与文化实力。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展示城市的魅力,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合作机会等,城市才能持续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国平.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8):
13-17.DOI:10.19997/j.cnki.xdcb.2010.08.004.
[2]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02):79-82.
[3]张鸿雁.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认知[J].城市问题,2004(05):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