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0
/ 3

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的作用

崔秦义  李林

中核西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使得土木工程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和风险,从而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这有助于减少频繁的维护和修理,降低运营成本。其次,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能够提供较高的耐火性能。在火灾发生时,混凝土可以保持建筑的完整性,减少损失和伤害。此外,混凝土的施工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和材料,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由于混凝土寿命长、维护费用低廉,其净现值和折现率比其他材料更具有优势。然而,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时常会受到各方面制约因素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问题,例如混凝土结构裂缝。这会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处理的有效性直接关乎土木工程建筑的应用期限。总的来说,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在具体应用中也需要考虑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确保土木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关键词:混凝土;强度;建筑材料;

1.概述

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由胶结料、骨料、水和外加剂等组成。它经过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和养护等过程制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公路工程、桥梁和隧道工程、水利工程等建设领域。

混凝土是一种复合材料,其体积构成的组分为水泥石占25%左右,砂和石子占70%以上,孔隙和自由水占1%~5%。水泥和水发生反应,形成硬化前的胶结作用,具有和易性,可以流动、密实,并能够形成混凝土拌合物。硬化后,混凝土具有强度和耐久性。

混凝土的优点包括强度高、耐久性好、价格相对较低、可塑性好等。然而,混凝土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抗拉强度低、容易开裂等。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常常需要加入增强材料,如钢筋、纤维等。

在全球范围内,混凝土是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预计未来仍将持续保持这一趋势。然而,混凝土的生产和使用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消耗大量的天然资源。因此,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使用绿色混凝土、优化混凝土的制造和使用方式等。

2.混凝土的发展史

混凝土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罗马时期,当时罗马人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的火山灰和石灰来制造类似混凝土的建筑材料。然而,直到19世纪初,混凝土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1824年,英国工程师约翰·阿斯普丁(Joseph Aspdin)获得了第一份水泥专利。这种新型的水硬性胶凝材料被称为“罗马水泥”,它被认为是现代混凝土的先驱之一。19世纪中叶,法国工程师约瑟夫·莫尼哀(Joseph Monier)发明了钢筋混凝土,他将钢筋嵌入混凝土中,使混凝土具有更强的承载能力和抗拉强度,这一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混凝土的发展和应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建筑师们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混凝土的特性和优点,将其用于建筑设计中。20世纪50年代,高性能混凝土(High-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HPC)开始逐渐发展和应用。HPC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防爆、耐久等特性,比传统的混凝土更加优越,成为现代混凝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建筑材料的发展,混凝土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未来,混凝土将会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建筑和土木工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4.混凝土分类

混凝土可以根据多种方式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

按胶凝材料分类:混凝土可以根据其胶凝材料分为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和有机胶结料混凝土。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如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有机胶结料混凝土如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

按表观密度分类:混凝土可以根据其表观密度分为重混凝土、普通混凝土和轻质混凝土。重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³,多采用重晶石或钡水泥、锶水泥等配制,主要用于防辐射等特殊工程;普通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为1950~2500kg/m³,是最常用的混凝土,主要用于一般的土木工程;轻质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小于1950kg/m³,多采用轻质多孔的骨料或掺入加气剂、泡沫剂等形成多孔结构的混凝土,主要用于保温隔热工程或轻质结构工程。

按强度等级分类:混凝土可以根据其强度等级分为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和超高强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10-C60,高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60-C100,强度等级≥C100的称为超高强混凝土。

按用途分类:混凝土可以根据其用途分为结构混凝土、道路混凝土、水工混凝土、耐热混凝土、耐寒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等。

此外,混凝土还可以根据其施工工艺、拌合物的和易性等特点进行分类。

混凝土的作用

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承载作用

混凝土作为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载建筑结构荷载的作用。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使得土木工程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并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混凝土的主要任务是承担结构的承载力,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混凝土的承载能力主要来自于其内部骨料的连接力和外部砂浆的粘结力。这种承载能力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重要的支撑力。同时,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也是其承载作用的关键因素。

在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桥梁、房屋、隧道还是水利工程,都需要混凝土承担主要的承载作用。例如,在桥梁建设中,混凝土可以作为桥面板和桥墩的主要材料,承受车辆和行人等外部荷载的作用;在房屋建设中,混凝土可以作为基础和墙体等结构部分的主要材料,保证房屋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

4.2骨架作用

除了承载作用,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还起着骨架作用。在混凝土结构中,粗骨料和细骨料组成的骨架可以抵抗外荷载和内应力。粗骨料在混凝土中起着支撑作用,可以抵抗外部压力和内部应力。细骨料填充在粗骨料的空隙中,使荷载传导更加均匀,减少应力集中。因此,密度越大的混凝土往往强度也越高。

在混凝土中,胶凝材料将粗骨料和细骨料粘合在一起,起到粘结作用。如果胶凝材料的强度偏低或粘合效果差,内应力就会在胶凝材料中或其与骨料的结合面优先发展,导致其破坏,从而破坏整个骨架结构。因此,强度高的混凝土其胶凝材料强度一般也较高。

混凝土的骨架作用是其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方面,可以抵抗外荷载和内应力,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3防护作用

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还起着防护作用。混凝土是一种耐久性较好的建筑材料,它可以抵抗各种自然环境中的侵蚀和破坏,从而保护土木工程设施不受损害。混凝土中的水泥浆包裹在骨料的表面并将其空隙填满,可以保护建筑物免受外界环境的侵蚀。例如,在水中,混凝土可以防止水渗透,保护建筑物的防水性能。具体来说,混凝土的防护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抗渗性: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渗性,能够阻止水和其他液体的渗透。这是因为混凝土具有致密的结构和较高的抗压强度,能够有效地阻挡液体的渗透,从而保护土木工程设施不受水和其他液体的侵蚀。

(2)抗冻性: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冻性,能够在低温环境下保持其性能。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混凝土中的水分可能会结冰,导致混凝土膨胀,但混凝土的结构仍然能够保持稳定。

(3)耐磨性:混凝土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够抵抗各种磨损和磨损性负荷。在土木工程中,混凝土常常会受到车辆、水流、风力等自然环境因素的侵蚀和磨损,但混凝土的结构能够保持稳定,从而延长土木工程设施的使用寿命。

(4)耐风化性:混凝土能够抵抗各种自然环境中的侵蚀和风化,如气候变化、紫外线照射、生物侵蚀等。这使得混凝土能够长期保持其性能和使用寿命,从而保护土木工程设施不受损害。

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能够抵抗各种自然环境中的侵蚀和破坏,保护土木工程设施不受损害,从而保证土木工程设施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4.4传递作用

混凝土在土木工程结构中可以传递荷载,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通过混凝土的连续性,可以将荷载从一部分结构传递到另一部分结构,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当混凝土结构承受外部荷载时,混凝土会发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并将部分或全部外部荷载传递到混凝土结构的各个部位。这种传递过程主要通过混凝土中的内部应力来实现。混凝土的传递作用还可以表现在能量传递方面。在地震工程中,混凝土可以吸收地震波的能量,并将这些能量转化为结构的变形能,从而减少地震对结构的影响。此外,在热工性能方面,混凝土可以传递热量,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实现热量的传递。

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起着承载、骨架、防护和传递作用,对于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5.总结

混凝土的未来发展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精准施工技术、高品质产品、数字化制造和智能化等方面。

随着现代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凝土的配方和结构将更加精准和合理,从而提高工程抗紊乱、抗裂缝和抗使用寿命的能力。混凝土行业将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通过源头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更高标准的建筑需求。

数字化技术将在混凝土制造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实时大数据监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项目规划,并改善混凝土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智能化是未来所有机械设备的最终发展方向,搅拌站也不例外。当前多数制造商在这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但只能说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智能化状态。未来,混凝土搅拌站将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操作,降低环境污染。当前我国混凝土搅拌站的低环保性主要表现在粉尘、噪声和污染三个方面。未来,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混凝土行业将更加注重环保,通过技术改造和生产流程优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混凝土的未来发展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精准施工技术、高品质产品、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和环保化等。这些发展方向将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和寿命,满足更高的建筑需求,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段富振,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河南科技》2015(6)

张志刚,混凝土及其增强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科技视野》2012(23)

向苏湘,混凝土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探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王  山,高强度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山西建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