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数学“生活化” 探索课堂新样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领悟数学“生活化” 探索课堂新样态

王辉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鼎屏镇第三小学

要:《课标2022版》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学会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分析、归纳、类比、探索反思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通过建模、应用等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双减”落地的数学教学探索,重在整理、归纳生活化与问题化的两大主题,探索课堂新样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素养刻不容缓。

关键词: 核心素养;生活化;课堂样态

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学习内容的书本化、教条化,忽视内容的生活化;课堂教学过分关注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这样做的后果: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教材所呈现的课本知识上,对数学的实际运用仅仅停留在做几道计算题或应用题上;学会了数学却不能在生活中实际应用,即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不能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新课标提出了数学教学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核心素养目标,重新诠释数学教学生活化要义,数学课堂如何促进学生对既有的经验进行筛选整理、优化和提升,以实现学生经验的不断生长,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新样态每一个数学教师的新使命。

一、重新诠释“数学教学生活化”要义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投入数学学习。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生的数学学习正是基于自身已有的经验,又不断改组与完善数学活动经验,在循环往复的连续过程中实现经验的积累、创造与转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正是要学生意识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才能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从而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二、探索“核心素养”课堂落地新样态

1.教学内容生活化,核心素养才有家

(1)让学生在有趣的生活化情境中,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在兴趣的氛围中考虑相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

如,手袋是生活中常用之物,有千姿百态的手袋,他们是如何制作的?首先应辨别手袋的形状,可以分割成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然后才能通过计算其面积(体积)进行设计与制作。这些生活问题需要通过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样在联系生活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将新知识的形成置于生活情境中,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

如,一个老富翁将他的两块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分给他的两个儿子。老富翁这样分公平吗?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学生亲身体验平行四边形的切、移、拼、思、说的过程,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高度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度,平行四边形的底部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度,然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因此,推导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高。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3)让学生体验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例如,在教学“1小时= 60分钟”时,课件动画直观地演示了时针和分针的旋转。首先,全班按男生和女生分为两组。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旋转,看看两根针是如何移动的。然后两组交换并再次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走动时两根针一同起停。时针持续1小时,分针持续60分钟。因此,得出1小时=60分钟的结论。教师创设情境,生动呈现知识1小时=60分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参与观察、领悟思维、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比教师抽象的讲解或学生抽象的结论要深刻得多。

2.教学过程生活化,课堂样态新表达

一是导入环节注重数学生活化感悟。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以“曹冲称象”故事导入,通过观看视频,明白七岁的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最终称出大象的体重,从而引出转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起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索兴趣。二是探究新知时用生活化场景引导观察、分析,学会思考,获得新知(知识建构)。多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题策略,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强大作用。三是在知识巩固环节,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让学生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一种情况迁移到另一种情况,从课堂迁移到社会生活。教师需要做的: 让孩子学习有趣的数学,新鲜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同时,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现学数学的

无穷价值。

3.克服数学教学书本化,教条化

(1)合理优化教材资源,为数学教学增添养分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探索性的数学问题材料与教材相结合,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调整和重组,从而为数学教学内容增添“养分”,例如: 12-7=5,(12+3)-(7+3)=( ),(12-6)-(7-6)=( ),减数和减数同时加(或减)相同的数,而差不变,这种同增同减差不变原则,经常出现在差倍问题、年龄问题、比率问题、分值问题、方程问题、组合图形等问题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这几类问题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纳,使学生运用同增同减同差的原理,探索更多的新知识,重获成功的喜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生活中进行教材的改编和整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充实,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生活和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贯彻“生活化”理念,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

大多数老师注重了“新知源于生活”的理念,但在巩固运用时只是抽象机械去读记知识点或强调计算,忽略了运用时回到生活中去,甚至在生活中遇到了原来建构起的数学模型也不会解决了。基于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育要遵循“新知源于生活、旧知运用于生活”的理念,利用教学中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生活”实现“数学化”,让数学真正进入“生活”。

在学习“分一分”时,为突出平均分,把6个圆分成两堆,全班几十个小朋友分的结果仅有三种,即1个与5个、2个与4个、3个与3个,这三种分法可以合并成两类,即每堆个数同样多和每堆个数不一样。我们把每堆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均分,感悟由具体的分到抽象的用除法算的过程,凸显“新知”源于“生活化”

结语

教学中既要坚持“新知源于生活化”,更要注重“旧知”运用于生活中。

学完新知后,应强化巩固运用环节。扎根生活,学以致用,是小学数学学习价值的有效体现。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落实培养核心素养”路上,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新样态,让每位教师坚持数学教学生活化,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帮助小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学习、使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成长、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获得到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敏:"双减"视域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2022-06-29 (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苏春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亚太教育》 2022年第24期95-98

[3]黄蓉:伪生活化:“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问题 《求知导刊》 2022年第20期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