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蒙(天津)医学诊断技术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摘要: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知,胎儿性染色体异常中非整倍体占比最高,高达75%,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21-三体综合征。在对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时,主要利用核型分析方式,其也是当前的金标准。但在获取绒毛膜、羊水等标本时,均属于有创性措施,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伤害,且结果回报时间较长,超过14d。近些年,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前无创基因检测成为可能,对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对产前无创基因检测在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产前无创基因检测;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
引言:
目前导致不育的主要因素便是染色体异常,其中75%的染色体属于非整倍体。出现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人体内基因遗传排列出现紊乱,致使染色体数量出现异常;13%为多倍体,8%为性染色体异常,剩余的4%则为结构失衡。目前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包括21、13以及18号染色体三体,其中21-三体是指唐氏综合征,即患者21号染色体进行额外的部分或全部复制,相比其他孕妇,高龄孕妇出现的该类较高。患儿在患有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后,常伴随智力障碍,甚至会存在听力困难等问题,长时间后,会导致患儿心脏出现疾病,甚至死亡,加重家庭以及社会负担[1]。目前对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选时,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核型分析,但羊水或绒毛膜标本获取,对产妇与胎儿均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如何开展有效产前无创基因检测,成为各界关注热点话题。
一、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
目前在对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时,主要需展开两步筛查:第一步是对产妇实施21-三体等染色体非整倍体危险性评估。对产妇血清中的生物标志物(甲胎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指标)进行检测,同时利用超声,对胎儿颈部半透明层厚度进行评估,并对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例如产妇流产史、分娩史以及母体年龄。评估后危险性较高的产妇需展开第二步诊断检测。利用绒毛膜或羊水穿刺等有创性方式,对胎儿物质进行收集,培养细胞后,利用显微镜对染色体带展开观察[2]。
核型分析是目前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的金标准,但需注意的是,羊水或绒毛膜穿刺均为有创性措施,对产妇与胎儿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且价格昂贵,对筛查技术人员要求较高。除此之外,在进行细胞培养时,也可能会因外源性污染,导致培养失败,无法准确筛查疾病,准备时间长,需花费10d培养细胞。因此当前在产前检测时,需解决两项问题。第一,尽可能选择无创性措施展开检测;第二,能够加快检测速度,缩短回报时间。诸多学者在展开研究后,有效推动产前无创基因检测,效果显著。
二、产前无创基因检测法筛查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的方法
(一)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
目前在产前进行检测时,可利用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法筛查染色体非整倍。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其直接利用羊水等样本,对胎儿细胞内可见的荧光信号进行计数。有学者在其研究中,利用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对4000例羊水细胞标本进行分析,并经其与核型分析结果展开对比。就研究结果可知[3],4000例中共有97例属于非整倍体,两种方法检测的一致性高达97%。且利用两种方式对21、13、18三体检测的一致性高达100%。由此可见,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法筛查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的准确度较高,操作简便,速度快。但其也有一定的缺陷,包括商业化探针价格较高,且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属于高度密集型检测方式,需要耗费大量劳动力;另外,其可检测的位点在12个以内,因此不可进行大量样本检测。
(二)聚合酶链式反应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是在荧光信号检测的基础上,与所产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成比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时期,便有报道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筛查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大多用于短时间内对常见的非整倍体疾病进行检测。利用荧光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对13、18、21、X以及Y染色体中的高度多态性短串联重复序列进行扩增,随后利用自动分析仪[1]对其进行荧光强度分析。在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筛查时,具备自动化、效率高、价格低廉、敏感度高,能够展开大量样本检测,对低拷贝的DNA也可进行检测等优势,但其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多种引物配对,会导致定量可靠性较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也是在聚合酶链式反应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扩增理论,其首次报道是在2002年,大多用于基因定量异常检测[4]。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并非核酸[2]检测,而是探针加入样品之中,被用于扩增或定量。利用使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筛查的优势如下:每个反应管中能够包含50个不同的靶序列,且不需要进行细胞培养,并非劳动密集型技术,可以提高检测效率,检测时间快,检测费用低。其缺陷则是为了能够对扩增产物进行区分,探针内包含非杂交的填充序列。所以利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时,会对探针数量进行限制
,并对探针之间特异性有较高的要求。
(三)比较基因组杂交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属于一种细胞遗传学技术,工作效率高,常被应用在基因组范围筛选基因片段变异等疾病中[5]。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在早期使用时,大多形式为BAC基础的阵列,基因组属于BAC克隆,或是其合成的,长度为25-75bp的寡核苷酸探针。在利用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筛查时,最大的优势便是分辨率高,在产前诊断中利用该技术,其是在无创性下获得胎儿细胞,且不需对其进行培养,所以结果回报速度更快。同样,在对自动化以及高通量分析时,也可利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6]。其缺点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提前知晓基因组的序列,第二,交互性杂交种,会存在于相似的序列之中;第三,若靶点丰度较低,则检测较为困难。
结论:近些年,在进行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时,产前无创基因检测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由于该类技术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检测价格、时间、所需设备等问题,加之在考虑法律以及伦理等情况,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较少。因此在后期应寻找更多的生物标志物,能够对个体的基因组差异进行确定,保障疾病筛查的准确度,对高危产妇进行检测。与此同时,在临床中也应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联合检测,提高筛查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确保在筛查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时,能够更好地利用产前无创基因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 吴寅, 胡晓玲, 何鑫,等. 无创产前DNA筛查联合颈项透明层厚度检测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基层医药, 2022, 29(11):5.
[2] 袁碧波, 李娜, 龙英霞,等. 拷贝数变异测序技术在无创产前筛查高风险且超声表现正常胎儿产前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2, 38(4):4.
[3] 侯菲, 孙娜, 高凤春,等. 9470例孕中期高危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无创产前检测结果分析[J]. 青岛医药卫生, 2022(004):054.
[4] 曾兰, 邓艺, 魏萍,等. 四川地区58113例无创DNA产前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及其妊娠结局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1, 29(5):6.
[5] 孟骁, 钟世林, 邓玉清. 无创基因检测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效果及其与孕妇年龄和检测孕周相关性的探讨[J].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2021,10(3):169-173.
[6] 彭建美, 李瑞, 于娇,等. 颈项透明层厚度超声联合无创DNA对孕妇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诊断效能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 21(11):4.
[1]这句话不通,缺少内容
[2]这句话不通,缺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