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板桥中学
一、研究背景
读后续写是江苏高考英语新题型,要求考生阅读一段 350 词以内的语言材料(多是情节丰富的记叙文),然后根据材料内容、所给段落开头语进行续写(150 词左右),将其发展成一篇与给定材料有逻辑衔接、情节和结构完整的短文(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5)。读后续写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对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评分标准(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该题总分 25分,按五个档次进行评分,每一个档次都从融洽度、内容、语言和篇章结构四个角度给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表述。其中融洽度高,即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段首句的提示,对续写情节内容进行合理构思,而这恰恰是不少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续写情节的融洽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续写情节反映的主题与前文不一致。读后续写所给的材料蕴含了写作者的意图和深刻的故事主题,但学生往往会在阅读所给材料时比较匆忙,没有抓住关键信息就动笔,导致续写时偏离故事主题或者没有主题。
第二,续写情节中烘托的人物形象与前文不一致。学生由于文本解读不到位或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从而让续写情节中创设的人物性格特征完全偏离原文的人设形象。
第三,续写情节中呈现的细节与前文不一致。学生由于时间等因素未能仔细梳理文本,找出文本的隐藏线索或伏笔,从而在续写情节中呈现的细节与与前文所提供的文本细节相矛盾。
本文借助“2023年2月黑吉皖滇四省联考”、“2023年2月深圳一模”和“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2月质量检测”三份试卷中的“读后续写”试题,从主题意义、人物性格和文本细节三个角度具体阐述提高情节设计的融洽度的教学策略。
二、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理论
读后续写实质上是一种学习者创造性的模仿行为,它包括语言的模仿和内容的创造。有效的读后续写应产生协同效应,即输出的语言和内容与原材料的语言和内容产生协同。其中,语言协同是指受试在续写中运用读物中的词语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现象;而内容协同主要指续写内容与原材料保持连贯。王初明(2010)指出,外语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语言理解和产出结合的紧密程度;两者结合产生协同效应,结合得越紧密,协同效应越强,外语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三、提高读后续写情节融洽度的教学策略
情节是故事发展的明线,而主题则是故事发展的暗线。作者讲述任何一个故事都有一定的目的。有时候作者是想分享一个生活故事,有时是为了传达某种感 悟和体验。根据拉波夫叙事结构理论,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分为六要素: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和回应。这六要素有时不会在一个故事中同时出现,顺序也灵活多变。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故事, 尤其利用故事中的评议部分,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找准故事的主题意义。
下面以“2023年2月黑吉皖滇四省联考”中的“读后续写”试题为例,探讨如何基于文本的“评议”要素,帮助学生把握主题搭建支架的教学实践。
试题所给文本的主要内容讲述了一家人拯救一只野外幼年松鼠,并在精心照顾后,尊重松鼠天性,将之放归自然的故事。
在第一次续写情节设计中,不少学生给出的结局是:因为舍不得离开松鼠,于是全家人决定让松鼠一直住在家里,过着无忧的生活,皆大欢喜。这样的设计,看似合理,但完全违背了作者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主题。
讲评课中,笔者引导学生重新品读文本的评议部分,即本文首段——“My husband and I enjoy seeing life through the eyes of our children. It’s amazing to watch as they discover their world.”这一段段是整篇文章的眼,也是续写部分的提示,是一条重要的暗线。
品读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在续写情节中需要对此呼应,并交代父母通过通过孩子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样的世界。学生经过思考后发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悟——父母可能认为孩子Kaytlin不舍得松鼠离开我们的家;而孩子Kaytlin却为松鼠找到家而开心并实现个人的成长。与此同时,笔者提醒学生评议段中的“Watch”一词告诉我们:文本中的“我”和丈夫是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来见证这件事的,续写部分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经过引导后,学生在续写情节中成功体现了原文主题。以一位同学作文的结尾为例:“From Kaytlin’s pure tears, I watched my girl’s growth which was rewarded by the unforgettable separation.”这样的结尾设计,表明学生已经完全领会了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成功完成了续写任务。
情节和性格互为表里,人物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在根据,情节是性格的外在表现。情节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物的性格形成、发展与变化的动态过程。读后续写题的材料中主人公的人设,是续写情节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设置续写情节时,只有抓牢人物性格,方可实现情节协同,使续写故事合乎情理,增强故事的融洽度。也就是说,人物的言行要与他们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否则情节就丧失连贯性,可信度也会受到影响。
下面以“2023年2月深圳一模”中的“读后续写”试题为例,探讨如何利用人物性格驱动情节的发展。
文本主要内容:一个寒冷的秋天早上,小女孩Maya第一次穿着她的腿支架去上学,担心别人会笑话她。好友Samir好奇问她腿支架有什么用途,Maya假装没听到,Samir很难过。午饭后,他们一起去敬老院,探访坐轮椅的老奶奶Joan。老奶奶时髦,开朗,表扬Maya画的花以及Samir写的诗。
续写第一段落给出的首句内容是:Maya鼓足勇气,问老奶奶Joan坐在轮椅上是什么样的感受。
在第一次续写情节设计中,不少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将老奶奶Joan的回答局限于坐轮椅很舒服,可以不用走路或者是时间长了就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显然太肤浅,完全违背了Joan的性格,进而也无法推动Maya从Joan身上学到积极乐观精神的情节。
讲评课中,笔者引导学生重新品读文本——“Maya and Samir were paired up with a lady who was 83 years old. There at the end of the hall in a wheelchair, with a big smile on her face, sat the lady, wearing a pink coat, with red lipstick and beautiful earrings. She looked bright and full of life. Moving flexibly and fast towards Maya and Samir, she greeted first. “I’m Joan, ”she said cheerfully, “Glad to meet you. ”
品读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Joan的性格特征:What kind of person is Joan?进而引导学生继续思考Joan对Maya问题可能作出的回复:How would Joan respond to Maya?学生经过思考发现:Joan是一个饱经风霜,但豁达、开朗、热爱生活的一位老太太,她的回答应该祈祷推动Maya去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困难的性格转变。
经过引导后,学生在续写情节中依据人物性格设计了合情合理的情节。以一位同学作文为例:“Joan smiled and leaned back in her chair. "Well, it has its ups and downs," she chuckled. "But I don't let it stop me from living my life. I've traveled the world, learned to play the piano, and even won a few dancing competitions in my day." Maya's eyes widened in amazement. Never had she met someone like Joan before, a lady who refused to let her physical limitations hold her back.”
读后续写不是随意想象,需讲究故事情节之间的前后照应。俄国作家契诃夫有过一个著名的“枪理论”,他说在剧本创作时,若作者在第一幕提到了一把枪,那么在接下来的情节设计中,就一定要让这把枪发射,否则就不要提到这把枪。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反推出,在读后续写所给出的文本中,如果有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很可能就是命题者留给学生的提示和解题的关键,对情节发展起铺垫或暗示作用的信息,往往决定了故事的大致走向。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想要简单而有效地增强续写故事与前文的连贯性和融洽度,应从原文中挑选合适的细节“枪”,让这些伏笔发射子弹。
下面以“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2月质量检测”中的“读后续写”试题为例,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巧妙照应细节,合理推动情节发展。
试题所给文本主要讲述了一位叫Amanda的大城市女孩,结识了和家人远离家乡来此谋生的好朋友Rama。通过交谈,Amanda发现,因为口音不同,许多像Rama一样的新同学都不善交流,沉默自卑。Amanda为了帮助这些新同学,决定通过举办艺术才艺秀Art Show,鼓励大家彼此交流,融入新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善良与爱。续写第一段落给出的首句内容是:在Amanda精心策划的Art Show无人响应时,Rama主要上台,打破僵局。
在第一次续写中,不少学生给出的情节设计是:Rama拿起画笔,开始描绘和分享自己的家乡。这个举动打动了其他新同学,大家纷纷响应,ArtShow很成功。这样的设计,看似合理,但错失与文中的一处细节呼应。
讲评课中,笔者提问学生:原文中有哪处细节可以在设置此段情节的时候进行呼应?学生经过回读,在文章第二段找到了答案——“Holding Rama’s hands, Amanda encouraged her to share more and she knew Rama loved to sing and dance with her friends back in her hometown.”
品读之后,学生意识到,虽然Rama走上台后有各种可能的艺术表演形式,但是最佳的方案一定是原文中提到的唱歌和跳舞。
四、结语
读后续写作为一种结合阅读和写作的高考新题型。考生对续写情节的设置,既能展示其对原文本的理解,也能展示其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能力,是真正展示考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成功完成这一写作任务的保证。教师应深入研究,探究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渐提升续作情节与前文的融洽度,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