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附中丁家庄初级中学 210034
背景与缘起:
我国有学者曾做过一个大规模的调查,在对20980份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当前中小学生虽然都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但劳动时间普遍不达标,会炒菜做饭的比例较低,甚至农村孩子也大多不会干农活,家务劳动技能不足,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待提高,“富裕而娇”甚至“未富先懒”“未富先娇”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中小学生劳动能力严重不足值得警醒。自2022年9月开学起,劳动课正式升级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好的劳动教育,就像一个熔炉,重视家校融合,不管是学校的课程环节,还是家庭生活实践,在接受熔炉冶炼后,个体人格得到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锤炼,人与人之间增加理解和爱,不同社会背景家庭中出来的社会成员有更多的认同感与共识度。发挥价值观熔炉价值,是劳动教育的魂。
劳动教育要牢牢抓住“以体力劳动为主”。在劳动教育那些看不见的成效中家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习惯和品格养成。从长远看,家庭中俯拾即是的日常劳动教育,是不教之育、生活学习,更能持久地塑造学生的意识与行为。家庭是落实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孩子适度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仅可以正心修身,还有利于培育儿童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更体现劳动教育的日常性、连续性和生活化。
具体事例:
重视家校融合,发挥熔炉价值-内务整理帮助“正心修身”
经过与做法:
1.渗透“劳动光荣”的意识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爱劳动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但不知从何时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论家境如何,不论城市乡村,“再苦不能苦孩子”开始成为国人的共识,家长不愿让家务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76%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比做家务更重要。只要孩子努力学习,家长便心安理得地把家务劳动全部包揽,殊不知勤俭朴素、吃苦耐劳、认真负责这些宝贵品质的培育契机也正在从孩子们身边悄然溜走。
所以,第一步有必要在家校间达成一致,共同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并帮助学生形成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
在这一过程中,我通过家长会、家校开放日、个别学生家长约谈,邀请家长参与参观班级全体学生的内务整理(抽屉、桌面、侧柜)并指出不同内务整理的差异之处,同时为优胜者颁发“内务小能手”奖章,通过榜样的力量来促使家长认识到家校融合,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劳动教育的紧迫性,以及内务整理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赢得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支持。
2.帮助家长树立整理内务可以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的理念。
内务卫生整理是一个契机,一个在学校养成好习惯的为数不多的机会。因为每个孩子在学校都要收拾好自己课桌和储物柜,都要整理内务,特别是在课间学科资料的调换,在家也要学收拾自己的房间、书桌,甚至帮助家长整理家庭物件,利用这个契机就能培养学生好的习惯的养成,知道自己物品要放在哪儿,要怎么放等等。这样无形之中就为孩子们每天好的习惯上了一节好课。好的习惯可以决定人的一生,好的习惯的养成,也绝非一朝一夕的养成,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培养学生劳动习惯,需要学生长期的实践,保护学生的劳动热情,促进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释放更大的潜能。每一颗教育的种子都会在学生心中慢慢生根发芽,但它需要一个过程。劳动教育不是乏味、可有可无的教育,而是生动活泼、关乎学生健全人格、生命质量的教育。
整理内务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去除他们烦躁的心理,帮助孩子正心修身。事实上,整理内务需要的不是多大的力量,需要的是细心、耐心、用心。要求抽屉里、侧柜里、书包里、桌面上的书齐刷刷,一床被子叠出棱角,床单没有一点褶皱,牙刷杯子对同一方向,桶子毛巾在一条直线上,没有用心、细心和耐心,那是做不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平常表现听话、性格沉着冷静的学生内务卫生都比较好,而性格外向、表现调皮的学生内务卫生大部分表现的比较差,他们知道物品改如何摆放,他们知道被子如何叠放,他们也知道别人的书桌比他整齐多了,可他们对于内务的要求太低,没有过多的用心、耐心去整理自己的被子和大小物品,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解题的时候也会如此,做任何事情缺乏坚持,没有耐心,久而久之,做任何事情都无法持之以恒。整理内务而且对于学生去除烦躁也有很好的作用,整理内务不仅需要的是细心、耐心,而且需要时间,一床被子,一个床单,需要学生花费不少的时间进行整理,对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来说,长时间的面对重复的工作,需要一份去除焦躁不安的情绪,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脾气大,性格倔,总是高估自己,对于很多的中肯的意见反而听不进去,而内务整理正好磨去他们那种娇气、富贵的毛病,人人都是一个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在正心修身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实,最初孩子对劳动是有积极性的,这源于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但缺乏相应的内务整理的技能,所以会像无头苍蝇,无章无序,这样的结果让孩子越干越没信心。此时此刻,需要家校携手,教会他们先学会分类,再根据大小尺寸摆放,当孩子每取得一点点进步,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细节给予肯定与鼓励。
不过,最怕的就是,许多家长只看重孩子劳动的结果和消耗的时间,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情感,经常打击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无形中扼杀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导致了孩子不爱劳动的结果。
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引导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找寻方法,总结规律,把活儿越干越好,越干越巧,逐渐提高实效性。只有通过细致具体的指导,学生才能在平时的劳动过程中不断精进,习得技能。
5.通过内务整理,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学生不仅是班级的主人,在家庭中也要承担一份责任。在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后,我们可以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家中承担至少一项家务-内务整理,家长和孩子可以商定再增设其他相应的家庭劳动岗位。
制定班级、家庭劳动承诺卡,由家长监督并定期向班级反馈孩子家务劳动的情况。我则定期在班中进行反馈总结,树立坚持承担家务的学生榜样,使家校教育达成一致。
家庭和学校的共同监督,巩固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学生的自理能力、责任意识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劳动使他们在班级和家庭中小主人的角色得到了强化,个人价值得到认定,在这些正向反馈中,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主要成效:
其实整理内务的作用,更重要的部分是精神,一种无形的精神,一种能随时爆发出来的精神。学校里面也是如此,一所内务好的学校他们的学生综合素质也一定会高,他们的学生会在各个方面都相当出色,这是毋庸置疑的。希望更多的学校愿意拿为数不多的教学时间去进行这种看似无用的学生精神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劳动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活教育,而且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教育。学生通过劳动获得生活体验、生活乐趣、生活技能,如此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所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会让其生命更好地发展。
思考与启示:
目前,家庭更多是被学校牵引着参与完成劳动教育的支撑任务,还缺乏主动和自觉,更不足而尤为重要的,恐怕是如何提升父母们自身的劳动观。不管国家和学校当中如何宣贯、引导,父母亲心目中如果以读书之外“万般皆下品”,对下一代以“摆脱体力劳动”作为子女教育目标,那么劳动教育入心入身会难度很大。
其实,对很多身为普通体力劳动者的父母而言,家庭成员的劳动观一致、共享共担家庭中的劳动任务,是家庭长期和睦、儿女尊重父母以父母为荣的重要基础。对条件较好的家庭而言,从小身体力行地培养子女不让人代劳,不坐享其成,是家庭代代兴旺的可靠保证。
重视家校融合,发挥熔炉价值,五育融通,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要素的培育建立起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不能是独立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一个单独的教育存在,而是要通过所有学科弘扬劳动精神,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所有教育活动开展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