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职工工作认知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基于超循环的审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2

 国有企业职工工作认知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基于超循环的审视

   ,赵芝玉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充满活力的自组织将取代生硬僵化的“被组织”成为职工认知演进的主导性力量,而自组织国有企业系统能否顺利实现演化,将主要取决于其内部各要素关联起来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有方式,其更加注重思想沟通、信息反馈和自我调整,从而体现了自组织的特性。本文基于超循环理论,探析职工认知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从而引导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超循环;认知结构;自组织;可持续发展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根基在于预测和控制,企业管理者以明确的目标、强有力的手段,控制职工在事先预订的路径上向目标不断迈进,职工只是计划的执行者,工作主动性和能动性被弱化。这一模式是牛顿“确定性”思想的延续,目的在于“被组织”。牛顿的“确定性”世界观是指世界上不存在偶然性、随机性,一切都是确定性、线性和因果性的,确定论是世界的主题,世界的一切都是可以公式化的。这种思想显然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一些弊端,不但阻碍了职工自身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了整个企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运用超循环理论对职工认知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寻求建立一种基于“超循环结构”之上的工作认知结构模型,以此来促进整个国有企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 关于超循环理论

1.1 超循环理论的基本思想

超循环理论是由德国科学家艾根(Manfred Eigen)于1970年提出的,它是直接建立生命现象的数学模型。艾根观察到生命现象都包含许多由酶的催化作用所推动的各种循环,而基层的循环又组成更高一层次的环,即“超循环”也可以出现再高层次的超循环。其演化途径基本上有两条:在不打破原结构情况下的渐进演化和经历旧结构解体新结构创生的突变演化。

1.2工作认知结构超循环演化的主要条件1

超循环结构存在、进化必需满足三个前提条件:

(1)以足够大的负熵流推动结构的新陈代谢。

(2)以足够强的复制能力使系统信息得以积累、遗传。

(3)以组元间足够强的功能耦合保证结构的存在和发展。

2  超循环对职工工作认知结构的启示

2.1 职工原有认知图式与管理者外在传授

事实上,皮亚杰虽然提出了原有认知图式的重要性,但对于原有图式是如何出现的问题,则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真正在这一问题上能够给予我们启发的,还是艾根(Manfred Eigen)的超循环论。艾根(Manfred Eigen)从相互作用、因果转化成循环的关系入手,指出仅仅考虑因果关系的话,生命的起源就像是任何闭合环路的开端一样无法确定,但若从演化的、自组织的观点看来,将两个关系实体互为因果的循环看成是从无到有的进化产物,时间上的先后才有了意义。“问题不在于确定……哪个在先,而在于揭示从不存在这种因果循环如何过渡到存在这种循环”。单独的因果个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找到一个将它们耦合起来的适当方式,以便把为自组织系统集结所必须的一切性质集结起来,获得共同进化的能力。2而能够担当这一耦合重任的方式,艾根赋予了超循环。因此,在超循环理论看来,有了鸡就有了蛋,有了蛋就有了鸡,鸡与蛋是同时产生于两者构成的超循环之中,“现存的循环起源于没有这种循环的原始实体,这就是超循环论的结论”。3

从超循环论出发我们能够对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有更为清楚的认识。通过工作产生一个“信息场”,由于管理者与职工的主动性,两个原始实体之间的碰撞将不可避免。但碰撞的结果却可能迥然不同:如果两者出现相互作用,外在传授能够成为原有图式发展的“原因”材料的话,不论这种起始的联系会是多么弱小,两者都将构成循环,建构开始发生。循环一旦建立起来,原有图式和工作中所提供的知识将借助于自我增强的循环本性不断进化,逐渐摆脱起源时的必要前提直至最终完全摆脱。原有图式才能有意义---它为超循环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并将在接纳外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成新的图式,职工的工作认知结构由此得到发展。超循环是强调双方的共同作用,这与奥苏贝尔的以“相互作用观为基础”4的认知结构同化论更为相似。因此,原有图式与外在传授都只是为职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唯有将两者耦合成超循环的形式,这种可能才会变为现实。5

2.2职工工作认知结构的迁移性、回归性、关联性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掌握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实质上是一种认知超循环对另一种认知超循环的影响。在工作过程中,这种影响既表现为已获得的工作知识、技能、方法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影响,也表现为新获得的工作知识、技能、方法对已有知识、技能、方法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做正迁移,后者叫做负迁移。

回归性和关联性对职工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回归性—对职工以前学习过的工作方法在更高理论水平上更为深刻的诠释和概括,促进其的不断反思,促使其工作能力的不断“螺旋式”上升。关联性—将职工的关注眼光从具体的、单一的技术中牵引出来,在纵横联系的基础上赋予工作更为综合的意义,形成他们自己对工作体系的认知结构。

4 基于超循环的职工工作认知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和特征

4.1 基于超循环的认知结构可持续发展模式 

  通过上面对超循环结构演化过程与机制的分析,构筑了职工工作认知结构的

可持续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混沌认知;第二阶段:感性认知;第三阶段:理性认知;第四阶段:超循环认知 ……   

4.2职工工作认知结构可持续发展的超循环模型的建立

布伦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谈及可持续发展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从而将“人”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这与当今社会我们所提出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好吻合。

系统发展观认为,人的所有认知发展结果,均可解释为通过系统之间较为简单的成分间的循环交互作用,而自发的出现较为高级的形式。职工工作认知结构的形成,最初就是从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工作技术概念间的联系开始,慢慢地形成越来越复杂的认知结构。超循环的特征就是:不仅能自我复制、自我再生,而且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从而向更高的更有序的可持续状态发展。据此,笔者建立了职工工作认知结构可持续发展的超循环模型。(图1)

5 结束语

正如小威廉姆.E.多尔所言:“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的确不能,直接传递信息;相反,当我们帮助他人在他们和我们的思维成果以及我们和其他人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组成超循环)之时,我们的教育行为才发生作用”。本文透过超循环理论对职工认知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研究,正是奠基于这样的心向之上。相信通过这一机制的探讨,并将工作系统中 “活”的思维要素更为紧密地耦合在一起,对推动整个企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B.英海尔德等著,李其维译.《学习与认知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第一版

[2][5]邵桂华.体育教学系统自组织演进形式的研究—基于超循环的审视[J].

[3]苗东升.系统科学辩证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