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南州委党校 讲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经过历代共产党人不懈努力,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关键步骤即将完成并实现。
一、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内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是小康社会
“小康”一词,源于《诗经》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辞海》将其定义为: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小”是有,但不大、不多;“康”是健康、慷慨。中华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农业社会之中,农业生产力不发达是其首要特点,因此,摆脱贫困、追求“小康”,是中国人民多年的向往和目标。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建成
建成一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巨大的政治勇气与担当,完成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梦想与追求。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地区、民族间差异极大,因而要在这样一个国情复杂且基础薄弱的国度明确在 2020 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量。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共同表明:小康社会由建设已经逐渐接近建成,并在2020年全面建成,路上一个都没有掉队。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是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有三层含义。一是领域覆盖的全面性。小康社会的起点是解诀温饱问题,是脱贫减困,因此,在这一任务进行到相当程度时,就需要精准扶贫,就需要打赢啃硬骨头的攻坚战,完成这一艰巨的工作,就实现了全领域覆盖。到了这时,小康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按照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就是在经济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也要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都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是人口覆盖的全面性。小康社会是人人都达到小康状态,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一定是人口覆盖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三是区域覆盖的全面性。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客观历史因素,区域之间、城乡之问,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尽相同,距离小康社会的目标差距各不相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逐步减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
百年党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党仍然一如既往地发挥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六保”“六稳”工作的完成,无一不是在党的领导下完成并实现的。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精准扶贫的最后关头,只有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才能得以完成。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要求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因为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毛泽东提出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予以认识。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启小康社会建设征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小康社会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把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作为判断小康社会建设进展的重要标准。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多次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进步,而且要求覆盖的人口、区域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和城乡区域的共同小康。如果没有消灭绝对贫困,或者是贫富差距太大,无疑便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做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的重大决策,吹响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来抓。他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消除贫困这个“短板” 尽快补上,同时也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农村,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地区,这是最大的“短板”。他反复叮嘱: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并明确强调:“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七千多万农村贫因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由此可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个根本的追求就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预示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和美好未来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回顾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可谓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创,陷入低谷。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不仅成功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迈进,而且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迎来了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这不仅改变了西方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诅咒性预判,而且生动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象征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