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冕宁县人民医院 四川 冕宁 615600
1.糖尿病是什么?
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2.糖尿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急剧攀升,据最新流调数据显示,依据糖尿病的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成人患者约有4.25亿,全球20~79岁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8.4%,男性患病率约为9.1%。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可能达到6.29亿。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2017年中国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者有1.144亿,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仅有30~40%,即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只有3~4人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3.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
3.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已经发现有50多个遗传变异与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2型糖尿病的发生同样与遗传因素相关,目前已经发现400多个遗传变异与2型糖尿病或高血糖发生的风险相关。需要注意的是,遗传背景只是赋予个体一定程度的疾病易感性,并不足以致病,一般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多个基因异常的总体效用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3.2环境(体外)因素
与1型糖尿病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不明,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1型糖尿病的环境原因之一,包括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这些病毒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并可启动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p细胞。一些化学毒物如灭鼠剂吡甲硝苯脲等,也可导致胰岛β细胞的破坏,从而诱发1型糖尿病。近几年来,随着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使用,该类药物所导致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有明显增多。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中显得尤其重要,具体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等等。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增高的最重要环境因素是导致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环境。
3.3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统对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发动攻击,即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和消失并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缺乏。
4.并发症和(或)伴发病表现
当病情进展到并发症时,会出现相应器官受损的症状。
4.1眼睛
血糖长期升高可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的机会也明显增高。
4.2足部
足部受伤后伤口难于愈合,可出现伤口感染和溃疡(糖尿病足)。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全身感染和骨髓炎等,治疗效果差时可导致截肢。
4.3心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更早、病情进展较快。
4.4肾脏
造成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能引致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肾功能衰竭严重时需要依靠透析和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4.5神经
最常见的是多发性神经炎,产生肢端感觉异常,感觉过敏、刺痛、灼热感、袜套样的感觉,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还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导致胃肠功能、生殖系统功能和心脏功能的紊乱。
4.6感染
糖尿病容易并发各种细菌、真菌感染,如反复发作的肾盂肾炎、膀胱炎,疖、痈等皮肤化脓感染,足癣、体癣等真菌感染等。
5.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5.1口服药物
5.1.1磺脲类(SUs)药物
药物作用:SUs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改善胰岛素受体和(或)受体后缺陷,增强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故认为可能有胰外降血糖作用。主要适应证:2型糖尿病患者用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不能使病情获得良好控制;如已应用胰岛素治疗,其每日用量在20~30U以下;对胰岛素抗药性或不敏感,胰岛素每日用量虽超过30U,亦可试加用SUs类药。禁忌证:本类药物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进行大手术,伴有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合并妊娠的患者。
5.1.2二甲双胍
药物作用:此药物可增加外周组织(例如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通过抑制糖原异生及糖原分解,可降低糖尿病时的高肝糖生成率。双胍类药物改善糖代谢,降低血糖,但不影响血清胰岛素水平,对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者无降血糖作用,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与SUs合用则可增强其降糖作用。主要适应证:双胍类是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第一线药物。单用双胍类或SUs有一定效果但又未达到良好控制者,可联合应用这两类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如血糖波动较大,加用双胍类有利于稳定病情。
5.1.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葡萄糖苷酶(如麦芽糖酶、淀粉酶、蔗糖酶)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第一线药物,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本类药可单独应用,也可与sus或双胍类合用,还可与胰岛素合用。
5.1.4SGLT2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口服降糖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葡萄糖在尿中的排泄。
5.1.5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DPP4)酶活性,延长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GIP)的半衰期,从而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胃液的分泌,并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
5.1.6TZDS抑制剂,通过调节血糖和脂质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性来控制血糖水平。
5.2胰岛素治疗
5.2.1适应证
①1型糖尿病;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③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④因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⑤妊娠和分娩;⑥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⑦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
5.2.2胰岛素制剂
按起效作用快慢和维持作用时间胰岛素制剂可分为三类。①速(短)效胰岛素制剂:有普通胰岛素和半慢胰岛素锌混悬液。该类胰岛素发生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胰岛素是惟一可经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可用于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②中效胰岛素制剂:有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和慢胰岛素锌混悬液。③长效胰岛素制剂:有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特慢胰岛素锌混悬液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5.2.3 GLP1受体激动剂
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类注射降糖药物,模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通过激活GLP-1受体,增加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胃肠道蠕动,减慢胃排空速度,并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延迟葡萄糖的吸收,降低血糖水平。GLP1受体激动剂还可通过减少食欲、增加饱腹感和促进体重减轻的方式,达到控制血糖和改善代谢的效果。
GLP1受体激动剂的应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那些无法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血糖的患者。它们还在部分研究中显示出心血管保护作用和降低坏死性胰腺炎风险的潜力。
6.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已在糖尿病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是通过调整身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达到降糖的效果。中医治疗常采用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不同病情和症状进行综合治疗。
综上,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努力做到三餐定时定量,低脂饮食、适当选择优质蛋白,多食蔬菜和粗粮以增加膳食纤维,食用少量水果,限制食盐摄入以及尽可能不饮酒等日常饮食习惯。科学合理正确的饮食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有助于药物疗效发挥,防止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