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乡村建设的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6
/ 3

新时代下乡村建设的路径探析

吉萱,刘文萍,于海燕,马玉华,顾刘米娜,魏晓萌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目前,在乡村建设方面,很多的农民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发展能力与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地位不相适应。坚持培育新农民与建设新农村的良性互动是我们最现实和最迫切的选择。由此,想要提高乡村建设的效率,需要对村民进行引导与技术培训,保证村民可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贡献力量。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现状;解决建议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将极其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相继推出多项惠农政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总体看来“三农”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尽管在惠农政策的作用下,农民收入不断增多;但长期来看,农民的增收无法持续甚至还会出现反弹和倒退。此外,尽管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但城市和农村依旧是两个孤立的市场,仍未找到合适的载体和发展模式促进城乡互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发展不断受到市场排挤,地位不断被削弱。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受政策、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农业发展缓慢。

二、新时代下乡村建设的价值意义

第一,推动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乡村的环境质量,促进农村旅游和休闲业的发展,还能吸引城市人口来到乡村居住和工作,促进城乡人口流动。第二,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建设能提高农业生产环境的质量和效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第三,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农民生活质量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标志,乡村建设能完善农村基建,提高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民生活条件。第四,保护乡村风貌。乡村风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建设可以挖掘和弘扬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提高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第五,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乡村建设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乡村产业新动能,提高乡村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第六,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乡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建设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强化乡村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的管理和监督,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组织建设。第七,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它的实现离不开乡村建设。乡村建设可以提高乡村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旅游和休闲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保护传统文化和乡村风貌,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三、新时代下我国乡村建设的存在问题

(一)重项目建设,轻规划设计

在进行乡村建设时,很多村不挖掘本地特色、资源、文化,也不科学规划布局,盲目跟风发展,导致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缺乏系统的乡村建设理念。很多地方都是由一些有规划资质,但不懂乡村的规划设计院在做乡村建设规划,在农旅结合、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没有主题定位,只知道复制抄袭。

(二)重政府决策,轻村民参与

在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方面,村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在规划乡村建设时,多半是村领导甚至是政府部门进行决策,村民只负责执行,没有充分尊重和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削弱了村民的积极性,即便制定的建设规划是有效的,也无法将这些规划落到实处。

(三)重政绩任务,轻实际效果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是基层领导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所以一些官员为了政绩和任务指标,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劳民又伤财,结果是村美了,设施完善了,但大量的合作社成了空壳,村民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善。

(四)重硬件开发,轻人才培养

乡村建设成功关键在建设项目运营人才,人才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对于乡村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乡村建设硬件做得再好,没有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优质的乡村运营与品牌宣传和良好的经营环境,乡村人才和投资商没有良好的发挥空间,自然很难盈利。

四、新时代下我国乡村建设的解决建议

(一)重视乡村特色

以全面视角考虑乡村发展,充分尊重乡村的自然结构和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的空间功能,展现其完整复合型生态系统价值。从发展产业链入手,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和传统建筑的破坏,多方面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政府引领

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划编制、政策支持、试点示范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监督考核,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机制,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善于抓典型、树标杆,推广工作进展快、力度大、成效好的典型示范,发挥引领作用,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

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造,切实维护农民的意愿和创造。将乡村振兴转化为组织和引导农民的过程,促使农民接受教育、提升文明素质,激发农民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使农民群众真正明白乡村建设与自己的切身关系。

(四)因地制宜

不同的乡村建设项目内容要有不同的特色和价值。不同的区域村落,有不同的空间特征、沿革历史和发展实力;不同的规划方案,有不同的财力构成和资金来源。以更灵活的考量和测评机制予以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给予有步骤、分阶段的科学引导。

(五)重视人才返乡

乡村建设要防范人口、产业、财力空心化,重视劳力与人才资源的稳定。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创业环境的改善,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吸引乡贤人士返乡投资,扶持乡村能人在地创业。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增强双带能力,重视保留与壮大集体经济,扶持有竞争力、就业容纳力的产业,注重建立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关联机制,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留住农民,并使其成为乡村建设主体与最大受益者。

五、蒲韩社区案例

典型经验

1.生产合作

(1)建立信息档案

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农户的全面信息,并及时更新。社区派遣数十名主要工作人员进行调研,每人负责50-150户社员,关注农户信息的变化,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此外,工作人员还要定期巡查农作物生长情况,统计作物的类型和已改良过的土壤数量,及时把信息提供给市场部,方便相关管理人员整理农户信息档案。

(2)统一化管理

社员自己种植的农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统一使用农资、提供机械化服务、进行技术指导,农产品达标后统一销售。合作社统一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能构成与厂商谈判的平等地位,在价格上获得优惠;统一提供种子、有机肥等农资能够保障农产品质量。同时,对种植生态农业2年以上的农户给予机械服务的价格优惠,以鼓励农户长期实行生态农业。

(3)培训农村技术推广员

合作社挖掘本地农业技术人才,将善于种植管理的种植土专家聘请为农业科技员,不定期深入田地为农户讲解,并进行实际操作。将有丰富种植经验却无法有效整合的农户的技术形成图样或文字,在社区进行推广。

(4)探索新技术,引进新品种

合作社与青年农场共同开发新型农业技术和种植新品种,要求工作人员学习和探索相关农业技术,在农场的“一亩地”上探索种植有机农作物,率先开发生态农业的技术,并在社区进行普及。

(5)土壤转化

蒲韩社区全面推广“土壤转化”,统一转化标准和技术服务,规定第一年每亩土地的转化费用为30元,第二年减半,第三年起全部免收。完成转化后农户自动成为社区正式社员,为每亩有机土地缴纳500元股金后方可享受社区提供的互助金融服务。目前完成土壤转化的承包地约为一万亩,有机堆肥大多替代了化肥,果树和蔬菜也几乎不打农药。

(6)土地内部流转

社区的土地不会流转给外部公司,外部公司组织农户一起耕种的形式大大降低了农户精耕细作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民和市场的直接关系。蒲韩社区提出了“生态大树”计划,即村民将撂荒的土地以入股的方式流转给社区,社区再根据土地的质量、地块的远近计算价格,一亩地一年的流转价格是100-300元,目前社区内已流转3000余亩地。

(7)多样化种植

蒲韩社区推动多元生态种植,鼓励每户多品种、小面积种植,建议大家每5-10亩地种一种农作物,每种作物最多不超过50亩。社区中有2400余户农户家里的土地都是多元种植的,整个社区大概有20余种农作物,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

(8)创新返利形式,用实物代替货币进行返还

合作社通过对农户统一收购的价格与销售的价格间的差价获取利润,返还净利润的60%,返还形式主要是补贴农业生产和发放生产生活用品。农资、机械化服务的形式返还可以继续引导农户进行有机种植。在生活用品上的返还可以引导农户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健康消费,还能利用其规模性为社区、农户谋取更大的盈利空间。

(9)资金信用互助

合作社内部采取资金互助的方式帮助农户贷款融资,这种形式以农民利益为导向,利息比商贷低,获取的利益也不会外流。社区收益的60%返还给社区会员,30%提取为公益金为社区农民服务,剩下的10%作为工作人员的奖励。这不仅能为农户及时提供农村生产生活所需的信用借款,还提供了社员发展资金。

2.日用品和农资统购

(1)农资购销中心

社区派工作人员统计农户在生产生活中必需品的需求量,由社区出面联系质量好、有信誉、有售后服务保证的产品,以批发价购得所需商品,再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分销给农户,避免农户单独面对市场时受零售商价格影响而导致利益受损。

(2)内部互换

通过辅导员了解每户对日用品和农资的需缺情况,月底工作人员进行汇总后统一购买。若村庄、社员间能进行“物物交易”则在内部流通,若不能进行内部交易,则由社区找商户统一购买,再配送到户,产品的价格随行就市,这极大地减少了社区成员对现金的需求。社区还会对社员的消费进行正向引导,对于部分消费品限制购买数量,培养社员良好的消费观念。

3.农产品统销

(1)社区通过前期对农户以及种植农作物调研的情况来把握所收购的农产品质量问题。由于收购的量具有规模性,社区能够与外商谈价,从而提高收购价格。

(2)合作社将完成土壤转化后产出的农作物实行统一销售。开始是将产品卖给城里的超市;后来合作社在多地建立了“城乡互动部”,每周四、五将无公害的蔬果、粮食等送进城市消费社员的家里,实现联合社、居民、农户之间的利益均衡。

(二)经验总结

1.蒲韩社区聚焦农村生活,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需求,组织社员齐心协力,不断探索、总结,建立起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小农合作自治组织,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了农民自主自治与社区综合发展的借鉴经验。

2.社区的两大发展主线为经济合作与公共服务。各专业合作社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经济服务类合作社为公共服务合作社提供资金,公共服务类合作社为经济服务类合作社提供人力资。

3.倡导有机农业,进行生态保护,坚持生态理念,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了社区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更推动了社区经济的增长。

4.社区积极号召中年骨干动员子女回乡,再由这批人带动大学生返乡服务,打造优秀的青年人才队伍,为社区生态发展出谋划策,提高了青年对乡村建设的参与度、贡献度、推动力,使青年成为社区发展的主力军,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5.工作人员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工作的开展打好群众基础。社区还定期组织团队讨论社区未来的发展规划,要求工作人员做年度规划,培养了团队成员的前瞻性思维,为社区的发展明确方向。

六、其他案例——辽宁十家子村:农村电商新业态

辽宁朝阳的十家子村利用亲情、乡情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以电子商务为突破点,创办电子商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通过“互联网+种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实体店”模式推动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产业发展领头雁

十家子村党支部号召、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王颖响应号召,返乡创立新发永业电子商务公司,注册“村姑进城”品牌,推动当地特色水果和杂粮产业发展。在王颖的影响和村党支部的支持下,20多名大学生积极返乡,领办合作社,创办经济实体,成为农村创业创新和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二)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

十家子村探索“线上网店+线下实体店”的创新模式,在多地开设线下实体体验店,与淘宝等大型平台对接,搭建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形成“线下体验、网上下单、云仓发货”的运营机制,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入市的销售渠道,建立了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的产业链模式,利用互联网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三)打造乡土特色金招牌

十家子村以“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近万亩。以农民合作社为核心,通过种苗供给、田间管理和成熟采收一体化跟踪服务,打造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清洗、包装、分级标准,规范农产品初加工,与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拓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创立了“村姑进城”“蛮妞”“晶脂”等知名品牌。

(四)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

十家子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模式,带动27户贫困户脱贫,500余户农民致富。村党支部将集体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发展致富产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让农户享受股份制比例分红;公司不仅统一收购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由电商平台和线下体验店统一销售,还吸纳农户进入公司就业。农民真正成为了卖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红金、得财金的“五金”农民。

七、结语

乡村建设是解决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重大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经之路,通过对典型乡村的研究,我们看到了未来农村的雏形: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共同富裕的乡村生活,优美宜居的村居生态,传承发展的乡村文化,和谐有序的村风村貌。我国乡村建设战略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和经验。乡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必须抓住农村的主要矛盾,找准农村发展建设的关键,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村民们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王洋,汪丽华,黄嘉幸.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究——以湖北省钟祥市鱼池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9):131-134.

[2]崔腾飞.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分析、驱动机制与转向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22(12):145-152.

[3]张霞.“三美”融合视角下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以建德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05):254-256.

[4]高强,崔文超.县域城乡融合视角下的乡村建设:历程、堵点及实施路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3(01):1-12.

[5]白雪娇.社会共治嵌入高质量乡村建设的逻辑语境、实践过程与效能分析——基于“新村”的案例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02):113-121.

项目信息:本论文为山东师范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场舞跳出的综合合作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蒲韩经验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0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