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实验小学 266109
近年来,笔者发现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和分量较轻,古典诗词文化只剩下背诵的外壳。唯分数论让孩子们棱角消失,情感冷漠,创造匮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通过将古典文化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来、写作中去的方法,让文字成为培养孩子们素养的媒介,让孩子们通过文字书写心灵,通过文字寄托情思,让孩子们在表达中传承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还原做人本真。让传统文化流淌进孩子们的血液当中,涵养孩子们的心性和品质,实现其育人的功能。
实践中,我进行了“诗化作文”课程的研发,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与摸索,探究升华出“诗化作文”的核心目标——情颖谐美。情作诗魂,让稚嫩敲打心尖;颖切诗意,让思潮澎湃心田;谐同诗作,让轻灵萦绕心头;美丽诗篇,让感动常驻心间。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走进经典、联系生活,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也是最能打动读者和体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核心所在。如今,孩子们的作文更多的是应试作文下的被动产物,要么枯燥无味、要么流水记账,丝毫不去体现自我,抒发自我,不能够让文章成为自己表达情感的一种需要。
鉴于此,我积极引领孩子们通过文字来表达自我,走进经典诗词,让孩子们去感受诗人通过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去感受诗人阳春三月、杨柳依依下的惜别之情;走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去体会诗人伫立船头,泪伴桃花水的别绪;走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去遥想朔风下诗人慷慨的豪迈之情……
于是,就有了我们的“清风话别离”课程。孩子们说,“别离,是黄鹤楼下李白眼中远去的孤帆”、“别离,是桃花潭边船夫不合时宜的催促”、“别离,是柳树下王维高举的酒杯”……走进诗词,联系自我,生活中,我们又何尝没有经历过如此的这般。所以,孩子们就有了这样的句子,“别离,是车站边不停挥动的双手”、“别离,是睡梦中对亲人的呼唤”、“别离,是梦醒时挂在脸颊的泪痕”……
文字,因为有了情感而更加生动;文字,因为有了生活而有了生命。
二、发散思维、存同求异,迸发孩子的想象潜力
调查发现,中小学阶段作文命题为写人、写事的题材占大多数,与此同时,就会出现一篇文章写好多年的情况。小学写、中学写,一篇文章有的孩子往往只是换换题目,对一件陈年往事不断复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缺少生活的玩伴,经历简单而素材匮乏;或许是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呈现的结果,而忽视了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又或许是对分数的追逐让孩子们不但锁住了身体、也锁住了缤纷灿烂的心灵。可是,这却不是我愿意看到的,文字应该是一种表达需要的存在,思维应该是碰撞的火花,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告别一篇文章闯天下的局面,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文字的内在价值和心灵表达的迫切需要。我们要想办法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而不是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写作方法固化、程序化、八股化。
陪伴孩子们拓展学习赵嘏的《江楼感旧》,带领孩子们走进“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带领孩子们发散思维、无尽想象。诗人“独上江楼思渺然”,想念去年“同来望月”的人,那“同来望月”的人会是谁?如今又在什么地方?作者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一首诗,并没有将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也为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或许去年是作者和朋友登楼望月,共抒情怀的时光,但是,我还要带领孩子冲出友人送别的圈子,去书写新的故事。去年的今天,作者也可能和自己的亲人、兄弟同来望月,那就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抑或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释怀。去年,也许是亲人之间的家长里短、促膝而谈,也许是家人间的相互嘱托、殷切关怀;当然,去年的今天也可能是和恋人在一起,他们许是在一块花前月下、也可能在一起且歌且舞,而今天各一方,那会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思恋,也可能是“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想念……一首诗,有太多的故事,一首诗,会激发我们无限的遐想。我想,孩子们,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故事,因为每个孩子本身就都存在着故事。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打破,打破常规思维的限制,去书写更多的精彩。有谁还会相信,在品尝过无限精彩后的孩子,还会满足于旧时的那一篇孤作,而不是尽情的去展示自己的精彩呢?
三、多元主题、升华文本,拓宽孩子的创作范围
古典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从《诗经》里的“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楚辞》里的“风飒飒兮木萧萧”;从稼轩词的“烟柳断肠处”到柳永的“天际识归舟”……传统经典给予了我们若干丰厚的营养和主题供我们汲取。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徜徉在“日暮诗成天又雪”的晶莹世界,诗雪作伴;欣闻夜里的清香,感受“散作乾坤万里春”的暗香疏影……
梅兰竹菊可以浸润到孩子们的生活,悲欢离合可以充斥于我们的文字。大千自然、世界万象都是我们信手拈来的素材,鸟兽花虫、风雨雷电都可以形成独特的风采。沉浸诗词的味道,感受文字的魅力,让孩子们切身感知到文字可以陪我们哭、陪我们笑、陪我们成长,文字可以镌刻到我们的灵魂,同步于我们的血液,散发出我们的气质,舒展出我们的胸怀。
笔者认为,经典诗文作为人类文化的精粹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传承着仁、智、信,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
探究经典诗文在写作中的诗化运用,旨在让孩子们通过经典诗文典雅的韵律、美妙的意境和精炼的词句来培养他们的语感及素养。“以诗为线、以文为纲”来提升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逻辑分析能力、文章排布和遣词造句能力。“以德居首、多元深化”来润泽他们的生命,浸润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享受美好、创造未来。
“胸怀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给予孩子们经典诗文的滋润,涵养孩子们的内心灵魂和精神世界。只要坚持,我想,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