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80
摘要:城市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增长,也有诸多环境方面的挑战,如何实现城市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建设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基于此发展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被提出且正由试点示范走向全面推进,对此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全面梳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真正的“海绵城市”,实现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文章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要点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应用要点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2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作用
传统城市建设中面对大自然采取的是“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也导致城市面临这种生态环境问题,如:资源约束、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对此,新时代城市发展逐渐认识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技术进步与城市化率基本处于同步状态时,城市化不一定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但是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边际生态环境治理成本远高于技术水平提高后的边际成本,因此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对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海绵城市内涵分析可得,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工作并非单纯地改变城市排水模式,而是构建可持续的、健康的水循环系统。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相比,“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采取的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将“河流”“湖泊”“湿地”等打造为“海绵体”,对城市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构建“慢排缓释”“源头分散”的排水体系,由此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水平,保证城市水安全,有效解决水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3.1海绵理念的道路设计方法
3.1.1下凹式绿化带设计方法
绿化带是道路工程中必不可少的设计环节,通常包括两侧与中央分隔带、行道树木与绿化设施等。在实际设计实施过程中,必须将绿化带合理布设在建设区域道路断面附近,进而充分发挥其渗水功能。下凹式绿化带主要是在绿化区域预留出足够的下凹空间,以存蓄自然降雨,一般通过增强绿化带雨水渗透与径流能力,提升其对自然降雨的存蓄能力。并充分发挥其径流过滤、降低流量等基本功能,将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和雨水进行二次利用,进而保障水循环系统的稳定性。此外,还可通过使用砾石、蛭石等材料构建绿化带,以大幅度提升雨水净化效果、降低地表径流水资源污染程度。
3.1.2生物滞留带设计方法
生物滞留带就是将部分植被合理布设在道路两侧,以存蓄与滞留自然降雨,同时应用其自身特性对水资源进行净化处理。如在降雨量相对较大地区,便可合理应用生物滞留带优化路面环境,降低路面区域空气污染,进而保障水资源回收效率与回收质量。此外,布设生物滞留带还能对区域路面积水实施更加科学合理的存蓄和调配,使雨水得以大范围渗透至地下,进一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相关设施的环保效能,进而达到多元化城市自然环境绿化目标。由此可见,生物滞留带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3.1.3边坡防护及路边沟设计方法
一般而言,部分处于山地区域的市政路段,会因地势因素产生大量永久性边坡。在实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时,传统工程通常采用框格梁、锚喷混凝土等坡面防护方式,外观效果不佳且十分不利于附近区域自然生态循环。因此,在现代工程道路设计时,可适当融入海绵设计理念,综合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及力学等多个方面,应用植物根系特有的锚固作用来加固边坡表层,从而使周边生态环境与边坡防护结构融为一体,进而降低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在实际施工时,通常采用格构梁植生袋、TBS喷播植草及格构梁植草绿化等方式,对边坡进行生态性防护,使其能够在降低雨水冲刷、减少土粒流失、削弱溅蚀、控制雨水径流量及孔隙水压的前提下,减少开挖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净化空气环境、调节区域气候。采用此类防护方式,可在满足多样性物种生长需求的同时,降低对道路周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净化区域动植物生存空间,平衡景观与生态之间的自然关系,从而真正实现优化城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最终目标。
3.2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3.2.1植物种植设计
在绿化布局上,基本上采取了规整的布局方式,通常采取排列和栽植的方式。使广场能够保持良好的环境和新鲜的空气,让劳累的工作人员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此外,从大桥上眺望远处或岸边的植被,可以让人心旷神怡。河岸植物选用季相鲜明、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在坡岸的分层梯田栽培池中,上部选用水草、女贞、紫叶小檗等具有抗旱、耐潮湿的植物;在底层选用芦苇、黄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
3.2.2人工湿地和下沉式绿地
首先,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在河道和湿地两岸建立各种人工湿地,比如滞水塘、蓄水池、湿地浅坑、蓄水池等。或者在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地下蓄水设施、排洪管道等措施,增加雨洪流量。作为城市最大的海绵体,其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不论是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为基础,还是赋予其蓄洪蓄水的功能。其次,可以利用城市市区或郊区地势高度的差异,建造一个下沉的绿地空间。这种新建成的下沉绿地与人造湿地的日常景观相比,差别并不明显。但是,在降雨过程中,下沉式绿地能为局部地区提供临时的蓄水空间,从而减轻区域内的排水压力。为避免该地区土壤侵蚀,可在沉陷型绿化及湿地边栽植水杉、桂花、枫杨等喜水植物。通过绿化的方式,治理土壤侵蚀,使人工湿地与沉降景观相结合。它既可以为城市防洪、排水,又可以净化城市的水质。
3.2.3水系统景观设计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水系统景观的设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一方面,要加强对城市湿地的保护,特别是在城市地势较低的地区,要防止发生洪涝灾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自然环境。但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自然环境,要与自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以减少资源的消耗,达到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而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要转变传统的设计模式,科学合理地开发城市空间,并将其与城市的地理环境和降雨相结合,既可以确保景观设计的正确性,又可以使城市的总体规划更加合理。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大新理念,为城市雨污与洪涝问题的解决、生物多样化的发展、宜居环境的营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打造海绵城市,是有效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品质,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有力举措。接下来,从化区将坚持规划引领,严格把控在建项目质量,加强洪涝安全评估管控,为从化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的城市基础,力争真正实现水、人、城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李岩,基于社会资本方视角的海绵城市PPP项目风险评估[J].建筑经济,2023,44(04):51-57.
[2]吕红亮,吴岩杰,于德淼,等.后试点时代的已建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编制[J].中国给水排水,2023,39(06):41-48.
[3]张禄.智能算法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应用进展[J].给水排水,2023,49(01):13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