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从“不知道”开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3
/ 2

采访从“不知道”开始

叶永华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有些记者在采访或拍摄人物那些“重量级”人物的时候,很容易把全部的宝押在这个主人公身上,片子不好就会埋怨说这个采访对象表达不生动,不适合电视表现等等。事实上,我们从来都不是因为“知道”而去采访,而是因为“不知道”才开始拍摄。

按常规套路采访,这是大家都愿意干的活。有的记者在采访之前简单看下资料就完事了,以为自己都知道了。其实,这种所谓的知道恰恰就是“不知道”,这样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有冲击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出现“冷场”,回来后只好抄材料了事,当然写出的新闻也就干瘪无味。拍摄“万少华团队”这部专题片,我们本来也想抄点近路、走点捷径。因为报道这个团队的文章资料很多,随便拼凑粘贴一下就是一篇片专题稿,省事又省力。但后来仔细想想,我们还是放弃这样的念头,放弃那些大家都知道的而且是老调重弹的内容。从“不知道”开始,思考人物,思考拍摄对象,把纪录的对象“放回”那个时代里,反复“琢磨”逐步深入,以全新的视角去挖掘、纪录、采访,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片子构架,从“万少华团队”服务的这些烂脚老人身上,看到他们背后的经历、故事,以及所承受的苦难,片子取名《抚伤》其寓意就在这里,该片获2019年中宣部优秀节目三等奖。

拍最熟悉的人也要从“不知道”开始,要挖掘出人物背后的“陌生感”。所谓陌生感,就是他作为普通人那一面所不为人知的平凡事。 如报道《改革先锋--谢高华》,其故事内容都离不开“乌引工程”,义乌小商品市场等,这些熟悉的材料很难报道出新意。作为改革先锋人物谢高华,我们一定要敢于对这样有历史使命的人物作出自己的判断。片子可以让谢高华从义乌调回衢县带回的三样东西说起:一件是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信仰”;一大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著作和其他书籍;一对用了20多年的桌椅。这些被赋予“陌生感”的物品,观众完全可以感受到谢老是一位信仰坚定,善于学习又清贫为官的好干部,这样的“陌生感”才能感动人。

还要为“不知道”新闻做好准备。记得有一次采访“最美衢州人”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这本是一次常规的报道,典礼前有过彩排,也没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可在正式典礼上,一93志愿军老兵听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突然趴到舞台的地上,现场演示匍匐前进动作,这应该是刻在老兵骨血里的记忆。我们记者抓住这了一瞬间,制作了短视频分发全网,这段视频在“美丽浙江”抖音号发布后,4小时点赞破百万,阅读量更是破两千万!

我们说,拍摄人物。首先要反复“琢磨”这个人,去探寻他人生中的每一次至关重要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思维导线来传递我们的诉求。像央视在“吾家吾国”专栏采访我国著名海洋地质专家汪品先院士(妻子孙湘君是我国著名孢粉学专家),就是从两位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开始的。当记者问两位80高龄科学家一年365天有多少天到办公室,他俩回答道:“就是365天”。这一愣住了记者,接着,拍摄就从365天的这一天开始......“生命不息,科研不止”这是片子留给观众最深刻的印象,也体现出两位老科学家的国家情怀。这个例子只想告诉大家,记者要学会从打动你的地方入手,从不为观众的只晓得内容“点位”出发,挖掘人物内心的价值取向,以此来感染观众。 其次,要挖掘出人物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应该是“专注+敬业”的完成组合,它不仅表现为一种专注、敬业的态度,而且是专业能力在精神层面的升华。所以,在“两专”典型报道中,我们不能忽视“两专”人物在专业精神方面的追求,除了把工作当事业干,更要把敬业作为报道的关注点。如《陈轩:用脚步丈量土地 用行动守护耕地》这篇报道就缺少这方面的表现,只是简单介绍陈轩在保护耕地的一些常规性工作,对人物扎根浙西大地默默耕耘的敬业精神,没有很好深入挖掘。而《扎根山区 苦乐相伴服务山区百姓》这篇报道就做的好的多,片子讲述一位90后公安女民警,扎根山区,情系百姓,默默奉献。片中运用平凡、朴实真人真事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幕幕感人的瞬间,彰显了山区民警的价值追求。片中以真感人、以情动人的画面和现场同期声,也增强了人物报道的可看性。做人物报道,要传递出一种情怀,以更充分地、更鲜明地体现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性。也许,你会问:“做人物报道围绕人做,还是围绕事做”。我想两者的区别在于,围绕事做,只要把事情讲清楚,围绕人做,就需要加上记者自己的感悟,你对这个人理解多少,决定了你的片子的深度和广度。

前段时间我看到人民日报官方网站推出“我家有烈士”专栏,很多烈士的亲属、后代以各种形式在网络上表达对烈士的思念,讲述报效祖国的故事,激发了广大网友共同缅怀历史、致敬英雄。之后我们的记者拍摄系列人物专栏《最思念的人》,用镜头纪录那些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们,以我最思念的人的报道方式为突破口,拓展选题外延,讲述生动故事。采访了革命老干部、退伍军人、山区百姓、创业青年等。报道内容事迹感人、主题鲜明,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总而言之,做新闻我们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除了采访,拍摄也一样。像抗击疫情那些震撼感人的画面,都是在“不知道”的情形下被一一记录下来的,这是画面语言的生命,真实的力量和不可预测的精彩,让观众感动泪流,这就是“不知道”的魅力,当我们懂得这个朴素道理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净化或者丰富着自己。记得央视同行说过一句话: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而是要感受到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告诉大家,拍片子做节目要寻找到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径,这是成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