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摘要:高校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三全育人”视角下,开展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工作是实现人才培育的重要方式。立足于高校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现状,进一步分析工作中育人定位不明确,育人理念移位,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强化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功能,找准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定位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理念的解决对策。这对推进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全育人;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学生就业需求发生显著变化。受到缺乏长远规划、行业认知模糊、父母舆论指导等因素影响,学生存在“有业不就”,“非好不就”等问题,趋向于选择短期收入较高的工作。与此同时,社会对求职者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在毕业生高期待和用人单位高标准的“双高”背景之下,高校亟待加强学生专业认同、就业价值观的引导与指导。因此,高校应基于“三全育人”视角,建构更为科学合理的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
一、“三全育人”视角下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现状
从国外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对于学生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都有着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通过政府组织牵头建立就业育人体系,如德国社会部、美国劳工部。从国内来看,党的二十大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从中可以看出,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要立足“三全育人”视角,将学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促进思政教育、就业教育二者关联发展,着力建设统一协调的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推动学生重点领域就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应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以高效的执行力开展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工作。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就业思政育人是培育人才的中心环节,是高校毕业生必须要内化于心的教学内容,需要多方主体、部门共同发力,切实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1]。其一,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就业认识。“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要加强思政育人教育与教务管理,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和综合素养能力建设,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德,进而促使学生充分认识重点领域就业。其二,找准定位,推动成果转化。“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开展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要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定位,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的方式,促进就业育人工作开展及产学研成果转化。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困境
(一)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定位不明确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着学生未来自我发展,关系着社会声誉和稳定,其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部分高校立足“三全育人”视角,开展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过程中育人目标不明确,存在人云亦云、育人目标表面化的现象[2]。长此以往,这将会导致高校个性化缺失,对重点领域就业教育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无法将先进就业思政育人经验成果进行深刻总结,不利于达成创新型、重点领域就业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中专业调整、科研模式转移等方面进程较为缓慢,无法推动学校教育知识生产模式改革,由此造成学生重点领域就业成果不佳。
(二)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理念移位
思政教育是高校开展育人的重要方式。“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正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但是,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实践活动,课程思政并没有完全融入所有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校重点领域就业教育中。部分教师在开展重点领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时并没有与思政教育相互联系,没有深入探究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依旧采用传统育人模式,注重理论知识育人,造成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理念移位。
(三)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功能发挥不足
一方面,“三全育人”视角下,部分高校开展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专业设置认识不充分,致使社会大众对该校的认识形成一种固化印象。例如,招聘方对师范院校的认识是培养师范人才,在没有深入了解学校的情况下即判断专业不对口,忽略了学校非师范类理工、经济专业毕业生[3]。另一方面,高校重点领域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公办教育单位招聘参考目录落后。部分高校未与当地公办教育单位建立深入沟通,且重点专业实训基地缺乏,致使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同时,部分公办教育单位由于与高校缺乏联系,没有及时更新高校新的专业目录,依旧使用传统的专业目录进行人才选拔,致使高校一些新增专业的学生无法被招聘方及时关注。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功能
高校立足机制创新视角,有助于创新当前高校育人机制。一方面,高校应将学生就业教育指导纳入思政育人体系中,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相关教育活动,加强与地区公办教育单位建立合作,建立校内重点领域专业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另一方面,高校应引导学生将职业选择同国家建设需要相互联系,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到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乡村振兴等建设中,为中国建造输送更多技术过硬、施工能力突出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同时,高校要将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调整专业、学科结构、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方向,及时优化专业结构、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强化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功能。
(二)找准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定位
高校在开展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中,要从全员参加、全过程表现、全方位联合等运行环节着手,深化运行机制体制建设,以找准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定位。其一,高校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等主体的作用,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地位,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就业思政元素,将重点领域就业规划融入日常生活各方面。其二,高校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将重点领域就业思政育人体系贯彻在学科、教学、管理体系中,确保就业育人工作发挥时效。其三,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全力做好统筹规划,促进教学、人才、保障等方面重点领域就业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协调。
(三)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理念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可从学生利益、学校发展视角出发,创新学生重点领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进而支撑“价值引领、能力提升、实践检验”三维一体的培育模式构建。同时,高校要不断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形成系统化的就业指导与培训,潜移默化之中加深学生对就业概念的认知,将自发参加的既定活动,转变为自觉地将职业规划纳入自己的日常思考中。
参考文献
[1]李冰.“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J].大学,2022(20):21-24.
[2]钱春梅,蔚德磊,苗云飞,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96-98.
[3]廉琼.“三全育人”视域下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中就业育人工作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2(10):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