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县黄龙乡卫生院 中医科 四川广安 638300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中医的“治未病”这个词语时,不了解的会以为是“治胃病”,还有人因为不懂读成了“治末病”。总之,就是不懂“治未病”这三个字到底啥意思。有些人做了解释后,可能还会有人不理解,身体没什么毛病治什么病?就和现在爷爷奶奶们年龄大了以后爱买保健品是一个道理,但不一样的是,保健品买的是心安,却未必有效,而治未病真就是从你身体本身出发,提前帮您防病的。那么,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到底有哪些含义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学习学习。
一、“治未病”简单释义
“治未病”这一思想出自《黄帝内经》,其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简而言之,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擅长致病,而擅长预防疾病。
给大家讲个扁鹊答魏文王的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三个兄弟都精于医术,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就是能提前铲除病因,但大家都不知道;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大家觉得他只能治疗小病,因此名气也不大;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因此大家觉得我医术高明。”其实,这就是“上医治未病”。“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也说明古人早就对疾病“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
二、“治未病”的三级预防思想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内容。具体为:
1、未病先防
中医认为,当机体未生病时,也应进行适当的管理与维护,简而言之,我们常开的车都需要定期保养,人体也不例外,这就是未雨绸缪,也就是让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顺应自然规律,养护好身体,以免疾病发生。一般来说,未病先防不一定非要依赖药物,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即可予以调节。
而一旦病邪入体,导致了某些隐匿性的病理变化但尚未达发病状态,病人尚无显著症状时,就是“潜伏期”这种,“病而未发”状态时可能临床上查不出得了什么疾病。但对于中医来说,《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在疾病刚有征兆但未发作时,可通过适当手段予以遏制,以防微杜渐。将“未病先防”这一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则可有效预防脑血管疾病。因为脑血管疾病在发病前多有一些征兆,比如头晕、头痛或是口舌不利、肢体麻木、身体平衡不协调等,若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察觉这些征兆,就能够通过一定措施提前预防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以此维护自身健康。再举个例子,35岁的李小姐是个白领,平日工作较忙,近期常有睡眠不安、多梦的情况,有时即便睡着了醒来仍觉得疲倦,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李小姐的工作效率与精神状态,并导致其大量脱发,面色也越来越差,但检查过后并无任何异常。后来她经人介绍去了当地中医院的治未病科,经过中医的把脉、看舌苔等,医生认为她得了“不寐症”,给她开具了耳穴、茶饮、手指点穴以及心理疏导等疗法,治疗了半个月后,李小姐睡眠质量显著提高,脸色也愈加光彩照人。
由此可见,从“未病先防”方面来看,其主要就是指在疾病未发生时通过日常养护提高自身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再就是在病邪刚入体时经有效干预去除病邪,以防疾病发生。
2、既病防变
疾病的发生、进展本身是个由浅至深、由轻至重的过程,一旦体内病邪占据上风后,疾病就已经发生了,机体内的某个或某些脏腑就已经出现了病变,而其他脏器尚未被累及,这种“病而未传”的状态也属于“未病”范围。在该阶段,若是能够积极采取适当治疗,扶助正气,也能够驱除病邪,保护未被累及的脏器,阻滞疾病发展,从而加快患者康复。
《黄帝内经·素问》内记载:“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难经·七十七难》内以肝脏受邪为例,对先固护脾气、以防疾病传变的“治未病”理论进行了又一说明。在上述基础上,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以肝脾为例,进一步阐述了“未传之病”的治疗,并认为人的脏腑为有机整体,各脏腑紧密相连,病理上更是息息相关,一个脏器有病,则较易累及其他脏器。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将这种思想表述为“先安未受邪之地”,被视为治“未传之病”的“治未病”理念的经典提炼。因此,发病初期一定要及早治疗,以遏制病情进展,累及其他脏器,加重病情。举个例子,38岁的王女士自打生了二胎后,近几年开始反复头晕、头顶痛、健忘、失眠,但是检查又没什么大问题。最近一些时日,她头痛开始加重,并已出现嗳气、胃脘烧灼感等,偶有泛酸,后就诊了中医院的治未病科,医生确诊其为阴虚阳亢证,病变于颈部,病机于肝部,制定了刮痧、放血以及艾灸等外治与中药内服相结合的疗法,后王女士症状有所减轻。
此外,“末盛之病”也在“既病防变”范围内。发病初期尽管病邪暂时居于上风,但正气尚未衰弱,病位不高,病情轻,此时予以治疗,扶助正气,则可祛除外邪,治疗难度相对也小。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防微论》里也阐述了于疾病尚未重时治疗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忽视小病贻患无穷的危害性。这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的思想也相符。
由此可见,从“既病防变”方面来看,其主要就是治“未传之病”与“末盛之病”,即按照疾病传变规律经适当方法保护尚未累及的脏腑或是于发病之初予以调治,以此避免病情进展。
3、瘥后防复
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进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体内正气、邪气斗争的过程。当病情好转,“初瘥未愈”时,身体刚刚经历一场正邪搏斗,正气消耗较多尚未复原,邪气也尚未除尽,此时机体抵抗力不高,若是有病邪再度入侵,则极易发病。因此,此时应固本培元,提高机体抵抗力,以防疾病复发或诱发新病。举个例子,有个病人已经得了四次脑梗了,且有30多年高血压病史,前三次脑梗还没那么重,尚能自理生活,第四次脑梗时已经出现了偏瘫、大小便失禁、失语等情况,家里人害怕再犯就去看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大夫给开了含有三七、丹参、灵芝、黄芪、人参等多味中药的方剂,并开了含山楂、枸杞、红枣的茶饮,半个多月后,患者头晕症状减轻了,血压也降低了,三个月后,头晕彻底消除了,语言能力也有恢复,患者自己也能半坐着吃饭、喝水了。
此外,“瘥后防复”还包括治疗“暂缓未发”疾病的预防。比如某些具有规律性的、难以根治的疾病,像是风湿性关节炎、寒性哮喘等等,再比如过敏性鼻炎等等,多可经过有效治疗得以减轻。