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3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邓靖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摘 要:人道主义思想一直以来都备受哲学家和思想家们的关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以实践基础上的唯物史观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的虚伪性,最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人道主义理想追求。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当代价值

人道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经历了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道主义、德国的哲学人道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人道主义思潮等几种人道主义形态。回顾人道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也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过程。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扬弃和超越,既继承了其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弘扬人道精神、倡导人道原则等合理因素,又批判其抽象的唯心史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性,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有利于抵制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扩大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

人道主义思想是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而兴起的,它不仅是道德伦理原则,还是一种世界观、历史观,其影响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道主义思潮是关于人的学说的主要理论形态,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积极扬弃,它吸收和借鉴了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人道主义思想成果,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一种道德伦理原则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就有着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奉献自身的人道主义崇高理想,他在中学毕业考试中呼吁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毕业以后,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接触到了大量物质利益问题,他发现“理性的法”和“私人利益”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穷苦农民在物质利益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他的研究从关注全人类转向关心农民和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人身权益。这突出表现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第一次为农民的利益发声。此后,马克思把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转向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中。《莱茵报》时期的经历,让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从研究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出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其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的核心思想。在该文中,马克思首次关注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成要素,使用异化理论武器批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揭示出工人的劳动不是作为人的劳动,它违背了人的本质。这为后来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消灭私有制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人道主义理想奠定了基础。“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展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尽管马克思在当时还受到黑格尔理性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马克思开始关注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初步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下了科学的定义,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放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人道主义。随着《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著作的问世,这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提供了系统的、科学的阐释。唯物史观创立以后,马克思投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最终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的虚伪。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想与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是完全一致的,他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

二、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从人出发去说明社会历史,还是从社会历史出发去说明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抽象人道主义的根本分水岭。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以革命手段推翻虚伪的人道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一)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史观

历史上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兴起的,又在德国进一步发展起来,最后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中达到高潮。它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武器,反映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以前,历史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大多坚持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精神的力量看作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鼓吹英雄人物创造人类历史,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唯心史观的指导下,他们抽象的理解人、人性、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并把抽象的人性、人的价值作为衡量历史进步的重要尺度。马克思摒弃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把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奠定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费尔巴“抽象的人”的观点,通过研究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这种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从现实的人出发的人道主义的唯物史观。19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区分新旧世界观的根本界限。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5]马克思强调要从人的客观的实践生活去理解和把握人,费尔巴哈的错误就在于离开人的实践空谈人。

(二)暴力革命推翻虚伪的资本主义人道主义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使得资产阶级能够成功地推翻封建社会。每当社会动荡不安之时,人民群众都会承担起改变现存社会的历史使命。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以后,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立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们是资本家赚钱的机器。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道:“无产者是无助的,他们要是只靠自己,那连一天也不能生存下去。资产阶级垄断了一切生活资料。无产者所需要的一切都只是从这个资产阶级那里得到。”[6]资产阶级用各种手段镇压工人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手段实现社会变革,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巴黎公社是建立在暴力革命基础上的一次成功尝试,它让正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看到了希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的:“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7]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因此,人道主义只有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才是真实的人道主义。

(三)以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理想是要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实现每个人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和谐发展。马克思关于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一种抽象的空想,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的真实的人道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历史上人道主义的伟大变革,它使人道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由抽象变为现实,它是共产主义社会积极的人道主义。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多方面的,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表现为政治、经济、精神、道德等多方面的自由以及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人的需要等多方面的发展。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最高理想,就要经历对异化劳动所带来的人的畸形、片面的发展的扬弃,最终消灭私有制。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它是历史上最高的人道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形成过程和科学内涵来说,马克思跳出了延续几个世纪之久的以抽象的人性为研究对象,进而从现实的人出发去研究他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这是对以往一切人道主义学说的超越。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摒弃人道主义所蕴含的关于人的一切有益思想成果,而是积极发扬为自由人联合体的人道主义理想。目前,全世界形势正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上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一再抬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各种非人道、反人道的行经时常发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继续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战争、灾难、贫困等问题的出现,各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上升,全世界各国人民都面临人道主义危机。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其最终目标,面对以人道主义危机的全球困境,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同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9]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世界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这种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国际社会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凝聚理念共识,遵循共同目标,融汇共同利益,担当共同责任,加强合作行动,结成应对风险挑战的全球统一战线,在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推进人类进步事业。抗疫的实践证明告诉我们,人类只有携起手来团结合作,才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未来,也才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真正实现全人类健康安全的目标。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全世界人民应该联合起来携手共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我们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落脚点都是为了全世界的人,体现出深厚的人道关怀,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的利益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愿民之所愿,想民之所想。人民一词深深地刻在每位共产党员的心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成就如今的辉煌,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回望我们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始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同贫困作战,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承诺和担当。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最终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生活过得好不好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应该把握好三个基本点: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我们应该把三者好好的结合起来,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便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将人民的诉求作为制定国家方针政策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奋力向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4]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5]顾玉平:《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与现实意蕴》[J],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王玮:《论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7]顾玉平:《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学海,2005年第6期。

[8]崔秋锁:《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哲学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2期。

邓靖(1998—),女,汉族,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7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0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7页。

[9]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