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细辛的临床运用经验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1
/ 2

中药细辛的临床运用经验浅谈

刘胜初

湖北省麻城市盐田河镇卫生院  438317

【关健词:细辛   临床   经验

  中药细辛是常见的一味中药材,其具有许多药用价值和功效,笔者在临床应对细辛颇有探究,运用广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独到之处在此浅谈一二。

  1.细辛常规用途

细辛,性温,味辛,归肺肾[1]。主要治疗功能:散风,散寒,利水,开窍。多治风寒,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身痛,鼻塞,流涕,少汗;肺寒湿,咳嗽喘,痰多,色白,清稀,如泡沫;风寒湿痹,腰脊、骨节疼痛,俯仰屈伸困难,头风疼痛,长时间不能缓解的眉棱骨疼痛,龋齿疼痛;出现鼻渊、鼻塞、头疼、经常流浊涕的症状等。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症状不宜服用。细辛属于辛温、峻峭、通阳逐寒之品,它的味道多辛辣,能上能下、能内能外,还能走窜全身,将药物引入病人的病症所在之处[2]。在临床上,多与其他药配伍,极少单独应用,但在治疗疑难杂症时,却是见效快,而且疗效显著。症状表现为阴寒凝滞,气血郁结,青紫晦暗,经脉不畅,疼痛牵掣。

2.细辛之毒性

细辛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最好的药材之一。有相关学者对《外台秘要》97篇“细辛汤剂”中所载的“细辛汤”进行了统计,发现其日用药量分别为:13.8克、27.6克、41.4克,每日最少6.9克,最多69.0克/日,其每日用药量均超过了2010年《中国药典》所规定的上限。在明朝的《本草发挥》中,已经明确提出了细辛“有小毒”的观点。南宋陈承《本草别说》曾对单味细辛粉致人中毒的情况有过记载,故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说法。我国药学研究人员对细辛属植物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共有的化学成分为挥发油,并发现丁香酚,黄樟醚,榄香素,3种物质在不同的细辛品种中均有出现,这3种物质为其特征性物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甲基丁香酚,有毒成分为黄樟醚,黄樟醚可导致呼吸瘫痪,是一种极具毒性的致癌物。与甲丁香酚相比,黄樟醚具有更高的挥发性,因此,细辛经高温煎煮后,可大量挥发,减少毒性,并可大量保存药效物质[3]。有研究显示,如果以黄樟醚为基础,选择同样的剂量,在同样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测定,根中的黄樟醚含量比全草煎煮30分钟、20分钟和10分钟高出50倍、12倍和2倍。细辛在汤剂中煎煮的量,即使是在4到12倍的范围内,也对人体无害。

细辛煎制方法:

15克,煎制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副作用不超过3克细辛散。细辛入药时,其煎煮时间大于30分钟;由于药粉中的有毒物质不能被挥发,所以细辛粉是有毒的。临床试验表明,当前细辛剂量有效,无显著副作用。一些学者提出废除《中国药典》中关于饮片使用的规定,对《中国药典》《中药临床指南》进行调查总结,并出版,在中药饮片的药味条目中,提出了急毒,缓毒,半致死量,不良反应的设置。细辛加入汤剂时,要视症状而定,适量的增加剂量,并且煎煮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否则会出现一定副作用。

3.重用细辛温阳治心疾

    细辛味辛性温,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汤液本草》谓其为“手少阴引经药”,笔者取其温阳散寒,能入心经之功用,以重量治疗心血管疾病,辄能应手取效。

  3.1 冠心病心绞痛是因心阳虚损,血脉瘀阻,引起脏腑功能衰退,以收缩、凝滞为特点的虚寒之痛证。中医认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而心阳衰微,亦可导致肾阳不足,故心绞痛反复发作,要温阳通脉,心肾同治。而细辛温补心肾,散寒止痛效果较佳,因此以细辛6~8克合益气活血之品同用,对于减少和防止心绞痛发作确有良效。如关某某,男,诊断为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频发心痛一日数次,经扩冠西药治疗不效,以细辛8克,伍用黄芪、党参、丹参、川芎等益气治血药治疗,连续服药2周心痛则愈。

3.2 病窦综合征与中医“惊悸怔忡”证相似,多因久病劳损,脏腑失调而成,其来也渐,缠绵难愈,病变较深,表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一组虚寒证候,多采用温补法治疗,重用细辛10~15克,配伍益气活血药,心率可以逐渐提高到正常范围。如刘某,男,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心率40~50次/分,用细辛12克,配黄芪、白术、熟附片、蜜麻黄、麦冬、川芎等药治疗,服药30余剂,心率提高到60次/分以上。

 4.细辛明治眼病

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升发向上。目为肝窍,与风气相通,其位在上,故易受风邪而发病,细辛具有散风,“能止眼风泪下,明目”(《药性论》)之功用,细辛散风能直达目疾,故而明目。所以在临症时,见有眼涩痒痛,羞明难开,迎风流泪等顽固性眼病,经久不愈者,善用细辛4—6克配伍川芎、菊花、石菖蒲、黄连、密蒙花、白蒺藜等药散风、明目、活血,不但明显改善症状,而且能提高视力。如治疗慢性结膜炎、泪囊炎、病毒性角膜炎等病,常常药到病除。

5.巧用细辛暖肝治震颤

细辛多用于温阳散寒止痛,然而细辛还有暖肝熄风的作用,不为人们所重视,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厥阴,处下焦阴寒之地,体阴而用阳,当寒湿之邪凝聚下焦。肝寒不主筋脉,或肝阳不足,虚阳外浮,则虚风内动,发为肝风出现震颤等症状。《纲目》谓细辛“辛能补肝”,因此巧用细辛暖肝而达到柔筋熄风的作用,治疗震颤这样—类肝风内动之证,常以细辛6~8克,与养血柔肝之品同用,屡见功效。如鲍某,男,诊断为帕金森氏病,四肢震颤,活动受限,以细辛6克配伍白芍、枸杞子、鸡血藤、益智仁、党参等药治疗,服药40余剂,震颤消失。

6.活用细润燥治便秘

《本草纲目》云细辛“辛能润燥,故小便涩者宜用之”。细辛为温散药,故主治风秘、冷秘者为好。

6.1风秘多素有风病,或风搏肺脏,行于大肠,使传导艰难,遂成便秘。或中风病人,胸中积热致津枯便结,并多伴有眩晕,半身不遂等症,此时于祛风药中加入少量细辛,既能加强搜风通络作用,又可通便。如周某,女,诊断为脑梗塞,右肢活动受限,乏力头晕。大便燥结难下,以细辛4克与黄芪、当归、玄参、地龙、川芎、牛膝等药同用,服药6剂大便通畅。   

6.2冷秘为嗜食生冷之物,过用寒冷之剂,伐伤人之阳气,脾肾阳气虚弱,温煦不利,不能生津以润燥,故而阴寒内结,糟粕不行,凝集肠道而大便不下。此时活用细辛配温阳益气之品,每每服之有效。如付某,男,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畏寒乏力,大便干燥,以细辛5克,加入生晒参、白术、当归、桂枝、丹参等药中治疗,服药4剂后大便解下,畏寒渐轻。

7.讨论

临床应用细辛应因地、因人、因病制宜的原则,根据药物配伍结合病症之需,既要考虑疗效,又要充分估计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同时在传统用药方法上要敢于探索、敢于突破,充分发挥细辛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让它在治疗中发挥最大的药效。

参考文献:

[1]丁香,赵万秋,蔡林.中药细辛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0):177-179.DOI:10.15887/j.cnki.13-1389/r.2015.30.096.

[2]池红井.中药细辛临床用量及禁忌探析[J].河北医学,2014,20(10):1755-1756.

[3]王红丽,吴红展.细辛在中药汤剂中的临床用量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0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