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0
/ 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赵焱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第一小学,河北省承德市068450

摘要:近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理论越来越受到各校老师的重视。什么是迁移理论呢?迁移理论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分析题目与题目之间的共同点,利用原先形成的知识结构,进行迁移,去解决新出现的题目,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回忆已经学习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迁移思维。

关键词:学习迁移理论;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现状与现存问题

(一)学科知识交互不足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开展过程当中,教师会根据数学学科现有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有效提升对于不同的数学理论及公式等,会通过理论阐述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理解,也会以测验和口头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与互动是有所缺失的,由于教师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学中,并没有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内容的学习,这就会使得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内容学习的过程当中产生一定程度的思维固化,很难将数学学科知识迁移道题他学科的相关学习中去,也很难将其他学科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及思维模式应用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与理解中来,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将是不利的。

(二)课内外学习联系不紧密

在小学数学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长时间开展,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学生课堂参与度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课外学习的基本情况更多是以布置课后作业和课前预习作业等方式,以作业反馈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而通过作业形式反馈课外学习的具体情况。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且部分教师课外作业内容与课内知识结合并不紧密,也并未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会使得学生在数学学科进行课内学习后,很难将课外的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内容相匹配,很难让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过程中,很难结合不同的条件和情况进行思考,进行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灵活实践运用,久而久之会有学生的思维出现僵化,对数学学科学习积极性减弱等情况的出现。

(三)师生沟通有效性低

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往往累积学生的实际基本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沟通与互动有一定程度要求,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更多是以知识的被动接纳和单向输出为主要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更多与课堂问答或书面测验的方式进行,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缺乏多样性、课程互动缺乏创新性,很难积极参与到数学学科学习中来,与此同时很难向教师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对于学生在跨学科综合知识应用及知识迁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提出与解决,从而出现问题累积,学习效率降低等情形。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促进产生式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每一章节学习结束之后,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各节之间的联系,在整理这一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利用迁移理论,找出各章节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将所有知识点联系起来,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知识框架,能够使学生在面对相关问题的考查时,联想出一系列和此相关的知识点。

例如,基础运算学习完成之后,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将基础运算分为加减乘除四大类,而减法可以看作加法的反运算,除法也可以看作乘法的反运算,同时加减乘除不仅可以在整数上存在,还可以在小数、百分数上存在这些运算。当学生脑子中对已有的知识形成一个框架之后,在学习方程计算时,便会存在这些运算的迁移,更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方程的计算。而在几何图形面积的考查中,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什么是一致的?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不仅可以通过公式,还可以通过构建四边形,进行面积之间的加减也可以计算出来。每一种面积计算之间都有共同性,都需要学生学会迁移,不仅是知识点的迁移,还有做题方法的迁移。

(二)利用信息化数学教学工具,在欢乐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以其生动形象、讲解清晰而受到学生和老师的喜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并贯穿知识迁移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迁移思维。同时,信息化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罗列类似知识点,在动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例如,在几何图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先教授学生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利用多媒体动画结合迁移思维,将两个三角形拼接在一起形成平行四边形,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乘二分之一,两个三角形便形成平行四边形,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然后将平行四边形过渡为正方形,利用多媒体可以生动地讲解各图形之间的变换与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演变,并在讲解过程中加入迁移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速度,深化对内容的理解。

(三)科学的题目练习强度,促进数学知识的迁移

由于小学数学重在数学基础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练习必不可少。而杂乱的题海战术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通过科学的数学练习,在每一种类型题中找到题与题之间联系和不同题目之间的共同之处,进行数学知识或方法的迁移。例如,在分数的运算和百分数的应用这类型题目中,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明白百分数应用的本质就是基础的加减乘除的迁移运用,包括小数之间的加减法,整数除法,以及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解题的运用;而在百分数中结合面积占比进行的考查,是将乘除法的知识迁移到面积占比中进行运用。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应用题目练习之后,教师通过讲解各个知识点,明确问题的本质所在。

(四)不断坚持自我反省,促进元认知迁移

数学的逻辑性很强,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省,总结归纳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做题方法,并在大量的练习之后,将这些方法不断扩充,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面对新的题目,先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去解决新问题,找出题与题之间可迁移的点,是在基础知识上有共同点还是在解题方法上有共同点,都需要学生对每一种新题进行反思归纳,才能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几何面积求某一边的长度或周长时,经过大量练习之后发现这种类型题目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也可以根据定义列出一元方程进行解题。同时,学生要发现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数学题目越来越趋于综合能力的考查,题目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而是所有知识点都有所涉及,这时,知识迁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自觉的知识迁移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更加轻松应对各种困难。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需要教师一步一步教导学生,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促进产生式迁移,利用信息化数学教学工具,在欢乐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科学的题目练习强度,促进数学知识的迁移,不断坚持自我反省,促进元认知迁移等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快乐学习。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必须聚焦于学生的理解、情境的创设等层面,还应当关注学法的制订和选择等,只有当学生置于相应的思想和方法的迁移中,才能实现有效学习,才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方法,才能够真正学会举一反三,自主类比其他相关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阮忠英.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2]崔玉笙,李学容.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8,285(3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