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市甲秀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省,汕尾市 516500
摘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方针之一,是连结宏观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并明确指出教育要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培育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使命,但有些中职学校往往疏忽德育课的重要性,甚至错误地认为德育课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无关,与办学理念不符。事实表明,学生倘若不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使有一技之长,也难以很好地融入社会。作为中职公共基础课之一,语文课是培育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使学生成为德技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语文;德育策略
在核心素养教育大背景下,德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德技兼备的社会人才,作用和意义极大。而公共基础课语文正好蕴含着多种德育场景和元素,是德育的好平台、好渠道。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创造有利条件,挖掘语文教材德育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本文将从中职教育视角出发,对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策略措施等进行阐述。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生绝大多数尚未成年,正处于“三观”尚未完善的阶段,此时的他们对“是非对错”的认识相对模糊,亟需学校加强思想品德方面的引导。但传统的德育教学,侧重说理,容易流于说教形式,很难被思维活跃的中职生群体所接受。而中职语文学科教师,肩负“教书育人”双重责任,因此要寻找契机,巧妙地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这群年轻人的未来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促进中职生德技双长,协调发展
目前,国内中等职业教育开始热衷于升学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要求不高,导致出现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些学校设置德育课仅是为了平衡学科关系,沦为形式,成为点缀。这种课程设置,自然无法真正发挥德育功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研究表明,实施有效的审美教育,人的灵性才会被唤醒,才能促进品德教育真正入心入脑,起到指导行动的作用。中职语文教材中关于审美教育等课程内容,正好起到唤醒心灵,激发灵性的作用,最终达到推动实现“德技双长,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高速度向前发展,对人才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形势来看,国家迫切需要一批具有高技术水平的高素质的经济社会核心人才,并以此类人才作为中坚力量,支持和保障国家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中职学生是此类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因此采用相应的手段,渗透德育于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满足社会需求,十分必要。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
(一)开展良好的课前引导,增强学生自信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前引导是渗透德育的一个大好机会,开展这种课前引导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展示自己的勇气,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德育视角看,最终能起到塑造正面形象和增强自信心的效果。因此课前引导内容设计,要既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要增强其在课堂上的自信心。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入新课,创设渗透德育的教学情境,并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同时还要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前引导模式,通过持续操练,达到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群体德行素养的目标。例如,施教者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之前,先采用多媒体设备,营造与教学相关的情景氛围。在此环节中,无论是教学传统美德主题课文,还是讲授青春风采主题内容,皆可以以情景引入。组织者也可以在一定的周期内固定课前展示模式,例如,每次语文课前五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个人思想汇报演讲或个人才艺展示,锤炼思想,展示风采,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信心。在此环节中,组织者要允许学生结合个人特点,选择演讲、朗诵、绘画、舞蹈等多种方式呈现。
(二)深挖教材德育元素,将语文教学与德育紧密联系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更好地注入德育内涵,才能实现有效德育。基于以上原因,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借此授予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比如,通过讲述教材中出现的名人的成长故事,或者讲授与教材中相关的历史故事,等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注意的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要有步骤、有原则和有方向的引入德育内容,保障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紧密联系性。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考虑到就业因素,职业学校往往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对学生公共基础知识的传授。这种导向导致有些公共基础课程科任,不得不放宽对学生的要求,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为了扭转此类不良现象,教师首先要积极作出改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多元化地设计教学并尽职尽责地施教,力求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事实表明,施教者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必定促使学习者遵守课堂纪律;施教者平和待人处世,尊重他人的意见建议,必定正面影响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和做人原则;施教者乐观自信地对待困难和逆境,学习者也会扔掉自卑,建立自信。而作为肩负“德育美育智育”多重责任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多途径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珍惜每一次授课或亮相的机会,展示积极、敬业、向上、向善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促进和改变学生消极对待基础课程学习的不良态度。总而言之,施教者对待工作,应做到守住底线,严格对照基础教育和职教改革的相关标准,优化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学科优势,不断增强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四)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如果施教者只采用单一的、传统的模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那必定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进而不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更进一步便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学科渗透德育架构下,施教者要敢于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并巧妙融入德育内容,达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语文课的分组讨论活动中,教师只发挥引导作用,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讨论并最终形成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小组成员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或者将活动延伸至课外,例如,带学生走进敬老院、孤儿院,进行朗诵表演,陪小朋友写作业,培养学生形成尊老爱幼的好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结束语
最新的国家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定位为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改革则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属于中职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施教者更要明确德育渗透于学科之中的重要意义,要将德育要素与教材知识点有机融合,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策略、有成效地渗透德育教学。同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及时对错误的教学观念进行纠正,确保语文课中德育教学内容健康,形式丰富,从多维度促进学生德育修养、语文素养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莎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功能[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9):143-144.
[2]王建烨.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探究[J].校园英语,2021(36):166-167.
[3]张红霞.简述德育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0,21(37):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