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刺激防治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4
/ 2

穴位刺激防治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叶静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4

摘要:胃肠功能障碍(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GID)是指新生儿胃肠运动功能尚未成熟,在缺氧、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多种情况下发生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咖啡色液体或便血等临床表现的新生儿危重症之一,其不仅是发生多器官衰竭的始发因子,也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早期表现之一。有研究表明[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严重感染是GID的好发因素,其中因窒息引起者约占61.8%,当窒息缺氧发生时,全身灌注以保证重要脏器为主,胃肠道血管收缩,胃肠道黏膜的血供减少,发生缺血缺氧,因低灌注引起GID[2]。早产儿因胎龄小,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胃肠动力的成熟落后于消化和吸收功能,喂养耐受差,喂养不当时也易引起GID[3],中医认为早产儿属于“胎弱”范畴,由于先天不足,易致腑气不通,从而出现腹胀、呕吐等。目前西医治疗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以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为主,对症予以促胃肠动力、改善循环药物等。目前文献报道的相关临床研究偏少,其原因可能与目前GID的诊断无客观检查指标,往往结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诊断,并且GID多伴随出现于严重感染、颅内出血等疾病,容易被忽视。但GID的出现是作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启动因素,提示患儿病情加重且预后不良,值得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4]。且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发现,在西医常规治疗GID的基础上,结合穴位刺激,包括点揉穴位、捏脊等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腹胀、呕吐等症状。临床上应用的穴位刺激方法多样,但适用于新生儿多采用穴位按压、穴位贴敷等较温和的刺激方式。目前已经有充足的临床证据显示电针、穴位埋线等穴位刺激可以改善成人胃肠道功能,但关于穴位刺激防治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较少,并未被归纳整理,使其临床应用有局限性。笔者通过查阅整理穴位刺激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相关文献,总结穴位刺激治疗GID的应用现状,以期为临床治疗及后续科研思路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小儿推拿

纳入文献中有3篇应用小儿推拿治疗GID,主要涉及腹部按摩及捏脊疗法。腹部操作以揉中脘、天枢、气海穴,顺胃肠蠕动方向摩腹,分推腹阴阳,局部作用于腹部,是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经络理论,直接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肛门排气,对腹胀有明显治疗效果。而捏脊疗法是通过刺激体表背俞穴及督脉,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消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作用,使得脏腑气血阴阳调和,胃肠功能得以调节,从而消除胃肠内的积滞[5]。近年来捏脊在新生儿疾病应用亦逐渐增多,研究表明其能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调节新生儿体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缩短胃排空时间,通过调节胃肠激素改善新生儿胃肠道功能[6]。动物实验研究也表明捏脊疗法能够使脾虚型家兔血清胃动素及血浆胃泌素水平升高,增强胃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脾的运化功能,对脾虚证有治疗作用[7]

穴位贴敷

纳入文献中有4篇涉及穴位贴敷,其中一篇为穴位贴敷结合捏脊疗法,所应用的穴位贴敷方法均是采用生大黄敷脐。神阙穴(脐)属任脉之要穴,作为三焦之枢纽,具有调节脾胃之功效,且脐周动静脉、毛细血管丰富,表皮角质层薄,药物渗透力较强,穴位贴敷药物能够经皮更好吸收,其局部的药物浓度更高,发挥调节胃肠作用[8]。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肝、胃、大肠、心包经,可“荡涤胃肠、推陈致新、调中化食,安和五脏”[9],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能增加胃黏膜血流,抑制胃酸生成,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微循环,加强胃肠道黏膜保护,减轻消化道出血,且能清除肠道内致病菌和内毒素,抑制肠道细菌易位,调节免疫[10-12]。周于新等[13]研究发现大黄能减轻氧自由基损害,抑制肠道的炎症反应。陈德昌等[14]发现大黄在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清除肠内腐败物质和毒素、改善胃肠黏膜循环及新陈代谢、促进胃肠蠕动、止血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薛前进等[15]研究发现生大黄能够降低窒息后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并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朱波等[16]用生大黄粉敷脐治疗GID,可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预后。

总的来说,目前文献报道的临床应用穴位刺激防治GID,涉及小儿推拿及穴位贴敷,小儿推拿以腹部按摩及捏脊疗法为主,能明显改善患儿呕吐、腹胀及肠鸣音情况;穴位贴敷以生大黄敷脐为主,可有效缓解胃肠功能紊乱。基于目前证据,穴位刺激能促进GID患儿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患儿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瑜.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相关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DOI:CNKI:SUN:WMIA.0.2015-73-040.

[2]陈玲玲.血胃泌素及胃酸动态监测新生儿窒息后胃肠功能障碍[J].河北医药, 2011, 33(11): 1636-1637.

[3]邵肖梅.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喂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12):3.DOI:10.3969/j.issn.1005-2224.2000.12.004.

[4]黄慧.刍议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50例临床治疗[J].中外医疗, 2014, 33(10):91-92.

[5]曾运娥,李连娣,温晓寰,等.捏脊疗法对婴幼儿厌食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30): 110-111.

[6]李娜.小儿捏脊配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09(023):110.

[7]李铁浪,赵锋,张泓,等.捏脊疗法对脾虚证家兔血清胃动素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 2010(2):87-89.

[8]王雅媛,梁凤霞,王华,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神阙穴在古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 25(8):5.DOI:CNKI:SUN:ZYJC.0.2019-08-032.

[9]牟宜坤.大黄对胃肠道作用及其机制探讨[J].医学综述, 2003, 9(2):125-126.

[10]熊兴富.中药大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10): 143-145.

[11] Chen D C , Ma L Q , Liu S Z .Effects of rhubarb on intestinal flora an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rats with sepsis[J].Zhongguo wei zhong bing ji jiu yi xue, 2009, 21(1):17-20.DOI:10.3760/cma.j.issn.1003-0603.2009.01.005.

[12]李锐,和心依,肖燕,等.单味大黄应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11): 2397-2698.

[13]周于新,沈迎春,张双船.生大黄防治新生鼠缺氧肠黏膜损伤作用的机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2):142.

[14] 陈德昌,景炳文.大黄对创伤后危重病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作用[J].中华创伤杂志, 2003, 19(1): 17-19.

[15]薛前进,张玉奇,毛华,等.生大黄在预防窒息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7):434.

[16]朱波,王淑珍.中药生大黄粉敷脐治疗小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 2008, 30(2):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