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0
/ 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陆娇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第一小学,河北省承德市068450

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的融合在根本上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具体数学实践活动前应了解各种活动形式以及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相关要求,确保教学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将信息技术积极应用于课堂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理解数学知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一)营造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课程,任何细节出错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课上一定要集中精力。但由于部分教师长期采取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小学生对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提不起兴趣,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生动、丰富的形式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集中注意力,实现“寓教于乐”。

(二)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学生探究力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材大多源于书本及教师的积累,知识接收途径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延展课外知识。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接收途径,利用信息技术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的优势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课堂上融合富有启发意义、有趣的数学知识,抑或细化某个知识点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了解,促进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和求知欲广泛吸纳课内外知识,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促进知识具体化,直观呈现内容

小学数学知识点相对抽象,教材中诸多公式定理、图形演变规律等均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而为了协助其更深入、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呈现,将抽象化的知识以立体、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将原本平面化的公式定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加以展示,便于学生了解公式定理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实际例题,把公式定理融入到具体的题目中。此外,面对一些复杂的图形题,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还原图形的形态,以便学生轻松应对同类题型。

(四)增强交流沟通,提高合作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此模式下,疏于培养学生个人的辩证思维、批判意识,单纯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去学习数学知识,长此以往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解题能力,一旦遇到非常规的题目则束手无策。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每位学生均具有平等获取知识、展示个人学习成果的机会,遇到疑问时可利用课余时间自行通过学习平台回顾解题过程。此外,学生之间还可就某一观点进行线上实时交流,互相分享学习经验,提高彼此间的协作意识,学会吸取他人经验以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一)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与学习

从根本上看,要提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水平,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根据“由理念到行动”的常规认知路径,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其一,纠正对信息技术的错误认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教师应重点纠正“多媒体等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就是影视板书”等错误认知,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时代的应用价值,以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其二,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理论和实操技巧。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要侧重系统性,形成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完整理论体系。而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技巧时,教师则应结合小学教材各章节的内容特点,同步思考对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

(二)以“信息化意识”指导教学规划

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规划的各个环节保持信息化意识,特别应注意纠正这一认知误区:信息技术的运用只需要停留于课堂教学中。实际上,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均能发挥提质增效的作用。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知识要点制作成教学视频,上传到特定教学资源平台上,供学生下载预习使用,同时通过应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实时跟进学生的预习情况,汇总一些典型的问题,在正式授课时重点讲解;课堂讲授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讲述内容制作富有趣味性的多媒体课件,从而以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新章节的学习中;完成课程讲授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主要考点,制作成微课视频,供学生复习时观看学习,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吸收效果。从以上三个教学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中可以看出,本文提倡的“信息化意识”,实际上也可以归结为一种围绕信息技术运行的整体化思维,即积极创造条件,使信息技术的优势转化为数学教学各环节的整体优势。接下来,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这一课为例,介绍“信息化意识”在教学安排方面的具体运用。

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的同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供特定的预习辅助教学视频。视频首先以较浅显的语言,简单介绍倍的概念是什么,然后通过一些直观物体的数量比较,为学生演示倍数的运算规律和描述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倍的数学认识和数学思维。

正式授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呈现一些倍数对比图像或问题,作为课程导入的情境。值得注意的是,所选取的倍数对比图像,应取自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体,不宜过度抽象和深奥,也不能过于简单、直白。比如,简单询问10是2的多少倍,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起到演示倍数运算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以下视频情境:“白兔有8根胡萝卜,黑兔有2根胡萝卜,两只兔兔为彼此胡萝卜的倍数关系而困扰了,但最终,白兔通过把自己的胡萝卜分成2根一份,得出结论,自己的胡萝卜是黑兔的4倍。”类似的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形象地演示了“谁是谁的多少倍”究竟是怎样的数学关系。

(三)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能够将枯燥、抽象、深奥的知识,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是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一大优势。随着学年的递增,小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些难以直观认识的数字、几何概念,如四边形面积、角的运算等。和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思维具有高度活跃的发散性和感性特点,同时,由于思维训练时间不长,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更弱一些。因此,在讲授小学数学的难点课程时,教师应特别注重对知识点的形象化改造,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的动态影像呈现功能,以富有画面感和趣味性的视觉形象,牢牢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相关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动态图像功能,通过演示图像在不同比例数值下的放大和缩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这一数学概念。此外,教师用图像展示生活中呈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实例,如饮料瓶数和饮料重量的关系、买菜钱数和蔬菜重量的关系等,同样能提升学生对比例概念的认识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环境下,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要符合并满足新时代学生的要求,使教育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因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要把握数学的学科特点,突破重难点内容,并结合信息资源,助力学生内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概念、发掘数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来民.引入信息技术,助力数学课堂——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7):64-66.

[2]申江虹,张俊慧.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2(05):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