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 201999
【摘要】目的:本文探讨运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选取本院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对比应用不同治疗和护理方案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参照组依次为73.33%,且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振幅和神经病变程度方面均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运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保护和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关键词】中医定向透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
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功能作用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好发于老年群体,患者会因原发疾病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痹证”“血痹”“痛症”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医药联合针灸、透药、敷贴等在DPN的治疗上优势明【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选取本院在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数字分配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参照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6/14,整组均龄(64.58±2.43)岁,平均病程(12.24±2.51)年,而实验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8/12,整组均龄(64.32±2.87)岁,平均病程(12.61±2.7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经肌电图检查明确,中医辩证标准依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辩为气虚血瘀证。排除标准:(1)入院前及治疗期间采取其他相关治疗(2)合并恶性肿瘤、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和严重并发症者(3)精神疾病或癫痫史者、有认知和沟通障碍(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5)对治疗药物不耐受或过敏者以及临床配合度较低和因各种不可控原因不能全程参与者,以上基础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1.2.1参照组:全面评估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血糖控制,血脂、血压调整用药,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开展健康教育,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以及足部护理等。
1.2.2研究组:
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定向透药疗法,患者取舒适体位,将透骨草、伸筋草、桑枝、桂枝、当归、赤芍、红花、乳香、没药等浸泡30min后水煎1h,取药汁浸透电极贴片,启动前将电疗热疗强度归零,并将电极贴片紧贴于足三里、三阴交、委中等穴位,接通电源,强度频率约为20-40kHz,设定时间20min/次,1次/d【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神经病变程度(参照MNDS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表进行评估)以及治疗后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振幅。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21.0 软件进行研究结果数据处理,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振幅和神经病变程度等数值采用(x±s)表示,行t检验 ,治疗有效率采用[n(100%)]表示,行x²检验。若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
参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3%(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8例),实验组为93.33%(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
表1 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振幅和神经病变程度对比(x±s)
分组 | 例数 | 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m/s) | 动作电位振幅(μV) | 神经病变积分 |
参照组 | 30 | 43.34±6.36 | 1.76±0.14 | 20.29±2.64 |
实验组 | 30 | 48.35±7.23 | 1.83±0.36 | 14.31±1.02 |
P | -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初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此种并发症是因患者末梢神经受高血糖影响而出现微循环障碍而引起,患者表现为手端或足部运动神经感觉异常,无法准确对冰冷、疼痛等感觉进行感知【4】。中医学将DPN归属“血痹”“痹症”“痿证”等范畴,病机为消渴日久,气阴两伤,阴阳气血亏虚,血行不畅,脉络痹阻等,进而导致四肢麻木疼痛。
中医定向透药方法,该治疗方法是一种将药疗、电疗、热疗为一体的综合叠加治疗技术,选择温经通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中药,通过电流刺激足三里、三阴交、委中穴位等,以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并激活皮肤表面的药物来达到针对性的引入药物离子和药物分子进入穴位,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融为一体,起到调节血气、通经活络,改善DNP不适症状【5】。
综上,运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保护和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应在医学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41(5):482-548
[2]白先,宋宗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1):2031-2034.
[3]陈杰,张科,赵伟,等.益气通络贴外敷联合益气通络方熏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10):76-79,85.
[4]祁悦,张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2):428-432.
[5]冉丽莎,吴亚曾,劳筱清,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细胞凋亡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5):2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