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泽国镇第三小学
【摘要】劳动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校内外劳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的教育。但劳动场地有限,学生劳动热情不足,使劳动教育成效有限。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以课标劳动素养要求为着力点,挖掘生活和课程中的劳动元素,从“课标引航,构建课程体系”“任务驱动,精选活动项目”“要素评估,推进教学实施”的结构性教学实施三方面,构建了“要推进素式劳动课程”,旨在探索落实劳动要素的劳动课程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 劳动素养 要素推进
一、课标引航,构建课程体系
劳动课程的体系构建,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的科学性上下功夫。2022版课标分学段设置了目标,具体到本课程中,个体劳动、协作劳动、集体劳动的三线整体呈推进状态,前一阶段的末尾与后一阶段的开端有部分重叠。在总目标的引航中,三线互相联系、配合、协同。在此理念下形成的课程体系,应是一张交织的网,既有代表总目标的交汇点,又有作为途径的各条支线。
(一)目标为引,构建“系统性”课程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南针”,我们要仔细解读《课标》里每个学段中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分目标内容,整合分目标要求架构总目标。每一主题的分目标,都沿着个体劳动、协作劳动、集体劳动三条支线前进,让每一个分目标的达成都做到扎实且有实效。已达成的分目标则作为新的起点,再沿三条支线重新出发,形成分段上升式的系统性课程。
(二)内容为基,构建“跨学科”课程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应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构建内容结构。我们要研究上述三类课程内容的内在架构,挖掘它与其他学科课程知识上的联系,在课程内容设置的初期,就将实施过程中的“跨学科”学习可行性考虑在内。跨学科学习内容丰富,尤其是劳动课程为主的跨学科学习,对场域要求高,仅依靠学校难以保障。此时,家校社一体的优势又可以利用起来,依据学科要求,为学科网络提供空间的保障。
(三)素养为核,构建“实践性”课程
此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明确,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劳动素养则是阶段性实践后要达成的素养表现。统一主题的素养要求,往往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来达成。实践所需的时间、场地、工具等就要进行统筹灵活安排,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条件。学校要以宏观视角,调整各班级、团队的课程,让家校社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且合理的利用。
二、任务驱动,精选活动项目
学习任务群将是下阶段最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任务群里子任务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做到同心同力。活动要紧紧围绕任务展开,在逐步提高要求的过程中,做到螺旋上升。下文提到的“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劳动精神”,是该任务指向主要素养,而非唯一素养。
(一)开发日常生活,培养劳动能力
打扫、清洗、整理等日常生活劳动,是距离学生最近的劳动类型,也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劳动类型。日常生活劳动种类繁多,教师要将他们分类整理。然后从同一类中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帮助学生迁移学习的一项,作为主要学习任务。在切实掌握该项劳动技能之后,再到校、家、社会的同类劳动中进行巩固,真正提升劳动能力。
(二)挖掘地域特色,提升劳动品质
拥有地域特色的劳动项目,通常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精品,该类劳动最能提升劳动的品质。学校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劳动项目,再寻找专业的劳动者,为学生和劳动者架起桥梁。这类劳动者通常来自社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关系,他们提供给学生的教学时间往往较短,家庭又难以提供场地工具保障,所以学校要合理安排课时,充分利用社会学习的时间,整体理解此项劳动特点,再在后续学校学习的时间,从细节上提升劳动品质。
(三)把握公益活动,形成劳动精神
公益活动最能帮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公益活动的主要阵地是社会,学校应与当地政府部门、公益机构合作,给学生参与的机会。选择公益活动时,首先要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活动,尤其要保证安全性。其次要选择适合学生全员参与(或分批)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从劳动中理解劳动价值,形成劳动精神。
三、要素评估,推进教学实施
校家社由于空间的阻隔,活动无法同时进行。但同一主题下,活动指向的核心要素是相同的。学校要评估学习要素,选择一园作为主要的学习阵地,其他两园配合,三园并行,助力学习要素化为学生素养。老师、家长、其他社会工作者依托自身的优势展开教育,学生获得的成长将会更为立体化的。
(一)知行合一,理论实际的联系
劳动课程通常模拟实际劳动情境展开,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注意力容易发散,可能会出现上了一节课,动了一节课,流了满身汗,却没有学到东西的情况。教师应在劳动的过程中,适时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本次学习的核心技能是什么,此项技能能在哪些类似情境下使用,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二)环境熏陶,兴趣信念的共生
劳动需要兴趣,更需要信念。劳动课程,可以利用劳动环境的营造,劳动榜样的树立,劳动反馈的鼓励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更催生学生信念。环境熏陶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同力,给学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外部氛围。
(三)团队协同,个人集体的交互
劳动课程,既要培养学生个人劳动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课程中要主动设置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困境,让学生在思考中,主动寻求团队的合作,明白团队协同的重要性。在同辈群体的合作后,再把合作的面拓展,在劳动中形成向老师、亲人等群体寻求合作的意识。
劳动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重视劳动教育,进行切实有效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途径。劳动,向自然学习,向他人学习,帮助学生戒骄戒躁,体会劳动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宋以国,李长伟.劳动教育何以融通五育——一种解释性的理论互关框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6):3-10.
[2]包春平,黄海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多元育人路径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9(02):95-99.
[3]翁伟斌,张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审视与实践路径[J].教育科学,2023,39(02):41-47.
[4]刘瑞云.劳动教育促进县镇学生的德育发展摭谈[J].新课程,2021(35):30.
[5]张馨予,杨兆山.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内涵与实施方略[J].教育评论,2021(08):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