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的途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高职院校思政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的途径探究

 邹玲

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云南交通技师学院)  云南昆明 650300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要阵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运行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

关键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现状;途径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中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课,其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对思政第二课堂的利用率与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了第二课堂的价值没有得到释放与发挥。思政课“第一课堂”重在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课堂”重在拓展学生思想意识的发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检验马克思主义观点与原理,并培养学生生活发展的能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侧重点不一致,对学生的培养期待也不相同。因此,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与融合,能够促进学生政治意识的发展,更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从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取得的实际状况来看,思政第二课堂的开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思政课第二课堂被重视的程度不高,不被重视

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堂的主要力量放在了第一课堂之上,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灌输与引导。高职院校对于第二课堂的设施投入不够,通常是依托在一定课后活动、讲座活动、学生活动中开展第二课堂,课堂经费的开展得不到保障。加上这类课堂的开展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收到的实际效果甚微。

(二)第二课堂的创新理念不强

在今天这个教学方式多元的时代,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开展形式需要与时俱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技能型人才为主,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上政治理论课程弱于专业技术课,也缺乏对政治理论课系统长期的安排。对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明,为“实践”而实践,进而造成了第二课堂实践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化,覆盖面小,实效性弱。第三,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重视度不高。就业目标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他们惯于将主要学习精力投放在专业课程、英语考级、行业资格证考取等之上,而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态度即是“不缺课、不旷课、不尽力、考试只求过”。对思政课的价值认识不足,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修完学分。上述原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第二课堂的功效无法发挥,也没能够缓解第一课堂的压力。因此,要把思政理论打造成一门学生愿学、爱学、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精品课,是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目前需要改革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改革突破点与难点也是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于一体。

(三)第一、第二课堂投入方面的失衡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人力方面,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师主要被安排在第一课堂授课,而在第二课堂授课的教师通常由班主任、辅导员、讲座老师等来担任。在物理方面的投入,第一课堂教学的各种设施设备通常被优先安排,得到一定的保障,而第二课堂教学设备需要通常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在财力投入方面,第一课堂往往预算充足、经费足够,第二课堂经费投入相对较少,严重影响了第二课堂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投入上的失衡,导致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无法达到真正的衔接。

二、开辟思政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衔接方式能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学生政治思想的提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思政理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的差异性是它们融合衔接的突破点。

(一有效利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习惯

   思政理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通过会有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里面的报纸、书籍、电子刊物、电子数据库都是能被第二课堂利用上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教材上的不足,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最新发展动态。第二堂的教师可以根据第一课堂的教材给学生列出相应的书单,计划性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观察能力,武装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同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读书交流会中汲取其他同学的观点与思想,从而提升自我的政治素养。比如,《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第六章关于法律这部分内容在第一课堂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学生们大多是从教师的口述中与同学们中的讨论中汲取到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涉及到宪法、民法等方面内容,如果只是单纯地从老师那边获得知识,学生们获得的知识是又限的。如果将第一课堂中无法拓展的内容迁移至第二课堂进行,教师带领同学们进入学校图书馆进行第二课堂活动,指引学生根据第六章的内容以及老师列出的参考书单在馆内进行书籍的阅读、学习、思考,那么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及时巩固,学生的疑问能够得到及时解答。在第二课堂中在读书交流会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把谈论交流后的思想汇聚成自我的理论报告,例如,在一次读书交流会之后,学生们梳理出交流后的认识与感想,在自我原来的知识系统的基础之上重新去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对方完善理论知识结构。通过这种互动的学习来增强第二课堂的实效性,同时也让第一课堂中的内容在第二课堂中得到了拓展与融合。如此,才能够真正将思政理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在一起,真正发挥彼此的作用,才会让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得益彰。

(二)夯实思想基础,以人为本协同创新

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立身之本。能力强、素质高人才的培养不能缺少思政课课堂发挥的关键作用。夯实思想基础,以人为本协同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第一,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发挥其价值作用之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要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机制联合起来,使其效用最大化。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虽然是相对独立的课程,但是二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第一课堂着重于解决学生的基础问题、共性问题、理论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二课堂着重于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实践问题、发展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在开展第一课堂前,教师可以与第二课堂的教师进行课前交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在真实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成。第二,要加强两大课堂的互动衔接,实现同频发展,做到内容共学、设施共用、人才共享、效果共通,实现优势互补,帮助学生实现手与脑、理论与实践、专业特长与全面发展三个有机结合。牢记协同的基础是开拓创新。21世纪是科技时代,创新时代,抖音、微信、QQ、MSN等各种社交软件横空出世,大学生对科技与新潮事物的追捧现象明显。但在这代青年人群身上,能够发现他们的冒险与创新精神。教师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利用现代科技软件,在学习中充分利用科技软件资源,提高学习效果。而推动两大课堂协同育人,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现代化素质教育发展,适应了新时代需要。以人为本协同创新在思政课堂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中的体现就是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上,用新理念、新观念去指导大学生实践,启发他们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问题。在新形式挑战下,大学生要能够正确运用社交软件与媒体平台,将这些科技技术运用于思政理论课第一课堂于第二课堂的需求之中,使“双课堂”的作用发挥恰到好处。让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焕发勃勃生机。

(三)聚焦关键环节,在日常运行上贯通融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标上存由差异,但是他们为培养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既存有一致的目标,那就应该有效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关键结合点。这就需要在课程的设计上注重协同。高职院校在指定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计划之时,要紧扣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各自有的特点,要将二者的特点融合起来,切记厚此薄彼,彼此割裂,要让各自的特色在另外一个课堂中发挥作用与价值。此外,第一课堂、第二课程体系的设置还需要完善教学课程体系,两大课堂应该有各自的教学重点、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系统,把思政课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学习学分成立一个互相承认的机制,让第一课堂取得的学分可以用于在第二课堂的学分取得中,这样既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有效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中的劣势避免,将二者之间的优势发挥出来。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问题的处理上应该协同。一般性问题,可请专业业务部门去处理解决,对一些涉及多部门的问题,则应该采用联动商讨的机制。例如,每年召开特定或是不定期的联动会议,重点明确下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方向,找出工作中难点与重点问题,然后将问题解决方案用于规章制度化。为防遇到突题目《高职院校思政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的途径探究》发性重大问题时,应该设立临时召开专题联席会议,会商存在问题,明确努力方向,细化工作举措,让多部门参与管理商讨机制中,化解危机,促进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制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新芳.开辟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学第二课堂的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6:114-115.

[2]包双成,王晓莉.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7):25-26.

[3]刘晔,张盼盼.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J].河南教育,2020(5):49-51.

作者简介:邹玲,女,汉族,讲师,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云南交通技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信息:本文系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云南交通技师学院)2020年度校级基金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第二课堂发展路径研究——以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SQ202001)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